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劉孝斌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劉中燦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湖北省腫瘤醫院按照省防疫指揮部命令,173名無畏勇士持續奮戰在雷神山醫院、武昌方艙醫院(洪山體育館)、洪山方艙醫院(石牌嶺職業高級中學)、隨州市、省委黨校方艙醫院等抗疫一線。
在湖北省腫瘤醫院本部,留守的醫務人員在做好院內防疫的同時,還要做好每天500多位市民的問診,和700多位住院病人的治療。
在這家醫院,有這麼一對夫妻檔:44歲的黃燕華,是該院腹部內科護士長,此次擔任省腫瘤醫院派往雷神山醫院醫療隊的護士長。
她47歲的丈夫肖創映,是湖北省腫瘤醫院胸部放療一病區主任,也戰鬥在抗疫崗位。
下面是她的自述:
逆行返漢,奔赴雷神山
我父母都70多歲了,身體不是很好,我兩年沒有回老家過春節了。年前,就計劃好今年要早點回家陪陪他們。1月20日是臘月二十六,我請了公休假,開車帶著19歲的兒子,回到麻城陪父母。
1月21日,我丈夫肖創映退了火車票,報名參加了醫院 「新冠肺炎防控應急隊」,留守武漢。
1月23日,武漢封城。我丈夫參加科室值班,同事們也在工作。日趨緊張的防疫形勢,讓我無心在家繼續陪伴父母。
作為一名醫務人員,我覺得自己此刻應該和同事們站在一起。正月初二,留下兒子,我一個人開車返回武漢。
2月2日,我在科室安排次日迎接新病人的防疫分區工作。下午剛回到家,就接到醫院的通知,院裡要派一支醫療隊赴雷神山醫院接管一個病區,由我擔任醫療隊護士長。
黃燕華(左)和患者一起加油
這樣的情景不是第一次。1998年抗洪救災時,我和同事們奔赴赤壁市一座孤島,參與過10天的醫療救治。2003年抗擊「非典」時,我們內科接收了唯一的一例疑似病人,我主動申請全程護理照顧,直到患者解除隔離。
不過說實話,這一次,當我接到醫院通知時,心情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複雜。我既有作為一名黨員、醫務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有作為普通人的害怕與擔憂。
我丈夫也報名希望去雷神山醫院支援,最後沒去成,他心裡多少有些遺憾。
去雷神山的消息,除了丈夫,我沒有告訴其他親人,我不想他們為我擔心。
「親愛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還有我親愛的兒子,我馬上要去雷神山了,我一定會照顧好自己……」2月5日早上,我拿著行李離開家時,特意讓丈夫給我錄了一段視頻。
當時的想法是,如果我真回不來,要讓親人們知道我是愛他們的,希望他們能理解我的不辭而別。錄著錄著,我自己掩面痛哭。
丈夫雖然心裡不舍,但他安慰我說,情況沒有那麼危險,又不是生離死別,我們都是醫務工作者,只要做好必要的科學防護不用太擔心。
後來,父母、兒子和其他親人,通過新聞報導,知道了我已經在雷神山。
有一次,父親在電視上看到我們省腫瘤醫院醫療隊的報導,看到了我的身影,他反覆看重播。
父母每次給我打電話,都是讓我安心工作,鼓勵我好好幹,沒說過讓我保護好的自己話。
其實這一點我很好奇,我猜測父母可能是擔心控制不住情緒給我增加壓力。
收到三八婦女節禮物
接診病人之初,兩天一夜沒睡覺
這一段時間,戰友、患者和家人們,給了我太多的支持、溫暖和感動。
2月3日上午,我和省腫瘤醫院派往雷神醫院的醫療隊隊長楊彬,到了雷神山做前期銜接準備工作。
2月5日,省腫瘤醫院派往雷神山醫院的53名醫護人員,全部到了雷神山。感染一科15病區,是我們醫療隊即將接管的病區。
作為護士長,我的壓力很大。首先是如何儘快協調各方資源,合理分工協作,做好開科前的準備工作。同時,我要做好隊員的院感防護培訓,保障大家的安全。另外,當時大家心理壓力很大,我需要抽時間舒緩大家情緒。
從一名腫瘤科護士長,到傳染科護士長,太多東西需要補課,我白天在工地上和同事們一起加油幹,晚上回到住宿處還要學習相關知識。
所以到雷神山的前幾天,我基本沒有時間看微信回復親人朋友的問候。晚上基本都是轉鍾後才睡覺。
所幸的是,我們的隊員們齊心協力,大家一起克服困難,連續幾天搬運物資,和施工隊完成設施設備安裝調試,然後打掃衛生、安排病房布局、粘貼標示、討論救治流程,準備工作有序推進。
2月8日晚上10時許,42名新冠肺炎患者陸續轉運進入15病區,接診工作持續到了2月10日凌晨4點,我兩天一夜沒有睡覺。
護士葉慧第一天夜班從病房裡出來,看到守在門口的我,滿面笑容。我問她怎麼這麼開心,難道不怕?她說開始還是很害怕,但是做好防護進去後,就不那麼害怕了。最讓她感動的是,有個阿姨讓她離遠點兒,說怕傳染給她。
20多歲的護士朱亞,用她瘦弱的身軀扛著大大的鐵皮櫃,感動了億萬國人也感動了我們自己。
90後小護士胡萍萍,用一次性醫用防護帽改制成挎包,解決了進病區對講機、筆等常用物品攜帶不便的難題。
同事丁琛琛和李易發布原創MV《等你》,代表院內醫護同仁向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一線的戰友喊話。我們雷神山醫療隊隊員們,也錄製了一段手語舞蹈視頻《謝謝你》,表達感謝。
「三八」婦女節那天,我收到丈夫發來節日祝福和一個200元紅包,特別開心。
和患者隔空擁抱
第一位患者出院,我們隔空擁抱
從2月8日晚上接收第一批患者,我們就開始思考如何讓患者在隔離病房過得更安心和舒心。
第二天,我們就建立了一個15病區醫患溝通微信群,將病區的所有患者和醫護人員拉入,患者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在群裡提出。
我們會與物資庫房做好溝通,儘量滿足患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有些日常用品庫房沒有,我們也會想辦法去購買。我們醫療隊的支部書記,為了給女患者買衛生用品,找了好久才買到。
在護理中,我們發現有些患者沒有主動鍛鍊的意識,悶悶不樂,不利於康復。我召集7個護理小組組長,一起商議解決辦法,大家決定由第七護理小組組員張迪帶患者們做八段錦,她原來在科室負責教乳腺癌患者術後功能康復操。接到任務後,張迪馬上學習了八段錦的視頻,帶領患者一起做。
在病區內,我們還設置了一個簡易的圖書角,提供一部分營養、心理學、傳記等書籍,幫助患者獲得更多戰勝疾病的信心。
3月8日早上,病區裡有一名60多歲的婆婆說那天是她結婚44周年紀念日。我們立即想辦法為她準備了一個蛋糕,安排她與老伴視頻連線,並叫了其他幾個病人一起送上祝福,為這婆婆過了一個開心節日。
有的患者很長時間沒有理髮了,我們的護士也會想辦法為患者理髮。
2月18日,雷神山第一位出院患者,也從15病區治癒出院,我們隔空擁抱。
至今,我們所在的感染一科15病區收治了63名住院患者,出院27名,還有34名患者留院。
黃燕華丈夫肖創映
這兩個月,是與丈夫分離最長的一段時間
1月31日,省腫瘤醫院對病人恢復放療。2月3日開始,門診開放。
我丈夫一人在家,雖生活有所不便,但也間接地起到了隔離的作用。所以,科室上門診等感染風險大一些的工作,他就主動承擔下來。
由於疫情期間的隔離和交通管制,很多腫瘤病人無法順利來醫院就醫。
從2月7日開始,我丈夫作為諮詢專家組成員,通過微信平臺,每天在線上解答病友和家屬的疑問,對他們進行就醫指導。
雖然省腫瘤醫院不是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救治醫院,但醫院對疫情的防控非常重視,制定了嚴格的制度和操作流程,每棟樓的各個出入口,每日派專人值守監測體溫、登記信息。患者入院前查血常規、做胸部CT,入院後儘快進行核酸檢測。
依照院感風險分區分級要求,省腫瘤醫院對病區進行了規劃,相對劃分了汙染區、緩衝區、清潔區,相對限制人員流動。
由於疫情防控期間病人就醫不便,來就診住院的很多病人病期晚、病情重,我丈夫和留守的同事們,克服各種困難,積極救治病患。
最近這兩個月的時間,是我和丈夫分離最長的一段時間。雖然我們在同一家醫院,都戰鬥在一個城市,但是我在雷神山,他在本部,也沒機會見面,心裡還是挺想的,他一人在家也不容易。
我們戰鬥在不同的崗位,為救治不同患者而努力,為疫情期間的武漢市民做了自己份內的事情,覺得不負此生,不負所學。
我們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武漢早日恢復正常。
編輯:碧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