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作者:吉大秋果
時刻把寫作放在心上,不要迴避這個問題!
昨天遇到一個博士生,鑑於他已經升至博三,我問她論文寫得怎麼樣?她跟我說,沒寫,還在看書。我的天啊,我著急地說,不能光看不寫,得趕緊動筆。該生跟我說,老師我沒準備好之前,不想寫。我總覺得我沒準備好。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罕見,很多學生都不願意動筆,都想博覽群書之後,胸有成竹再動筆。其實這種想法無非出自以下心態:
1.逃避寫作型。因為寫作是一件很挑戰的事情,幾乎是學習階段能遇到的難度最大的工作,所以很多人心理是很打怵這個問題,總想逃避。那麼逃避的藉口也得替自己想好啊,要不然怎麼能心安理得地逃避呢?所以,這些人說:我還沒有準備好,我沒有看完書,我不能動筆寫!
2.沒有自信型。這類學生其實跟上一類也差不多,但是區別在於他們偶爾也會把寫作這回事從內心的深處拿出來「讓自己鬧心一下」。他們內心沒有自信,總覺得自己寫不好,期待自己多看看書就能有自信。
3.認識錯誤型。這類學生認為,寫作必須是在良好的閱讀基礎上,而這種閱讀必須是集中火力,大塊時間,博覽群書,然後才能動筆。這類學生認為寫作很重要,也不逃避,只是認為需要大塊時間先把書看起來。
不管哪種類型學生,只要光看書不寫作就是錯誤的。我給到學生的建議是,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一定要邊閱讀邊寫作,要把閱讀這件事情結合在寫作之中。主要理由如下:
1.博士學習就那麼幾年,沒有時間讓你用大塊時間專門閱讀。有些學生把博士生活想得過於寬鬆,總覺得花一兩年時間專門看書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實際上由於(小論文也就是資格論文)投稿周期變長以及博士論文需要提前半年提交,還有就是博士論文寫作本身還需要耗費將近一年時間。其實博士生如果想要在三、四年裡畢業,其實每一天都在戰鬥中,而不是你們想像得,先拿出一兩年看書,然後集中寫作。這個節奏,請參見爬樹魚寫的帖子《正確讀博第一勢:掌握時間節奏》
2.以寫作指引下的閱讀會變得更有針對性,不容易散。很多研究生打著讀書的旗號遲遲不動筆,想讓自己博覽群書。但實際上不在特定寫作目的指引下的閱讀容易越讀越散,容易跑偏,不能為最終的寫作服務,當你開始寫作的時候,你發現這些閱讀可能也用不上。這部分請參見我寫的帖子《不以寫作為目的的閱讀都是扯犢子》。
3.真正寫作過的人都知道,寫作的過程不可能一氣呵成,寫作和閱讀其實一直是交替進行的。在動筆之前已經對要寫作的問題有了思路,但是在寫作過程中發現某個點還不清晰,這時候還需要停下來閱讀和思考,閱讀和寫作是交替上升,互相循環共同形成了一篇成型的文章。
4.那些想要準備好了才動筆寫作的人,什麼時候才算準備好了呢?其實閱讀是無止境的,學習也是無止盡的,很多大學者在成名之後看到自己早年寫的文章也覺得幼稚,不成熟,那難道就不寫了嗎?要記住,通往成熟的路上灑滿了幼稚,不可能一直不動筆,一動筆就寫成一個成熟無比的作品。再說,寫作是需要練習的,你總得是邊寫邊練的,這個練筆的過程你是逃不過的,跟你看了多少書並不直接掛鈎。
說了這麼多,不是說看書不對,也不是批判大塊時間看書。是想說在博士研究生這個有限的學習階段,同時還有嚴苛的考察標準的大背景下,希望博士生不要像在沒有目標感的本科階段那樣看書,要有針對性的看書,要時刻把看書和寫作,把輸入和輸出緊密結合起來。否則,就會導致節奏不對,拖沓,最後讓自己陷入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