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海63歲的胡月琴火化了兒子的遺體,在這之前,她兒子的遺體已經在殯儀館保存了17年,防腐保管費高達20萬。
事情還要回溯到2003年4月3日,她唯一的兒子在醫院被確診為急性重症胰腺炎,多次手術後去世,年僅20歲。花了40多萬後,她還是欠醫院12.4萬元醫療費,正是因為如此,醫院沒有給她的兒子開具死亡證明。
慢慢地她開始變得憤怒,四處寫信舉報醫院醫療殺人,但醫院否認了這一點,還將她們夫婦告上了法庭,要求支付醫療費。
2016年,胡月琴老伴去世,她不再執拗地認為醫院醫療殺人,只想要死亡證明火化兒子的遺體。2019年,上海市衛健委發函,胡月琴才如願以償。但胡月琴表示事情還沒有完,她將繼續起訴醫院,要求醫院支付遺體保管費。
我們存活在這個世界上,需要有一些人或事物來寄託自己的情感,比如說年輕的時候寄託於學業,想努力考個好成績,長大以後寄託於事業或者是家庭,想成為大眾眼中的人生贏家,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寄託,生活才有希望,日子才有盼頭,但一個人老了以後,能寄託的往往就只有自己的子女了。
像胡月琴這樣失去獨生子女的老人,被大眾稱之為失獨老人,他們的晚年沒有兒女照顧,或許要比從未養育過子女的丁克要悽涼得多。
他們曾經看到子女一天天成長變化,為子女高興擔憂,正當子女可以自己去開拓一片天地時,卻突然隕落,怎麼能不令老人們難過呢?他們會一遍遍地陷入到回憶中,用回憶來安慰自己,也是在懲罰自己。
對於胡月琴來說,她後續繼續起訴醫院,金錢或許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她不想讓自己沒事幹、不想讓孩子徹底地在自己的記憶和生活裡消失,或許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潘教授曾在清華大學任職多年,他當年35歲才有了一個獨子,但當他70歲高齡需要孩子照顧的時候,孩子卻突發心臟病,離開了這個世界。他仍然把孩子去世當天吃剩下的半塊饅頭放在自家的餐桌上,認為這樣才能夠感到孩子還在自己身邊。
丹東59歲的孫玉華前半生還算幸福,但她47歲那年,獨生女車禍身亡,她的幸福便坍塌了,之後自己和老伴腦梗、癲癇、高血壓等疾病,接連的打擊讓她徹底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選擇喝安眠藥自殺。
這些老人們的社會地位、收入不盡相同,但喪子之痛卻是共通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現如今的失獨老人已經超過了百萬,這些人年輕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響應國家號召,才只生了一個孩子,當他們年老卻失去依靠時,社會應該積極伸出援手。
2013年,國家出臺了規定,明確失獨老人會按照"三無"標準,由國家來供養,然而全國範圍內,獨生子女死亡的特扶對象僅為40.7萬人,覆蓋率還不到一半,後續還需要加大扶持力度,讓每個失獨者都感受到關懷。
社區可以建設信息庫,統籌服務資源,對每個失獨老人的需求進行登記,為失獨老人提供差異化服務,若是需求錯位的話,其實幫扶服務的意義也不是很大,只流於表面。
志願者們在幫扶失獨老人的時候,不僅要給他們一時的陪伴,還需要幫助他們重拾生活的信心,讓他們接受已經失去孩子的事實,鼓勵他們以爬山、跳舞、下棋等活動來轉移注意力,教他們上網,用微信、QQ的網絡上的人交流,當人的情感可以得到傾訴的時候,痛苦就會減少一些。
大家是如何看待這個新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