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9 16:24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張留
視覺中國供圖 圖文無關
11月18日下午,2020中國幸福城市論壇在杭州舉行。
2007年,「最具幸福感城市」評選從杭州首發,如今又回到了杭州。
今年浙江省在「最具幸福感城市」(省會和計劃單列市)榜單中,杭州和寧波入圍前十強;在「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級市)榜單中,溫州位列榜首。
很多人都關注到了,杭州已連續14年入圍,著實不易。
殊不知,今年的「幸福之約」,其實尤為特殊。
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十四五」徵程即將起航,中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相互疊加、環環相扣,這些都給城市運行和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也給留住幸福感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時,判斷一座城市幸福感強不強,便多了三個新維度:
疫情防控是不是有速度——
從疫情防控、治療病患、物資協調再到防控後期的平戰轉換、「六穩」「六保」等,城市始終是戰「疫」第一線。
因此,今年的評選,特別加入了抗疫專項指數,其中包括新冠疫情關注度、人均確診病例數、復工復產速度指數、城市市內出行恢復速度指數、城市間遷徙恢復指數等細分指標。
今年9月,國家博物館收錄了一份特殊藏品——健康碼系統「第一行代碼」。這一快速面世的戰「疫」「神器」,成了浙江精密智控的象徵。
浙江之「快」、之「智」,不止於杭州健康碼:率先啟動重大公共突發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提出「十個最」要求;率先向國家衛健委「請戰」,馳援武漢;率先復工復產,第一時間包車、包機接回務工者;率先實現經濟數據的「V」字形回升……
疫情防控的速度更快、節奏更準,就越能讓人感受到城市的幸福。也正是有了抗疫的優秀表現,在抗疫指數的較量上,包括杭甬溫在內都拿到了高分,成為入選「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資料照片
推動新發展格局是不是有力度——
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積極應對當前外部環境嚴峻變化和推進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往大裡說,關乎產業鏈穩定安全;往小裡說,關係到每一個居民的工作收入。
作為經濟外向型程度較高的省份,浙江提出率先打造國內大循環的戰略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為浙江各地提升城市競爭力、提升居民獲得感提供了路徑指引。
組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浙江多地在擴大內需等方面也拿到了高分。
比如,杭州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建設數字經濟、生命健康、先進位造三大創新發展高地為導向,在長三角強化了節點和樞紐;而寧波身兼製造大市和外貿大市雙重身份,今年實施了一系列頗具成效的強港建設、先進位造業提質等舉措,依託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實現了良性循環。
現代化城市治理是不是有溫度——
現代化治理,是今年的高頻詞。理解「現代化」,得有系統集成的思維,零敲碎打的調整不行,碎片化的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系統的深化改革,是各領域改革的聯動。而杭州城市大腦,正是系統集成了各個領域的改革,提升了數字賦能城市治理的水平,為打造幸福宜居城市樹立了治理的標杆。
此次評選中,杭州還捧回了組委會特別大獎——新時代數字治理標杆城市。杭州市委主要負責人現場分享道,杭州可以體驗萬物智聯、數字社會,可以感受「一腦治全城、兩端同賦能」的城市大腦,可以探索無人駕駛、無人機物流等應用場景,這是一場向幸福生活的「智敬」。
記者了解到,自今年3月底以來,前來杭州考察城市大腦的,多達2萬人次,創造了最高值。當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杭州尋找城市治理的密碼,杭州能夠連續14年獲評「最幸福」,也就不足為奇了。
視覺中國供圖 圖文無關
看似平常卻崎嶇,成如容易卻艱辛。從今年的新變化新挑戰不難看出,以杭州為代表的「最具幸福感城市」,之所以能始終保持幸福感,與其始終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始終能捕捉新時代背景下新的幸福節點不無關係。而從百姓視角出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需要城市不斷調整匹配才能實現,這或許也是「最具幸福感城市」延續的最根本意義。
【浙江新聞+】
幸福是怎麼被計算出來的?
除了老面孔杭州,今年入選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多了不少,有的城區也入圍了分類獎項。
當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城區能夠入選,不少人會問,幸福感是如何被計算出來的?
以往,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評選,主要是採用問卷調查等傳統形式。
比如今年,依然沿用了調查問卷的設計,針對就業、居民收入等9個一級指標,分別從城市居民的獲得感、對政府治理的評價這2個維度,全面測量居民對所在城市的具體幸福感受。
但從兩年前開始,「最具幸福感城市」評選榜單,有了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支持。今年的榜單,就綜合了10萬億條數據。
通過這些數據,就可以分析判斷城市的居民每天需要什麼、關心什麼、滿意什麼,還可以判斷城市的整體人員分布、流向等,這些都為評價城市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參照。
16057742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