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特點

2020-12-13 新華報業網

  不同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都有不同的發展模式。比如,以美英為代表的強調自由競爭市場經濟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以北歐國家為代表的強調政府作用和福利社會的「民主社會主義模式」,以日韓為代表的強調政府主導市場經濟的「東亞模式」。還有一些著眼於改革的經濟發展模式,比如,以墨西哥、阿根廷等為代表的「拉美模式」,以俄羅斯為代表的「激進轉型模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巨大的經濟成就,儘管有不同因素的作用,但最重要的還是我們探索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這條道路的核心要素就是走出一條獨特的經濟發展道路。它既不同於傳統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也不同於新自由主義倡導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它獨具中國特色,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性質。我們可以從「七個結合」把握其主要特點。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與發揮各方面積極性相結合

  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特徵。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越性在哪裡?就在四個堅持。四個堅持集中表現在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和制度優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經濟奇蹟,離不開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第一,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推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重要力量。黨的領導與發揮市場作用並不矛盾,實際上,正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才不斷解放思想,引導和確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第二,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政府作用得以更好發揮的根本保證。第三,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發展過程中有效協調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第四,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有效防範和化解內部與外部各種風險挑戰的根本保證。第五,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確方向、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根本保證。當然,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區情況千差萬別,經濟發展需要從實際出發,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發揮地方優勢。中國經濟改革始終堅持將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有效結合起來。把堅持黨的領導與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維護黨中央權威與發揮地方自主性統一起來,是一個顯著特點。

  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

  傳統觀念把市場經濟看成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經濟形式,而把計劃經濟看成是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經濟形式。針對這些傳統觀念,鄧小平同志大膽地解放思想,將人們從傳統社會主義模式和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1992年的南方談話在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問題上實現了思想解放,明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大方向,解決了姓「社」姓「資」的問題。經過不斷探索,我們逐步形成和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結合起來,既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動力,又有效地發揮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堅持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相結合的基本經濟制度

  所有制是一個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也是區分不同經濟發展模式的核心標準。長期以來,我們把純而又純的公有制看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追求單一的公有制,認為它是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唯一形式。實踐證明,建立在純而又純的公有制基礎上的生產關係與落後的生產力不相適應,嚴重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我們堅持生產力標準,不斷進行生產關係和所有制改革。當然,在所有制改革過程中,我們有效地抵制了新自由主義的「私有化迷誤」,沒有選擇以私有化為核心的疾風暴雨式的所有制改革,也未在「純而又純的公有制」與「徹底私有化」這兩極進行抽象選擇,而是探索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所有制形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逐步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並不斷豐富完善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當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所有制結構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公有制起主體性、主導性作用,公有制為主體是確保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價值原則的基礎,它引領國民經濟發展方向,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與長遠利益。同時,非公有制的重要地位也得到憲法和法律的確認與保護。

  堅持勞動分配與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

  我國實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決定了、確保了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製度。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製度保證著勞動本位、社會主義本位的基本原則。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強調並捍衛勞動者的經濟權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為了極大地發揮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並不否認其他分配方式,資本、技術、管理、土地、信息等生產要素都可以參與分配。在分配製度改革方面,強調走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分配製度改革更多強調合理的分配差別,通過有差別的分配製度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但是,進入到「相對發展起來以後」階段,貧富差距問題逐步凸顯出來,在分配製度上,要更加強調平等的政策取向。

  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的核心議題,也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在改革開放之前,由於受傳統社會主義觀念影響,我國實行計劃經濟,只強調政府的經濟作用並將其極端化,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深入到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甚至規定企業的生產經營計劃,而將市場視為資本主義性質的,從而批判市場經濟,徹底否定市場的功能。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對市場、市場經濟的看法發生根本性改變,鄧小平同志指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本質區別,兩者都是手段,從而將市場中立化,社會主義國家也可以利用市場這一手段。具體說來,在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問題上,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到「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們逐步建構起中國特色的政府與市場關係,它既不同於「去市場化」的蘇聯模式,也不同於「去國家化」的新自由主義模式,而是強調市場與政府的雙重作用。在二者的關係上,要強調辯證法,既不能用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否定政府作用,又不能用政府作用否定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我們既要「看得見的手」,又要「看不見的手」;既要有為政府,又要有效市場。

  堅持積極參與全球化與獨立自主相結合

  傳統的蘇聯模式具有很強的封閉性、對抗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合作性。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我國確定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逐步形成改革、開放、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我們積極主動參與到經濟全球化中,把國內發展與世界發展緊密聯繫起來,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膽地學習和借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中國經濟在開放中、在經濟全球化中獲得巨大的發展動力。當然,當今世界的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地產生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因此,在對外開放的同時,我們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身力量基礎上,處理好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利用外資與自己積累、融入經濟全球化與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等一系列基本關係。

  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

  中國經濟發展道路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要求,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對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斷進行反思、調適甚至糾錯,堅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關係,歸根到底就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經濟發展不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捨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中國經濟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出一條「魚和熊掌可兼得」的發展之路。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內在邏輯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鬥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正是符合中國國情、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正確道路。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道路的啟示
    ,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
    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偉大旗幟的指引下,我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社會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跨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不斷艱辛探索,終於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內在邏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
    內容提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鬥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這條政治發展道路基於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與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發展緊密相關,是歷史的選擇。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鬥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正是符合中國國情、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正確道路。
  • 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中國特色與世界意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中國經驗  如何選擇現代化道路,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一道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
  • 不斷增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四大要素
    原標題:不斷增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四大要素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
    一、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的重大意義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理論工作者大有可為」,並明確提出:「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學」。
  • 高中政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答辯
    因此,中公教師特意為大家準備了關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個知識點的答辯問題及參考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對答案有一個更好地認識,幫助大家更好地備考。一、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學科知識】【參考答案】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二、請你談一談為什麼一定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一個管總的東西。具體講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舉出十幾條、幾十條,但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基本特徵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全面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豐富內涵,圍繞文化的地位作用、發展方向、發展目的、發展動力、發展思路、發展格局、發展戰略、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刻回答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
  • 高中政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說課稿
    因此,中公教師特意為大家準備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一節課的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備考。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XX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 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一個國家的法治道路,必須與本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發展階段相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義、明確工作要求,切實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全過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和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實踐中,從當前面臨的具體問題出發,從改革開放宏大歷史背景出發,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歷史文化緊密結合,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道路和500年來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緊密結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從歷史到現實,從現實到未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深刻闡釋和總結,在對歷史思索中形成了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觀。
  • 國史講堂:三大維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世界意義
    精彩觀點: ·新中國70年發展的歷史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闢經歷了改革開放前後兩個階段,我們要正確把握這三個歷史時期的特點和成就,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兩個階段的關係。70年來,我們開拓並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大的世界歷史意義。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追尋的邏輯理路
    歷史基礎:道路探索的艱巨性與科學的歷史反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黨面臨的嶄新課題。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億人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其艱巨性、複雜性是可想而知的,「猶如攀登一座人跡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荊斬棘、開通道路」,只能在實踐中不斷進行艱苦的探索。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
    這些歷史性變革的發生和歷史性成就的取得,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有著緊密而直接的內在邏輯聯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進程中逐漸培育、發展和積累起來的,是當代中國發生歷史性變革和取得歷史性成就的重要原因和內在動力,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底氣和根據。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
    有的觀點認為,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成果,但目前還不構成一次「飛躍」,要到21世紀中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才可以說是又一次飛躍。 筆者是持三次「飛躍論」,但認為第三次「飛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而不是一系列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作為「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第五講(總132期),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培永,以「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為主題,對《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進行導讀。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能為我們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提供重要啟示,能夠為我們破除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誤解和質疑提供理論啟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新探索,是人類社會的新事物,與任何一個思想家所描述的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道路都不一樣。
  • 1956: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篇之年
    它是以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之年,從此中國開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時期,為黨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毛澤東在修改八大政治報告稿時指出:「不可能設想,社會主義制度在各國的具體發展過程和表現形式只能有一個千篇一律的格式。我國是一個東方國家,又是一個大國。因此我國不但在民主革命的過程中有自己的許多特點,在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也帶有自己的許多特點,而且在將來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以後還會繼續存在自己的許多特點。」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文化淵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和選擇,受中國獨特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基因影響,是植根於中國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土壤所進行的理性抉擇和制度變遷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特徵、發展宗旨、發展目標、發展動力、發展方式等都可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小康大同社會思想、革故鼎新思想、知行合一思想中找到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