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安徽高考作文
2017年6月7日上午,高考大幕拉開。安徽高考作文題非常「接地氣」,讓考生從「一帶一路」、共享單車、廣場舞等眾多「中國關鍵詞」中,選擇兩三個來呈現他們所認識的中國,並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安徽一前媒體人奮筆疾書,寫下《車輪上的「舍」與「得」》一文,供廣大市民網友閱讀欣賞。
車輪上的「舍」與「得」
關鍵詞: 空氣汙染 共享單車
存在即合理。縱觀來看,每一件新生事物從萌芽發端到快速成長的路途絕非平坦順利,必然伴隨著諸多坎坷,走了不少彎路才能看到風景,一路上或是非議,或是指責,亦有鼓勵與看好,唯有不畏不懼,勿盲勿避,在大膽想像、小心求證的實踐中趨利避害,採取更為經濟合理的糾偏、引導直至前行的最佳捷徑。「趨」與「避」、「舍」與「得」、「順」與「逆」,「引」與「導」,在生態文明被提上重要人類命運共同體議程的今天,本身就是一種典型的東方民族在成長過程中積攢的抉擇智慧。
從共享單車到共享電動車、汽車,共享經濟勃發興盛,期間也陸續暴露了不少話題,有喜有憂,例如拷問公民素質、追問押金去向、直視停放亂象等等,喜的是這種擔憂恰好折射出公眾對這種新興事物今後能更好成長的呵護——如果個體都揣有自私自利之心,信任、規則和秩序都丟一邊,那麼共享就是曇花一現,就再也沒有共享的福利可供嘗試,在實行階段就必須舍小利,兼顧大局。
共享單車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使用權與佔有權的相互分離,降低了投入成本,壓縮了使用成本,反之加大了潛在的交易成本,如車輛損毀、城市管理壓力、個人隱私信息保護等。這便是潛在的得與現實的失。更重要還有更深層次的得失之辨,它在傳統的騎行交通工具的基礎上,敏銳意識到當下愈演愈烈的城市病,城市擁堵、出行不便、空氣汙染,「最後一公裡」成為制約出行的最大的困難。共享單車的就在一定程度上趨向於解決出行不便的困難,用低碳、節能的理念認清現狀,自覺避開減少汙染物無節制排放。
趨向享受,而忽略到避開過度資源開採與消耗對人類的報復。在每一種新興事物出現後,相關行業準則、規範還沒有及時跟進出臺,這是一種正常情況,西方制度經濟學中有句名言,叫做「交易先於制度」。沒有交易就根本看不到問題在哪兒,通過交易才能發現問題,然後制定規範,建章立制,允許試錯,寬容失敗。針對共享單車的出現的無序狀態,就陸續出現對押金、停放、運營等管理規範,規勸一步步走上正軌。
然而,我們太過容易沉浸在交易帶來的歡愉之下,卻忽略了背後的交易成本,自然忘記了制度的約束。在19世紀的英國,伴隨聲勢浩大的工業革命登上歷史舞臺,蒸汽機的發明帶來了機械革命,然後當大家在享受革新換代帶來的舒適時,因為大規模的汙染物排放讓整個倫敦陷入霧都,在灰濛濛的景象中,人們最終意識到生態危機,四處奔走互告呼喚工業文明,直至後來對全球氣候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各國積極行動起來,改良工藝,表示要走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同在藍天下,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甚至歷史場景是可以反覆出現的。即便是100多年後的中國也不例外,經濟發展又快又好的指揮棒下,各種高汙染、高能耗的設備投產,人均汽車擁有量不斷增長,對生態保護置若罔聞,生產中過於崇拜於無節制的「取」,而忽視了必要保護的「予」,生活中過去享受更精細、更完美和更舒適的享受,忽視了起碼的從小做起的垃圾分類、節水節電,當有一天城市同樣陷入空氣汙染的尷尬之中,PM2.5數值不斷爆表,天空藍成為久違景象時,每一片雪花都敢不為雪崩而負責嗎?
有覺悟方知取捨,算清了交易成本,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市場經濟這隻無形的手從積蓄能量到釋放,速度和力度驚人。共享單車的出現,就讓每一個公民在體驗中等於是一次設身處地的公共參與,在先試先行中嘗試認識問題,「我身邊的,也是我關注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捨去了汙染、能耗、舒適、浪費,將良心的疼痛轉換為積極的動力,得到了健康、低碳、環保與協同,接納這種趨利避害的模式,不經意間也以一己之力看見美麗的城市天際線。
如果人為掩蓋快速發展的工業經濟下背後或隱或現的矛盾和焦點,追鹿的獵人看不見山,對汙染熟視無睹,對窮盡思維的享樂無邊無際不加約束,終有一天,發展危機、健康危機、心理危機縈繞社會和個體之上,城市病、都市人精神病,空虛萎靡,缺少後勁之勢。東方智慧亦如此,告誡眾人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保護生態,呼喚工業文明和綠色情商,這本身就是趨利避害的抉擇智慧,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對量變必然會引起質變的超前思考,對子孫後代和社會良性發展的負責,在錯誤中學習,惟有從檢視自身做起,推己及人、堅守正道,方能讓良好社會生態回歸身邊,涵養綠色心態,常存善念之心, 「舍」去利潤至上、享受第一的錯誤觀念,「得」到一片綠色理念和內心的藍天。
(安徽一省級媒體前記者 張敏)
推薦閱讀:
2017安徽高考首日 合肥八中考點一家長用手機記錄孩子進考場瞬間
2017安徽高考大幕開啟 合肥近6.8萬名考生陸續進場考試(組圖)
直擊2017高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