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歷史的成見,以客觀的角度去看歷史,不由會發現,國家和國家之間的交往有時候雖然「可惡」,但有時候也蠻「可愛」。中國和俄羅斯因為從古至今都有土地接壤,兩家不可避免地發生摩擦,就像是一直在鬧分分合合的兄弟一樣,還互相起綽號。
最有意思的是,近幾年俄羅斯的總統普京與美國以及西方各國叫板的強硬形象受到了中國百姓的讚譽,再加上俄羅斯人徒手生擒大熊的視頻在中國廣為流傳,中國百姓興致勃勃地又送給了俄羅斯一個綽號叫「戰鬥民族」。
在中國,只要一提到俄羅斯,那麼「戰鬥民族」四個字便會比「俄羅斯」這三個字出現得更加頻繁。
任何事物都無法憑空而來,之所以在我們眼裡,俄羅斯的小名會是「戰鬥民族」四個字,當然也是有很多現實事跡做基礎的。
之所以我們會為我們的鄰國好友想出這樣一個名字,首先是因為其自然環境。俄羅斯地處我國北方,與我國氣候極其寒冷的東北、內蒙交界,常年處於一種較為寒冷的氣候狀態之下,使得這裡的人民往往也十分強壯,並且在溫度不是很友好的地方,其人民往往脾氣秉性會相對暴躁、直爽一些。
其次,在眾多外國友人之中,俄羅斯人相對其他民族的子民更加英勇善戰。據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德國背信棄義,將原本維繫德國與蘇聯之間穩定關係的和平條約一舉撕毀,並且當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舉兵向蘇聯也就是現在俄羅斯的西部地區發起猛烈進攻。
由於德國攻勢強勁很快就突破了外圍進入城內,但是俄羅斯士兵卻從未想過放棄。在心中堅定的意志力的支撐下,雙方開始轉為巷戰。
通常而言,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相信大多數士兵早已失去信心而很有可能把剩下的佔領區域也拱手讓人,但是被冰天雪地包圍的俄羅斯士兵卻從未想過放棄,反而是鼓起最大的勇氣將戰鬥堅持到最後。讓人吃驚的是,看似大局已定的戰況卻在俄羅斯士兵的堅持之下有所扭轉,史達林格勒的保衛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即使傷亡慘重,但是其中所凝聚的戰鬥力和堅強的毅力卻讓人為之歡呼。
因此,我們將其稱為「戰鬥民族」也算是讓其堅毅的民族性格實至名歸了
既然我們會對別人的民族性格做出判斷,那麼自然別人也會對我們有所打量。在中國人眼中,我們的鄰居——俄羅斯因為其強勁的戰鬥力而成為「戰鬥民族」,那麼,在對方的眼裡,我們又是怎樣一種面容呢?
原來,我們國家在俄羅斯人眼裡,除了中國這個眾人周知的名字外,還有一個小名叫做「契丹」。聽到這裡,是不是感到有些失落又十分不解呢?這契丹本是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一個少數民族的名稱,如今又為何成為俄羅斯人對於我們的認識呢?
的確,契丹族是於唐朝初期就形成的一個發源於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到了北宋時期,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了遼國,憑藉著超強的戰鬥力成為了橫跨中東亞地區的一代強國,剛好將中原地區與俄羅斯地區相隔開來。
於是,俄羅斯便認為一直以來的由契丹族統領的地區便是我們中國。所以即便後來契丹族逐步融入了漢族隊伍之中,俄羅斯人民卻還是認為契丹跟中國是一回事,所以也就有了後來的「契丹」一稱。
關於各個國家的小名還有很多例子,比如美國通常被我們稱作「山姆大叔」,日本又由於地理環境被稱作島國。這些看似有些調侃嬉鬧的「小名兒」其實卻表明了每個國家獨特的民族特徵,只要我們悉心研究,在獲得樂趣的同時還能夠學到很多書本上不曾提到的冷知識,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