8月的復旦大學校園裡,依然人頭攢動,走進理工科實驗室大樓內,隨處可見忙著在各個實驗室奔波的學生。他們身穿白大褂,臉上架著標配的有機玻璃防護眼罩,手裡往往端著一盤子正在發酵或者相互反應的化學製劑。他們有的在讀博士,有的在讀碩士,還有些是參與實驗室項目的本科生。
李媛媛和李曄就是這群「暑假無休」的年輕人中的兩個。這對校園情侶剛從華東理工大學(以下簡稱「華理」)搬遷到了復旦大學江灣校區,從上海靠近海邊的東南角轉戰到東北角,歷程70多公裡。
「談戀愛的日常就是一起做作業、刷題、做實驗,考前一起複習功課。她幫我7門,我教她1門。」男生李曄常常用「學神」來稱呼自己的女友李媛媛,在過去4年的大學本科學習生涯中,這對情侶憑藉出色的成績,拿了53張證書,共計近10萬元獎學金,證書排在一起可以拼出一個巨大的心形。
6月畢業季,李媛媛和李曄以華理生物工程專業成績年級第一和第二的絕對優勢,被保送進復旦大學讀研。
在華理生物工程系,有一個學霸雲集的「互助營」。它是學校學生會系統下的一個學生社團,專門邀請各專業課程的學霸給低年級的學弟、學妹講課,提煉知識點。
從大一開始,李媛媛就是生物工程專業同年級100多名學生中的「名人」——始終「霸佔」年級專業成績第一的位子。李曄是同專業另一個班級的學霸,但在專業成績方面,很少有機會超越李媛媛。
大二時,在一次「互助營」上,李曄第一次見到了那個傳說中的「學神」李媛媛。每天中午,李媛媛先給大一新生上現代化學基礎課,李曄則上第二節高等數學課。一段時間下來,兩人彼此認識了對方。
那會兒,即便學習成績全年級第一,李媛媛還是會擔心未來讀研的問題。她發現自己向其他同學諮詢讀研、保研等問題,存在困難,「有的同學並不會把自己掌握的核心信息告訴你,我也沒啥好辦法能獲得這些信息,只能儘自己努力讀書。」
但李曄和其他學霸不一樣,他很願意幫助別人。有一次,李媛媛偶然向他提起「優秀本科生交流項目」(即3年國內、1年國外交流項目——記者注),李曄把自己此前到學校國際交流中心獲得的所有信息全都向她和盤託出,並給她指了一條明路——先去備考託福、雅思、GRE等,得了高分再向學校申請。
兩人的感情,就是在這種頗具正能量的「互助」過程中慢慢建立起來的。
李媛媛擔心將來的讀研、保研問題,李曄找朋友、找老師,幫她四處打聽,看看保研需要哪些硬指標等;李曄在工程製圖方面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李媛媛一個一個地幫他解決難題。
有一段時間,李媛媛感染了炎症,每天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要到醫院輸液消炎。李曄每天下課後,帶著課本、作業、小點心、奶茶、外賣,坐公交往醫院趕。晚上,兩個學霸邊吃飯、邊掛水、邊學習的身影成為醫院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學校組織學生赴美參加美國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iGEM)的遴選過程中,向來拿專業成績第一的李媛媛意外落選。
「每個人上傳一份簡歷,還要寫一些自己對競賽的想法。可能後者寫得不太出眾。」李曄和李媛媛同時報名這個競賽,男生入選獲得了面試資格,女生卻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得到。
李曄得知入圍結果後,第一時間找其他同學詢問問題可能出在哪裡。他幫助女友對比了每一個申請者的簡歷和個人簡述,最終發現,李媛媛在表達自己想法上表述不夠詳細。
他鼓勵女友再給主持這次大賽的帶隊教授發了一封郵件,完全換了一個思路寫簡述。在申請郵件的最後,李媛媛表達了一個學霸的心聲:「希望能得到這個出國比賽的機會,哪怕只是作為非正式選手參與、旁觀,沒有參賽證書、不予註冊也沒關係。」
李媛媛告訴記者,自己作為本科生學霸的日常就是看書、做題,很少有機會參與某一個項目或者實驗課題的研究,「很想看一看,與一個科研團隊合作是什麼樣的。想真正參與一個課題的研究,而不是到本科畢業隨便寫一篇別人早就寫過的論文糊弄過去,想有自己的東西。」
這一次申請獲得了教授們的青睞,他們在已經確定候選人名單的情況下,重新開會討論李媛媛的申請,最終決定把李媛媛再增加進去。
當時已臨近暑假,李媛媛與李曄放棄回家的計劃,住在沒有空調的宿舍裡。兩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實驗和反覆做實驗。「iGEM雖然更看重創意,但我們必須提供相應的實驗數據以支撐我們的想法。」
那段時間,幾乎沒有空閒時間,這對情侶唯一的休閒方式就是去其他學校與參賽隊伍交流。
最終,他們共同設計出了新型發光攪拌槳。這項設計通過讓攪拌槳發光,從內部對細菌培養液進行光合作用。在此之前,光源都需要從容器外部照進來。
「設計之初,是我拉著媛媛滔滔不絕地聊了半個小時的構思。本來我也只是對著女友隨意吹牛,沒想到媛媛卻把我的想法列在了紙上,逐條分析可行性,並畫了圖紙。」在老師的指導下,攪拌槳設計完成,並最終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在李媛媛和李曄獲得的53張各種證書裡,除了5張國家獎學金證書、發明專利證書外,更多的證書源自各種類型的社會活動——社會工作獎、綜合課程獎、優秀團幹部、政府獎、社會獎學金等。
他們的生活,絕不僅僅是讀書、做題、做實驗這麼簡單。一個活躍於學校,忙碌於體育節、啦啦操大賽與學生代表提案審查;另一個則是班裡的團支書、2014級生工專業黨支部書記,每天盡心盡力為班級與學院服務,成為帶頭人,起到了表率作用。
今年暑假,兩人急匆匆地從華理宿舍搬到了復旦宿舍,又開始了每天在實驗室碰頭的日子。「每天做實驗那麼忙,有沒有空看電影?」記者問。「只要她(李媛媛)約我,我肯定有空。」李曄毫不猶豫地回答。
他告訴記者,大學4年裡,除了到美國波士頓參加iGEM比賽外,他和女友感覺最有收穫的還有各種社會實踐。
大二暑假,兩人相約參加華理團委組織的支教活動,到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桐柏嶺腳村支教一個月。每天,他們與同學一起備課、排課表、安排活動。然而真正到了山村後,他們才真正明白「支教」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
他們發現山區裡的留守兒童缺少的不僅是知識,更缺乏渴求知識的心。「孩子們沒有見過外面的世界,覺得眼前的已經足夠了。」李曄覺得,眼界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他想通過展示外面的世界,讓孩子們知道外面的天空多麼遼闊,進而產生走出去的想法。
這對學霸情侶開始了漫長的家訪,他們想從家長入手,為孩子們帶來真正的改變。
在一個村小「學霸」女生的家裡,他倆發現,其實村小的孩子們亟須一個「願望」。家訪時,女孩會給支教老師倒水、端茶,會帶弟弟;在學校裡,女孩熟讀《弟子規》,所有考試都能得滿分。
但女孩的家長雖然想讓孩子繼續努力讀好書,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路徑。村小的孩子,很多讀完小學,就會主動選擇輟學外出打工了。「有好苗子,但好苗子卻並不想繼續讀書。」李媛媛決定,給他們一個樂於展示自己、樂於探索外界的「心」。
她找來各種T臺走秀的視頻,教小學生們學「走秀」;給他們看現在流行的小視頻,讓他們知道外面的世界什麼樣;鼓勵他們舉手回答問題,表現好的舉起大拇指誇獎。
一個月後,村小的孩子們從「上課沒人舉手回答問題」,發展到可以在簡易T臺上展示自己。
談及3年的相處,李媛媛說:「是他讓我從我的小世界裡走出來,去接納別人的意見,變成更好的我。」李曄則表示:「是她讓我學會了堅持,我不能再什麼都無所謂了,我不是一個人了。」
李媛媛和李曄都希望可以成為彼此的「分子伴侶」,單方面付出而不求回報。舊金山加州大學的詹裕農、葉公杼夫妻是他倆理想中的學術情侶。1996年,這對夫妻一同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今年2月,這對為美國生物醫學作出傑出貢獻的夫妻又獲得了Vilcek生物醫學獎。
如今,李媛媛成為復旦大學碩博連讀生,李曄是復旦直博生,兩人正在慢慢向自己心目中理想學術情侶的樣子發展著。(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