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鵬 鄭可書
編輯|王曉
邁出韓國首爾五大宮之首——景福宮的宮門時,沈惠燕覺得論風光和建築,「真沒國內好」。但進了旁邊的民俗博物館,她有點震驚了:二十多個幼兒園學生,手拉手排隊進館,無聲無息,「一聲沒有,這在國內還不得嘰嘰喳喳?」
沈惠燕來自安徽。9月9日,她的公司組織了40名員工到韓國旅遊,從清洲到首爾,5天4晚。
這是韓國期待已久的中國「大團」。
2017年3月,為抗議韓國部署「薩德」(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是美國飛彈防禦局和美國陸軍隸下的陸基戰區反導系統),以及韓國樂天集團為「薩德」提供部署地的行為,國內各旅行社、在線旅遊企業宣布暫停赴韓遊業務。隨後國家旅遊局發布提示,提醒中國公民「清醒認識出境旅行風險,慎重選擇旅遊目的地」。
從2016年的806萬到2017年的416萬,中國赴韓遊客人數近乎「腰斬」。中國人熱衷的樂天免稅店「斷貨的商品都有貨了,空曠的可以打滾」。免稅店裁員、導遊失業轉行,有人不得不遠赴日本、越南、中國臺灣謀生。
一年半過去,兩國關係開始回暖,中國遊客赴韓旅遊的結構也已悄然改變。
以往人群熙攘的北村韓屋,如今難見中國旅遊團的身影。攝/林鵬
盼望已久的旅行團
在韓國導遊樸慧英的印象裡,景福宮是中國人的天下,五顏六色的導遊旗下環繞著中國遊客的聲音。現在,站在這座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王朝的正宮裡,想要找到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旅遊團並不容易。
9月10日早上,10個旅行團從她身邊經過,只有4個中文團,其中1個來自香港,2個來自臺灣,只有1個來自山東。
「大團還沒進來」,這是同行們的共識。
以往人滿為患的購物街明洞,也罕見中國人的身影。明洞地區的旅遊志願者介紹,以前中國旅行團都是小旗招展地逛店,現在找她諮詢的都是三兩同行的遊客。但她表示,現在的遊客,較「薩德」後,「有了顯著回升,又能聽到中國話了」。
在首爾最大的樂天免稅店,YSL等品牌門前又排起了長隊,偶爾能聽到講中文的導購和中國遊客交談的聲音。樂天免稅店門口賣炒年糕的老闆感觸深刻:「中國遊客在回升,但跟以前沒法比。」她拒絕透露以往的經營業績,一邊招攬著來自東南亞的遊客,一邊搖了搖頭。
中青旅北京的一名銷售人員告訴《後窗》,受「薩德入韓」影響,韓國團中間停了一段時間。大形勢緩解後,公司逐漸開始試著重新推韓國產品,「總體量還是不行,差太多了,諮詢的太少了」。還有銷售人員會推薦其他路線的產品,「新加坡、泰國或者越南感興趣嗎?」上述銷售人員稱,一年多來,日本、泰國線的產品逐漸稀釋、替代了韓國,「還有很多客戶自由行了。」
《後窗》檢索發現,國內很多旅遊網站,例如攜程、同程、途牛等網站,在查詢韓國相關的出境遊產品時,顯示的結果是「非常抱歉!沒有找到符合條件的產品」。
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赴東南亞各國旅客人數總量攀升,半年突破千萬人次。有業內網站分析認為,這是因為部分赴韓需求轉移至東南亞各國。
這一結論得到了神舟國旅銷售人員的印證。
「7月底就有,但有時候不成團。8月以來多了,不過都不大,一個團現在也就十幾二十個人。」他稱,「薩德入韓」之後很多旅行社都停了韓國業務,遊輪都不在韓國靠岸,直接到日本去了,還有的去了東南亞。「要想恢復到以前的程度,還要一段時間,很多人都在觀望。」
「薩德入韓」
「薩德入韓」後,中國赴韓人數銳減,當年3月至6月比去年同期減少60%,從去年同期的274.8萬人次降至今年的109.7萬人次。
據韓聯社報導,退稅店人員表示,退稅店曾每天接待80到100班大巴的中國團隊遊客,但「薩德入韓」風波後,不再有旅遊大巴送客,店員人數也裁減一半。
這些動輒「腰斬」的數字,在韓國導遊樸慧英看來是被打亂的生活和徹底改變的人生。
之前,在中國生活過十幾年的她供職於兩家旅行社,分別做中國遊客的團體旅遊和自由行。「薩德入韓」後,做團體的旅行社倒閉了,即使做自由行的旅行社,40多個導遊,最後只剩了幾個。
這是以往不可能出現的情況。以往旅遊團火爆,無證的導遊都在擠破腦袋考證,「全國導遊證考試從一次,增加至兩次」,旅遊考試院非常火爆。中國人的離開,改變了行情。「還有很多人參店關門,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能變好。」樸慧英說。
「原來一個月每天都排滿,」樸慧英說,最高時一個月能掙1.8萬元人民幣,但那時,不僅旅遊團沒有了,中國來韓自由行的遊客也一下子消失了。最少的一個月她只工作6天,拿了不到6000元。
即使是以前的老顧客都不來了,偶爾來了一個,發了條在韓國的朋友圈,被中國的朋友斥責:「這時候去韓國,有沒有良心,小心韓國人打你!」即使連赴韓整容的「剛需」一族也不敢來了,「原本定好的行程,都改在國內做了」。
那兩個月,她終於可以在家照顧孩子了,但又滿心焦慮——同行有的轉行了,有的轉去學越南語,接待越南遊客,還有的遠赴日本繼續給中國人做導遊。她只能每天刷新聞,「看看兩國關係怎麼走,想給自己一個去留的了斷」。
9月9日和10日,一個在樂天免稅店代購的前導遊介紹,他在「薩德入韓」前帶很多團,但是之後就「帶不動」了,開始轉行做代購。他懷念帶團的日子,「那時候顧客給面子,滑雪、韓屋都體驗,買東西也豪爽」。相比之下,代購不好幹,「誰都能自由行過來,自己直接買,賺不到多少錢。」
中國遊客回歸,樂天免稅店人頭攢動。攝/林鵬
試圖破冰
去年年底,韓國總統文在寅訪華被旅遊業視作回暖的契機。《韓國先驅報》報導稱,文在寅4天的國事訪問具有很強的經濟色彩。文在寅不僅由史上最大規模的韓國商人代表團陪同,而且在中國的大部分時間都安排了與商業有關的活動。
在此前後,有媒體傳出「限韓令』鬆綁』僅限北京和山東兩地」的信息。2017年12月,有旅行社組織了當年3月以來首個赴韓旅遊團。為了迎接自3月以來首批訪問韓國的團體遊客,據韓聯社報導,韓方旅行社和退稅店員工身穿韓服贈送鮮花歡迎旅遊團入境,中方旅行社帶來寫有「『破冰韓國』首發團」字樣的橫幅合影留念。航班到達2-3個小時前就有40多名記者在入境大廳蹲點。
但是此舉並未引來中國遊客好感。「破冰」首發團引來網友痛罵,此後,涉事旅行社下架了韓國產品。
據韓聯社報導,2017年以來,北京、山東、湖北、重慶、上海等地重啟了赴韓團隊遊,並堅持「不郵輪、不包機、不去樂天集團旗下公司(如酒店和免稅店)」的原則。但這一消息並未得到中國官方確認。
不過,中青旅、神舟國旅等多個旅行社都陸續上線了韓國線產品。「肯定是國家允許,我們才能做。」某旅行社的一位銷售人員解釋。
中青旅北京的一位銷售人員介紹,最近兩三個月,隨著客戶諮詢人數增加,公司上線了兩個韓國產品。一個是首爾5天遊,「走團籤,但是除了包機票酒店、要進三家免稅店外,全程自由行動,沒有導遊,跟自由行差不多。」另一個產品是十一期間的日韓連線團,「10個人成團,但目前沒有人報名」。
為了吸引自由行中國旅客入境旅遊,韓國曾推出多項措施。
9月10日,走在首爾的商業街上,中國人熟悉的支付寶出現在首爾不少店鋪的櫃檯上。韓國釜山市政府今年6月與支付寶籤署諒解備忘錄,推進市內主要商圈、旅遊景點和交通工具等全面接入支付寶。在平昌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前後,韓國還對在韓國無犯罪記錄並滿足一定條件的中國公民實施15天免籤入境政策。
但在首爾諮詢中國旅遊團的相關事宜仍略顯尷尬。《後窗》遇到的幾乎所有帶團導遊都拒絕就旅遊現狀發表看法,「太敏感了,不說了。」
除了想盡辦法招攬中國遊客,韓國國內還在試圖改變過度依賴中國市場的局面。
據韓國媒體報導,韓國旅遊觀光業建議:鑑於「禁韓令」前車之鑑,不能過於依賴中國,對中國市場不能持有過分的幻想,應該提高韓國觀光品質和品位,針對中國以外的東南亞、日本、中東等第三國家,擴大國家範圍,優先開發赴韓旅遊高級商品。除此之外,他們提議,應面向中國20~30歲年輕一代自由行遊客,開發量身配套型旅遊商品,拓寬中國遊客的戰略範圍。
「薩德入韓」後,多家媒體報導韓國方面希望與開通東南亞航線的航空公司進行戰略合作,以吸引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等地的遊客。
導遊樸慧英的同行建議她學越南語,街上多起來的東南亞人讓他們看到希望。另一些韓國導遊則直接去了越南、泰國,「去那邊接待韓國的遊客。」韓國導遊樸珠延說。
中國遊客回歸,樂天免稅店人頭攢動。攝/林鵬
轉向自由行
9月10日晚,即將登機返回山東的劉燕蕾想起在韓國的幾天,「印象不錯」。腳上的小白鞋在韓國走了5天,沒髒,服務員熱情客氣,腰一彎就是90度。她看看腳邊買到的化妝品、衣服、紫菜,覺得不虛此行。除了第一天逛店時,被地接導遊要求購物,其他行程看上去都比較完美。她和同行的14個人,報團費每人1900多元人民幣,「性價比不錯」。
旅遊團雖然沒有頻繁在韓國街頭現身,但劉燕蕾覺得同胞並不少,「走在路上總能遇到」。
一個波浪式的數據直觀展示了中國遊客的回歸:據公開報導,2016年7月中國赴韓旅遊人數91萬,2017年7月跌至28萬,到2018年7月,人數回升至41萬。
散客赴韓升溫成為韓國旅遊從業者為數不多的希望。
劉燕蕾覺得,相較歐美國家免稅店,韓國作為短線旅行目的地,中國消費者購買當地免稅產品較為方便,而且韓國免稅產品性價高,「我們團裡大部分都是來買買買的」。
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她的觀點。據媒體報導,上半年韓國免稅店總銷售額約9.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51億元,同比增加38%。
樸珠延曾帶過中國的旅行團,但因為不認同低價遊的形式,後來轉向針對中國自由行遊客的定製遊。
「你們提旅遊需求,我來幫忙規劃路線,但是遊客要支付比較導遊費,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導遊要通過購物拿錢。」樸珠延介紹,她和不少同行都不認同「低價遊」的模式——中國旅行社靠低價招攬遊客,韓國旅行社接到遊客後再依靠購物抽成獲得收入。他們認為低價競爭破壞了市場秩序,「導遊銷售的壓力大,遊客也玩不好。」
樸珠延說,「薩德入韓」後,導遊們也在討論,首爾50多個導遊成立了一個協會,「面對激增的自由行人群,定製旅遊產品,希望能趁此作出改變」。
9月10日,一個韓國本地化妝品公司找到她希望合作。「以往,這些化妝品公司都是直接找帶團體的旅行社,現在,他們開始轉向自由行了。」樸珠延說。
(文中沈惠燕、樸慧英、劉燕蕾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