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十年,傳感器的演進過程

2020-12-11 中關村在線

最近一段時間我把蘋果這十年的 iPhone 發布會都看了一遍,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研究 iPhone 在傳感器使用上的演進。所謂傳感器(Sensor),就是能夠感知周圍環境並輸出電信號的元器件。像麥克風,就是一個能夠感知周圍聲音的傳感器,而攝像頭就是視覺傳感器。

人通過耳朵、眼睛、皮膚、鼻子等感知周圍的刺激,進而做出決策,智能設備同樣如此。我認為 iPhone 之所以強大,除了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和 iOS 作業系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採用了各種先進的傳感器,採集周邊的數據。接下來我就按時間順序講解 iPhone 上所採用的傳感器,帶你領略蘋果的黑科技。

一、iPhone 2G(2007)

2007 年初,蘋果對外發布了它們的新產品 iPhone,在這之前,iPod 已經非常普及,許多人都在設想蘋果的手機會是什麼樣子,有人將 iPod 的觸控滾輪 PS 為老式電話的撥號盤,等 iPhone 真正展現到大家眼前時,還是驚呆了。這款手機竟然沒有實體按鍵!

當然,沒有實體按鍵的智慧型手機之前也有,但需要配置一隻筆,因為採用的是電阻屏幕,靈敏度是個問題。iPhone 的屏幕採用了電容屏幕,反應靈敏,並且支持多點觸控,通過十個手指就可以很精準的操作。就連產品發布後,許多人還在懷疑打字的時候會不會太痛苦,你現在低頭看看自己的手機,就知道現在已經不是個問題了。多點觸控屏幕,讓 iPhone 有了觸覺。

在 iPhone 的正面,有一個近距離傳感器,通過紅外線感應,可以檢測到人臉與手機屏幕的距離,如果非常貼近,就會將屏幕關掉,這樣既能省電,又能避免臉部觸碰產生的誤操作。

在正面還有個光度傳感器,可以獲取到周邊的光亮強度,這樣就可以智能的調節屏幕亮度了。

加速度傳感器用來感知手機的運動情況,它的原理就像在一個盒子裡裝個鐵球,由於重力的作用,如果轉動盒子的方向,各個側面收到的鐵球的壓力是不同的,以此來判斷盒子的朝向。

基於加速度傳感器,iPhone 可以實現橫屏時,內容自動轉成寬屏顯示。近距離傳感器、光度傳感器再加上加速度傳感器,一下子讓 iPhone 的智能化水平遠遠超出了當時的半吊子智慧型手機,更別提功能機了。

iPhone 一代配備了 200 萬像素的攝像頭,這並不高,我 2007 年買的諾基亞 7500 也是 200 萬像素。但拍照效果,並不是只有像素所決定的。

每個像素就像一個坑,每個坑裡能夠吸收到光線情況是有差異的(我在 iPhone 5S 部分會更詳細講解)。再加上蘋果的高清屏幕,拍出來的照片,就是更加好看。

有了麥克風,就可以聽到聲音了,iPhone 有了耳朵。

每代 iPhone 都有溼度傳感器,主要是監測 iPhone 是否浸水。它只是溼度試紙,如果浸水,就會變紅色,蘋果店會拒絕維修。

經網友指正,這東西叫浸液指示器,隱藏在充電口、耳機口、卡槽等位置,並不是標準的傳感器,但能起到感知環境的作用。

iPhone 一代只支持 2G 信號,像手機信號就是電磁波。其實我們看到的光也是電磁波,聽到這句話可能文科生已經暈了,有興趣可以重學一下高中物理,我中文系畢業的媳婦年初的時候就在網上買了一套高中物理教材。

不同的信號,需要不同的接收器進行解碼操作。2G 信號接收器,就是一個可以感知 2G 電磁波的「眼睛」。有了 Wi-Fi 傳感器,就可以連接 Wi-Fi 了,沒錯,Wi-Fi 信號也是電磁波。藍牙也是接收某一頻段電磁波的傳感器。

許多專業人士或網友並不同意將這些信號接收設備歸為傳感器,它們只是信號接收裝置,並沒有一個把一種物理量轉變為光電量的過程。

而我認為正是有了這些裝置,才讓手機能夠「感知」到這些信號。像人體雖然籠罩在各種無線信號之下,但卻不能感知。我這種歸類方法大家不要當成專業劃分,權當促進思考的手段吧。

二、iPhone 3G(2008)

在 iPhone 二代,增加了對 3G 信號的支持,在上網速度上,有了比較大的飛躍。

有了 GPS 傳感器,可以通過衛星信號,定位手機的當前位置。同樣,專業人士不認為 GPS 是傳感器。

三、iPhone 3GS(2009)

iPhone 三代把攝像頭升級到了 300 萬像素,並且增加了視頻錄製功能。

有了 GPS,雖然能夠定位,但是無法辨別方向。只有你拿著手機朝一個方向走上 20 米,才能通過位移估算你的方向,但這還是不夠精準。在衛星信號不好的地方,定位的偏差可能都有幾百米,這種估算的方向完全不可信。

有了磁力傳感器就不一樣了,就是手機有了指南針,打開地圖,我們不只是知道當前位置,還會知道我們當前的手機朝向,再也不用看著太陽辨別方向了(這種古老的技術,我發現周圍許多人都無法掌握)。

四、iPhone 4(2010)

你應該打過陀螺,也見過獨輪電動平衡車,這兩種東西都利用了一種物理原理。就是轉動的物體,會沿著軸心方向保持穩定。轉動的陀螺即使被碰一下,還是會晃動幾下回到穩定朝下。而陀螺儀還有個特性就是可以通過轉動位移,來計算出轉動加速度。

雖然在 iPhone 一代中通過加速度傳感器可以感知到手機的傾斜,但無法很好的計算手機的旋轉,特別在玩一些賽車遊戲的時候,你無法實現手機晃動靈敏的控制方向盤。

有了陀螺儀就不一樣了,賈伯斯在現場演示了一個拆積木的遊戲,通過手機旋轉,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拆積木。賈伯斯還在最後把這五種智能的傳感器都放在一起,可見他對傳感器是情有獨鍾。

這裡要補充的是 iPhone 手機用的陀螺儀並不是這種旋轉輪子式的機械陀螺,而是一種微機電結構(MEMS)的,通過轉動時的電容變化量來測定角速度,再配合加速度計傳感器,來計算姿態。

(PS:本來我以為自行車的平衡也是用了陀螺儀的原理,後經網友指正不是,有興趣的了解的見:如何解釋自行車的平衡原理? - 物理學)

iPhone 4 上還有個溫度傳感器,並不是為了測外部溫度,主要是為了監測手機本身是否過熱。手機溫度過熱時,會提示關機一段再開機。

攝像頭升級到了 500 萬像素,拍照效果更好。這裡要說的是,iPhone 的閃光燈,會根據周圍的環境亮度,來決定閃光燈到底要多亮,而不是一視同仁,避免過爆的問題。

終於有了前置攝像頭,可以看到對方的臉了。

在手機的頂部耳機插口旁邊,又增加了一個麥克風,這是幹嘛的?我後面會講。

iPhone 4 是賈伯斯最後一次親自發布,之後一年去世。在科技與人文的交叉口,目前還沒有第二個人。羅永浩在 3 年前曾經嘗試過,但只能站在 UI 和 段子的交叉口。

五、iPhone 4S(2011)

iPhone 4S 據說是最早支持藍牙 4.0 的手機之一。藍牙 4.0 相比之前的版本,功耗更低,默認開著藍牙也不用擔心費電,這主要為物聯網時代做鋪墊。

iPhone 4S 攝像頭升級到了 800 萬像素,並且支持 1080P 的視頻錄製。這次發布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拍照響應速度,等待時間縮短。

六、iPhone 5(2012)

增加了 4G 信號接收器,上網速度和用 Wi-Fi 沒區別了。

iPhone 5 的前置攝像頭升級到了 120 萬像素。

我問了身邊好幾個朋友是否知道 iPhone 背面攝像頭和閃光燈之間的孔是幹嘛的?都沒有回答出來。事實上,那是一個麥克風。一般都知道在 Home 健下側的耳機孔旁邊,是個麥克風,打電話的時候需要用。

為什麼要在閃光燈旁邊加個麥克風呢?答案是為了降噪。我們在打電話時,聲音會傳給耳機孔旁的麥克風,但周圍可能有噪音。

這些噪音同時會傳到這兩個麥克風,那麼,我們將主麥克風接收到的聲音,再濾除掉閃光燈旁麥克風的聲音,就達到了降噪的目的,讓聲音更清晰。

One more thing,在正面耳機的聽筒裡,也還隱藏這一個麥克風。也就是 iPhone 5 配有三個麥克風,它們組合在一起,一方面為了降噪,另一方面可以從多個角度接收語音,使聲音更加真實。

在幾個月前,我發現自己的 iPhone 6 Plus 在微信視頻時說話對方聽不到,幾周前發現插上耳機可以聽到。而平時打電話是正常的,說明我的麥克風是正常的啊,百思不得其解。

幾天前 iOS 10 發布後,我進行了升級,並想嘗試一下新的 Siri,結果發現 Siri 並不能識別我說話。於是我在網上查資料,漸漸意識到 Siri 並不是通過 Home 鍵旁邊的麥克風接收語音的,而是用了聽筒內部的那個隱藏麥克風。我就去蘋果店進行了檢測,果真是隱藏麥克風壞了。坑爹的是這個麥克風是和屏幕一體的,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花 1100 元更換屏幕,想想還是算了。

七、iPhone 5C/5S(2013)

iPhone 5S 增加了指紋識別,解除屏保不用輸密碼了。指紋識別同樣是一個識別指紋的傳感器。

傳感器越來越多,對 CPU 的資源佔用越來越大,耗電量也越來越大。於是蘋果推出了 M7 協處理器,把這些運動相關的傳感器(包括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磁力傳感器)的數據採集與處理,都交由 M7 來完成,這樣降低耗電量,並且讓 CPU 可以專門做其他的事情。

M7 並不是傳感器,只是蘋果設計出來專門為傳感器信息處理服務的,我把它列出來,主要是為了強調蘋果在傳感器周邊所花的心思。

許多人有個誤區,就是覺得攝像頭的像素越多越好,比如會覺得 1200 萬像素的攝像頭要比 800 萬像素的更好。其實不是的,還要看每個像素能夠接受的光線強度,色彩豐富度。

iPhone 5S 使用了更大面積的圖像傳感器,但像素依舊是 800 萬像素,這樣每個像素對應的傳感器寬度從 1.4 微米提升到了 1.5 微米,也就是面積增加了 15%,這樣單個像素的採光情況更好,進而提升的拍照質量。

相反,有些手機的攝像頭有 1300 萬像素,但是可能只是 1.1 微米,這樣採光情況要差一些,拍出來的照片質量就大打折扣了。所以蘋果說「Bigger Pixels = Better Pictures」。

這一代還升級了閃光燈為雙閃光燈,一個暖光一個冷光,這樣再配合光度傳感器(我目前尚不確定是否採用的正面聽筒旁邊的光度傳感器,還是在主攝像頭或者閃光燈裡還隱藏了一個),可以打出匹配環境的光亮,這樣拍出來的照片更為融合。閃光燈本身並不是傳感器,配合光度傳感器,發揮了更好的效果。

八、iPhone 6/6 Plus(2014)

在 iPhone 5S 上有了指紋識別,而 iPhone 6 上就增加了近場通信(也是電磁波),兩個疊加到一起,就成了 Apple Pay,從此刷卡變成了刷手機,輸入密碼變成了刷指紋。

雖然這些技術以前都有,但是蘋果擅長就是把它們整合成優質的服務。我自己在星巴克用過幾次,遺憾的是我的信用卡還有密碼,刷了之後還得再輸密碼。。(據說現在已經不用輸密碼了,我改天去確認一下。)

有了氣壓計,就可以測量海拔了,還可以測量你爬了多少層樓梯。對我這樣的戶外愛好者來說,爬上某個山頭,就可以看看到底有多高了。

可能有人會有一個疑惑,我們在初中課本裡不是學過,空氣溼度對氣壓的影響嗎?會不會因為天氣不同,對測試的誤差影響很大?從我目前收集到的資料來看,這個影響很小,可以忽略。

iPhone 6 系列中的陀螺儀是六軸的,相比 iPhone 4 所使用的三軸陀螺儀多了三軸,主要是增加了三個軸的加速度計。按道理來說,就不需要再有專門的加速度傳感器了,可以二合一了。可有人拆機後發現,還有專門的加速度傳感器,這是為何呢?

答案是體驗和功耗。加速度的啟動需要一個時間,專門的加速度傳感器只需要 3 ms,而六軸陀螺儀需要 30 ms。另外,同樣是測量加速度,六軸陀螺儀是加速度傳感器的 3 倍電耗。

於是蘋果在實現上,對於手機橫屏、計步這樣的應用,只調用加速度傳感器,而對於靈敏度比較高的場景,再用六軸陀螺儀。蘋果在細節設計上,真是捨得下功夫。

iPhone 6/6 Plus 採用了新的圖像傳感器,拍照效果更好。比如採用了一種叫做 Focus Pixels (相位檢測自動對焦)的技術,可以使對焦速度更快。具體技術細節我也不懂,據說早就在單眼相機上成熟應用,手機上應用的還比較少。

iPhone 6 Plus 還增加了光學防抖,直接感受就是拍出來的照片在略微抖動的情況還會比較清晰。其基本原理是這樣的:人拍照時相機抖動的話,等於同一物體,投射到了不同圖像傳感器的像素上。

那麼通過陀螺儀,監測到抖動的加速度情況,進而計算出位移情況,將攝像頭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就實現了去除抖動帶來的影響。當然,為了實現這一點,iPhone 6 Plus 的攝像頭不只是能夠前後伸縮,還能夠上下左右移動。

九、iPhone 6S/6S Plus(2015)

iPhone 6S 增加了屏幕壓力傳感器,能夠採集到按壓力度,這樣在交互上可以玩出新花樣來。屏幕能夠感知到手按壓的力度,但人並不會感受到屏幕真的被按壓下去了。

為了給人以反饋,內部增加了一個叫 TAPTIC Engine 的設備,根據壓力,會產生振動,這樣人就能感受到按壓了。但目前來看,這一功能的應用並不是特別廣泛。

前置攝像頭都 500 萬像素了。

後置攝像頭升級到了 1200 萬,光感更好。

在今年初,蘋果還發布了 iPhone SE,主要是迎合喜歡小屏幕的客戶。外觀上就是 iPhone 5S 的翻版,配置上更接近 iPhone 6S,如攝像頭是 1200 萬像素的,只是沒有 3D Touch 功能。沒有太多可說的地方,直接跳過。

十、iPhone 7/7 Plus(2016)

iPhone 將 Home 鍵換成了非機械按壓式的,如果你按著沒感覺,是不是很不爽?所以蘋果把在實現 3D Touch 所用到的 TAPTIC Engine 振動器加大,按壓的時候振動一下,給你一種錯覺,按鍵按壓下去了。

有了這種方式,一是不容易損壞(有人擔憂按鍵是不會壞了,振動器是不是更容易壞了?),二是防水性更好,三是在玩遊戲的時候,可以採用振動反饋,想像一下振動手柄。

前置攝像頭都升級到了 700 萬像素。

採用更快速的圖像傳感器,拍照更快了。並且在 iPhone 7 上,也增加了只有在 Plus 系列才有的光學防抖。

我們平時用的電燈之類的,都是交流電人造光,看著光線很穩定,實際是在不斷的閃爍。這樣在拍照時,因為圖像傳感器是一行行採集的圖像,這樣不同行採到的人造光影響可能就不一樣,會導致拍出來的照片色彩不均。

於是蘋果增加了一個閃爍傳感器,不斷採集到光線情況,這樣在圖像處理時,就可以進行修正。閃爍傳感器應該是和圖像傳感器放在一起的一塊晶片,獲取光線應該就是通過鏡頭,這點還有待確認。

iPhone 7 Plus 採用了雙攝像頭,一個廣角一個長焦,可以照顧兩種需求,並且能拍微距照片。正是這個雙攝像頭吸引了我,我決定換手機了。

寫到這裡,我發現整個內容裡,攝像頭的比例非常大,可見蘋果在攝像頭上所花費的功夫。

通過上面的回顧,我們看到蘋果在傳感器使用上可謂越來越廣泛。事實上,不止是蘋果,其他公司也同樣在採用越來越多的傳感器。有了各種傳感器,就可以採集到各種數據,再加上大數據分析技術,就可以挖掘越來越多的價值。我覺得未來可能通上電的設備,都會帶有傳感器,而傳感器會產生大量的數據,正是基於這點考慮,我把現在的創業公司起名叫 Sensors Data,我覺得未來是傳感器時代。

參考資料:

  1. 歷年蘋果發布會。

  2. 歷代 iPhone 你愛誰:庫克的腎7已在路上 歷代iPhone你愛誰?__info.91.com

  3. 加速計原理:加速計原理 - decemberd的專欄

  4. 加速計與陀螺儀:加速計與陀螺儀

  5. iPhone上的傳感器列表

  6. iPhone 內部的傳感器:The Senors That Make the iPhone So Cool

  7. iOS 設備常見傳感器:iOS 設備常見傳感器

  8. iPhone6設計奧秘:iPhone6設計奧秘:InvenSense和Bosch加速度計

news.zol.com.cn true http://news.zol.com.cn/608/6081820.html report 13940 最近一段時間我把蘋果這十年的 iPhone 發布會都看了一遍,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研究 iPhone 在傳感器使用上的演進。所謂傳感器(Sensor),就是能夠感知周圍環境並輸出電信號的元器件。像麥克風,就是一個能夠感知周圍聲音的傳感器,而攝像頭就是視覺...

相關焦點

  • 霍爾電流傳感器的生產過程
    3、電流傳感器初始組裝  將線圈的兩根出線焊接於電路板的相應位置,並依次將磁芯、電路板內置於外殼中。
  • 溫度傳感器的認識及其工作過程
    ,所以溫溼度一體的傳感器就會相應產生。溫溼度傳感器是指能將溫度量和溼度量轉換成容易被測量處理的電信號的設備或裝置。 市場上的溫溼度傳感器一般是測量溫度量和相對溼度量。 溫度:度量物體冷熱的物理量,是國際單位制中7個基本物理量之一。在生產和科學研究中,許多物理現象和化學過程都是在一定的溫度下進行的,人們的生活也和他密切相關。 溼度:溼度很久以前就與生活存在著密切的關係,但用數量來進行表示較為困難。
  • 「聚落三形態演進」說
    對於文明與國家起源的研究,最具魅力的是對起源的過程、路徑和機制的研究。百餘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在這一領域所產生的一個個理論模式和學術觀點,總是以「後來者居上」的姿態為這一課題的解決而進行著不懈的努力。近幾十年來,文明起源的所謂「三要素」或「四要素」的文明史觀以及「酋邦」等人類學理論,代替了摩爾根的「部落聯盟」說和「軍事民主制」說,而顯得甚為活躍。
  • PSTN向NGN的演進探討
    一、長途網的演進 1、長途網演進的必要性 在中國各運營商電話網演進的過程中,長途網的演進十分必要。固定長途網的演進在PSTN的演進中將起到重要作用,由於長途網的交換節點數目相對較少、業務相對簡單,因此固定長途網可能會率先實現NGN的演進,而PSTN長途網的全面演進又會極大地推動本地網的演進進程。 2、長途網網絡構架的演進 長途網的演進方式包括分階段演進方式和一步到位演進兩種方式。
  • 蘋果發布會新iPhone系列已曝光,你覺得還可以期待什麼?
    蘋果公司將於本周發布下一代iphone——其實就是明天。在這之前我們已經知道了很多關於新品iPhone的消息,我們已經基本清楚發布會「主角」的一些信息,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我們所知道的信息。首先,這次發布的總共有三款機型。
  • iPhone SE2和iPhone 8、XR、11 推薦哪個?
    推薦iphone SE2和iphone 11,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幾款手機。 1.iphone SE2 首先我們來看下IPhone SE2。iphone SE 2是蘋果最新款手機,今年4月份發布的,距今也不過兩個月。
  • 七牛雲姜智:Go+ 演進之路
    本次大會現場,七牛雲技術經理姜智受邀分享了《Go+ 演進之路》的主題演講。姜智從 Go+ 是如何火起來的、許式偉對 Go+ 的思考以及為什麼做 Go+、為什麼 Go+ 靶心是數據科學、Go+ 發布後目前已經具備了哪些特性、Go+ 的運行機制和邏輯等方面深度解析了 Go+ 的演進之路。
  • 霍爾傳感器的分類、霍爾效應與霍爾傳感器的應用
    霍爾傳感器的分類  霍爾傳感器分為線型霍爾傳感器和開關型霍爾傳感器兩種。  (一)開關型霍爾傳感器由穩壓器、霍爾元件、差分放大器,斯密特觸發器和輸出級組成,它輸出數字量。開關型霍爾傳感器還有一種特殊的形式,稱為鎖鍵型霍爾傳感器。
  • 氣調存儲中氧氣傳感器與二氧化碳傳感器的應用
    使用阻氣材料在改變氣體成分的環境中密封食物,並通過控制儲存環境的溫度、溼度、O2、CO2以及乙烯的濃度來減緩食物腐敗過程而在新鮮肉類產品包裝中填充的各種氣體的比例應保持在一定的固定範圍內,否則氣調包裝的質量將會喪失,而在實際的運輸和儲存過程中,由於其阻隔性能的限制。
  • 水流傳感器工作原理_水流傳感器的作用_水流傳感器的常見故障
    打開APP 水流傳感器工作原理_水流傳感器的作用_水流傳感器的常見故障 發表於 2018-01-22 13:40:33 水流傳感器主要和控制晶片、單片機,甚至PLC配合使用。水流傳感器具有流量控制準確,可以循環設定動作流量,水流顯示和流量累積計算的作用。
  • 機皇的較量:iphone XS和iphone X因雙層主板都稱不上機皇
    【機皇的較量:iphone XS和iphone X因雙層主板都稱不上機皇】我自己使用iphone X已經頗有一段時間了,到現在為止手機依然是iphone X。因此,我在拿到iphone XS之後,並沒有什麼覺得有什麼大的不同。
  • 帶你了解定位技術的演進歷程
    目前,每年大概有三千多萬中國國民去旅遊出行,在這個過程中,地圖導航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為了背後強大的助推因素。網際網路改變了人與時空的關係,我們能夠憑藉著方寸大小的手機屏幕,快速找到自己想要去的目的地。」2015年,馬雲就曾說過,「未來最大的能源將不是石油,而是大數據」。
  • 電流傳感器原理
    導讀:電流傳感器,傳感器的一種,用於實現對電流的感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無處不見它的身影,如家用電器、電動車、變頻器等等,那麼電流傳感器是如何來實現對電流的測量的呢
  • 2020年了,別問iPhone 8 plus、iPhone XR和iPhone 11怎麼選了
    後置攝像頭部分,iphone XR只有單攝,iphone XR和iphone 8 Plus都是雙攝,但是在iphone XR時期,蘋果的拍照被華為給錘了,主要就是夜景的拍攝被錘的很慘,到了iphone 11時代蘋果終於進行了改進,夜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就拍照能力來說,iphone 11的勝出是很明顯的事情。
  • 親自動手為iphone7P換馬拉松電池
    iphone,一直在國內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神話!新機發布會一過,拿著被褥,任可風餐露宿也要排隊買iphone手機的人,比比皆是!iphone有的方面確實比安卓要優秀,比如卡頓方面,iphone用幾年也不會卡頓。可能應了一句俗話:你欣賞它的優點的時候,就要接受它的缺點!
  • iPhone 12最新揭秘:玫瑰金回歸,還有5G、全面屏、四攝
    全面屏:先前海外分析師在預測 iPhone 手機的時候就有談到,明年 2020 的 iPhone 將會針對外觀進行改進,而且很有可能是去掉劉海屏,轉向全面屏,用於識別的傳感器被壓縮到了手機邊框中。(釘科技編譯,編譯來源:https://www.redmondpie.com/latest-iphone-12-concept-shows-iphone-4-like-frame-no-notch-with-in-display-face-id-3d-depth-camera-120hz-display-more-video/?
  • 稱重傳感器精度等級的測試及確定
    稱重傳感器精度等級以 一系列標準百分比數值分檔表示,如稱重傳感器精度等級分別為0.05、0.1、0.2、0.5、1.0、1.5、2.5等。稱重傳感器設計和出廠檢驗時,其精度等級代表的誤差指稱重傳感器測量的最大允許誤差。
  • 綜述:傳感器技術讓城市擁有「感知力」
    新華社北京3月26日電  綜述:傳感器技術讓城市擁有「感知力」  新華社記者 馮玉婧  為了應對能源使用、住房負擔能力和交通運輸給城市帶來日益凸顯的挑戰,美國、中國、韓國以及歐洲國家等紛紛開展了基於傳感器技術的智慧城市實踐。
  • iphone 8plus與iphone XR對比,哪一個更好?
    畢竟iphone XR是後來發布的,各個方面都比iphone8plus強些。與其買iphone8plus,還不如多花點錢買個iphone XR。選擇iphone XR更好,理由如下。第一個,晶片性能iphone XR搭載了蘋果A12處理器,iphone8plus搭載了蘋果A11處理器。A11採用10nm的製造工藝,A12提升到了7nm的製造工藝。
  • 國際分工體系的演進動因及啟示
    【摘要】綜觀國際分工演進史,以競爭手段攫取分工利益是國際分工演進的強大內驅力,以創新為標誌的科技革命給國際分工的演進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保障,跨國公司的廣泛參與為當代國際分工的深化與發展提供了微觀基礎。在多重因素的助推下,國際分工不斷發展和演進,逐漸形成了當今「三重國際分工」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