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刀、高密鐮,蹭蹭磨磨用三年;能切大能切小,一切切到海南島;能切粗能切細,一切切到義大利」。高密菜刀歷史悠久,名揚大江南北,享譽關東內外,是名副其實的高密特產、老字號。四百年前,在「菜刀之鄉」夏莊的河西、十裡堡、儀家等村,就有了打刀的刀匠,並出現了刀鋪。這些村幾乎人人都能打制菜刀,代代相傳。
傳承人邵澤中和徒弟一起打制高密黑菜刀
在工藝上,高密菜刀的祖傳格言為:銅薄響,鐵薄快。從選料、熟鐵、批口、開槽夾鋼、鍛打,到熟火、開片、剪毛邊、接信子、粗開刃、淬火、水磨刃、上把、包裝等,要經過十幾道工序。高密菜刀傳統製作技藝,主要體現在夾鋼、熟火和淬火三個方面。夾鋼,是將鋼道軌破開,用火燒熟鍛打成筷子粗細,然後夾到鐵裡去鍛打成毛胚;熟火,是將夾好鋼的鐵放到紅爐裡,燒到一定溫度,使鋼和鐵溶和在一起;淬火,是將鍛打好的刀燒紅後瞬間放在水裡,使刀變硬。這樣做出的刀鋒利耐用,甚至一把刀能用半輩子。傳統菜刀一般身長20釐米左右,寬10釐米上下,背厚,身薄,刃鋒。刀身寧輕勿重,以達順手、輕便之效果。新型菜刀的特點,一是刀面光亮,二是非常鋒利,三是滴水不沾,四是經久耐用。
掌握此技術的有河西村的李洪求、李培直父子,儀家村的儀名策(遠近聞名的「刀子王」),十裡堡村的邵福隆和邵風亭、邵秀清、邵秀溪及青年刀匠邵澤中、邵澤厚、杜雲先、綦孝波等。十裡堡村邵家刀老輩傳人邵福隆,號稱「刀子邵」,是一代名匠,至今當地及附近縣市的不少老年人,提起「邵福隆」菜刀,仍是讚不絕口。
進入新世紀,高密菜刀加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高密常發刀具廠最具代表性,其生產的黑色夾鋼刀,刀身輕快,刀口鋒利,不捲不崩,經久耐用,曾創「山東省優質產品」稱號,「邵鐵匠」被命名為「山東省老字號」品牌。2003年山東電視臺播出了「高密菜刀」專題;2004年中央電視臺7頻道在「致富經」欄目對高密菜刀做了專題推介,引起全國各地經銷商和用戶的高度重視。目前,高密現有菜刀生產企業二十家,三大系列二十多個品種,產品銷往全國十多個省市。2000年起擴展銷售網絡,使高密菜刀走進亞歐等地國家,在世界上獲得了良好口碑。
你出力,我出力,高密創衛人心齊
你添彩,我添彩,大美高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