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飄香,又到了收穫的季節。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一年一度的秋招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回想起自己去年走過的秋招之路,不禁感慨萬分,我曾想過去上市地產公司縱橫商海,也想過留校當一名輔導員教書育人,但是卻從沒想過最後成為一名基層的選調生紮根基層。
現在看來,我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在這一年裡,我先後經歷軍運會值守、新冠肺炎下沉社區、駐點幫扶村扶貧等一系列工作,變的是「體重」和「膚色」,不變的是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將個人所學與國家需要緊密結合起來,何嘗又不是一件幸事呢?因此,我想對準畢業生們說一聲:「來基層吧,黨和人民需要你們!」
說到基層,相當一部分畢業生仍然存在牴觸情緒,一方面覺得基層大多位於偏遠地區,遠離市中心,工作環境差;另一方面,他們認為自帶「名校光環」,去基層工作是大材小用。種種因素,導致高校畢業生去基層工作的動力不足,甚至去基層只是找不到工作的無奈之舉。事實上,基層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不再是令人望而止步的「小舞臺」,而是在招商引資、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有「大作為」。
建好「助推器」,引導廣大畢業生志存高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畢業生用自己的選擇詮釋了這種家國情懷。北師大的黃文秀毅然放棄大城市體面高薪的工作,選擇回到家鄉百色,成為一名定向選調生,為當地脫貧攻堅貢獻自己的力量;國防科大的魏凱倫放棄沿海地區優渥的分配機會,主動提出要去祖國邊疆,為國防建設貢獻青春……「胸有凌雲志,無高不可攀」,他們用自己的專業所長,在基層這片沃土汲取養分,紮根發芽。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講好基層故事,傳遞基層聲音,引導廣大畢業生「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將紮根基層作為畢業的人生選擇。
育好「試驗田」,助力廣大畢業生墩苗成長。「早熟的果子長不大,拔苗助長易夭折。」農民在種莊稼時,若幼苗長勢快,不「墩苗」的話,一天就要長一大截,但是過快的長勢又會使禾苗的根扎得不深,莖稈不壯,這樣風一吹就倒了,因此有經驗的農民會勤去枝打杈,鬆土增肥。年輕幹部的成長也是如此,廣大畢業生進入基層後,必須將「根」牢牢扎在群眾之中,使「莖稈」堅若磐石。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發揮「傳幫帶」「老中青結合」等途徑的作用,對年輕幹部的苗頭性問題要早發現、早提醒,使其成為業務工作的「多面手」。「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年輕幹部有闖勁,有思想,要建立「容錯」機制,鼓勵他們多從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幹。
用好「指揮棒」,鼓舞廣大畢業生獻身基層。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穩就業成為當前的重要工作,而其中大學畢業生就業更是「重中之重」。令人欣慰的是,「特崗教師」「西部計劃」和「三支一扶」等基層就業項目成為今年畢業生的關注重點,但部分地區「大張旗鼓」引進來的優秀人才,由於生活習慣差異、待遇上升空間小等多方面原因,沒過幾年就「孔雀東南飛」了,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思。「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要想讓廣大畢業生「引得進,留得住」,一是要用真情實意去留人,主動了解他們生活上的困難,傾聽工作中的問題,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讓其留有所盼;二是要用優良機制留人,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對實績突出、群眾公認、作風過硬的,利用好幹部選拔的「指揮棒」,按照「人崗適配」的原則,大膽選拔到領導崗位上,發揮更大作用。
基層「小舞臺」,定有「大作為」。廣大高校畢業生立鴻鵠之志,展騏驥之躍,選擇紮根基層,奉獻青春,定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條新長徵路上書寫拼搏趕超的「新篇章」!
#選調生#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