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寬窄巷子,悠閒派的網紅打卡地,老成都的縮影,它與成都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它由自北向的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條東西方向的老街以及街道間的民宅組成。
寬窄巷子前身是清朝八旗的居住地,現已修葺改造成由45個清末民初風格的四合院、花園洋樓、精品酒店等,是一條兼具了文化、餐飲、休閒商鋪的特色商業步行街。
寬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築格局的最後遺存,建築風格是川西民居,卻有著北方四合院建築的痕跡。去不了首都北京逛胡同,就可以選擇成都寬窄巷子走走逛逛。
據載,康熙於1721年因派三千官兵平定叛亂,派兵駐防成都少城,即現今成都的人民公園,而如今就只剩下寬窄兩條巷子。
寬巷子,在清朝宣統年間名為興仁胡同,駐紮著鑲紅旗的清兵。據說胡同是蒙語的意譯,它是指蒙古人在草原上紮起的蒙古包之間的通道,而到了民國年間,在中國一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風氣下,就把興仁胡同改名為寬巷子。
走寬徑進寬巷,在歷史與現代融合的老胡同裡穿梭,仿佛走進了時光的隧道。據說,當時寬巷子住的是文武官員,均為達官顯貴,而窄巷子住的多為士兵,故為平民為主。
實際上從街道的結構與規模來說,兩者差異不大,只是顯貴住的地方得寬,平民住的地方只能窄。民間便有了寬巷子不寬,窄巷子不窄的說法。窄巷子在清朝時被叫做太平胡同,因為當時清兵的進駐給戰亂中的成都人希望故此得名,寓意為不再有戰爭,老百姓能過上平安祥和的日子。
每一處標緻性建築,都配了宣傳牌匾立於入口處,滿足了每一個想了解此地文化與歷史的外來遊客。
巷子兩邊大大小小的院落,三面環牆,臨街只留一道門,雕花的窗戶,氣派的門樓,經修葺之後變成了現在的老茶館。
偌大的四合院已改造成為茶館,
看到了「蘭亭敘」有沒有想到周董的那曲「月下門推,心細如你腳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卻難拓你的美......」
巷子裡的文化挖掘遺址展覽館。
燈光打造的寬窄巷子,古風與現代的混搭,使得街區風格別具一格。
走過路過隨便一家酒吧,都能聽到動人的民謠。
今日的寬窄巷子,保存了歷史的痕跡,也讓街區肌理更清晰了。閒在寬巷子,品在窄巷子,泡在井巷子。
這樣的老成都怎麼能錯過?
酸爽滑韌的四川酸辣粉,
牛肉、羊肉、丸子等各種串串,麻辣湯最不能錯過。
有名的紅油兔頭,有勇氣的可以試試。
的
各種辣味小吃過後,來上一碗清甜的透明冰粉,一個四川人專用詞來形容,「巴適」。
飄香的竹筒腊味飯,
被疫情耽誤了出行腳步的小夥伴,想要出門散心的,悠閒的成都是個不錯的旅行目的地,到時記得到寬窄巷子打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