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技藝丨高密菜刀

2021-02-14 高密發布

「高密刀、高密鐮,蹭蹭磨磨用三年;能切大能切小,一切切到海南島;能切粗能切細,一切切到義大利」。高密菜刀歷史悠久,名揚大江南北,享譽關東內外,是名副其實的高密特產、老字號。四百年前,在「菜刀之鄉」夏莊的河西、十裡堡、儀家等村,就有了打刀的刀匠,並出現了刀鋪。這些村幾乎人人都能打制菜刀,代代相傳。

傳承人邵澤中和徒弟一起打制高密黑菜刀

      在工藝上,高密菜刀的祖傳格言為:銅薄響,鐵薄快。從選料、熟鐵、批口、開槽夾鋼、鍛打,到熟火、開片、剪毛邊、接信子、粗開刃、淬火、水磨刃、上把、包裝等,要經過十幾道工序。高密菜刀傳統製作技藝,主要體現在夾鋼、熟火和淬火三個方面。夾鋼,是將鋼道軌破開,用火燒熟鍛打成筷子粗細,然後夾到鐵裡去鍛打成毛胚;熟火,是將夾好鋼的鐵放到紅爐裡,燒到一定溫度,使鋼和鐵溶和在一起;淬火,是將鍛打好的刀燒紅後瞬間放在水裡,使刀變硬。這樣做出的刀鋒利耐用,甚至一把刀能用半輩子。傳統菜刀一般身長20釐米左右,寬10釐米上下,背厚,身薄,刃鋒。刀身寧輕勿重,以達順手、輕便之效果。新型菜刀的特點,一是刀面光亮,二是非常鋒利,三是滴水不沾,四是經久耐用。

 掌握此技術的有河西村的李洪求、李培直父子,儀家村的儀名策(遠近聞名的「刀子王」),十裡堡村的邵福隆和邵風亭、邵秀清、邵秀溪及青年刀匠邵澤中、邵澤厚、杜雲先、綦孝波等。十裡堡村邵家刀老輩傳人邵福隆,號稱「刀子邵」,是一代名匠,至今當地及附近縣市的不少老年人,提起「邵福隆」菜刀,仍是讚不絕口。

進入新世紀,高密菜刀加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高密常發刀具廠最具代表性,其生產的黑色夾鋼刀,刀身輕快,刀口鋒利,不捲不崩,經久耐用,曾創「山東省優質產品」稱號,「邵鐵匠」被命名為「山東省老字號」品牌。2003年山東電視臺播出了「高密菜刀」專題;2004年中央電視臺7頻道在「致富經」欄目對高密菜刀做了專題推介,引起全國各地經銷商和用戶的高度重視。目前,高密現有菜刀生產企業二十家,三大系列二十多個品種,產品銷往全國十多個省市。2000年起擴展銷售網絡,使高密菜刀走進亞歐等地國家,在世界上獲得了良好口碑。

你出力,我出力,高密創衛人心齊

你添彩,我添彩,大美高密更精彩

相關焦點

  • 匠心天津丨國家掌握的特殊技藝——傳統衡器製作
    匠心天津丨國家掌握的特殊技藝——傳統衡器製作 2020-01-01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匠心天津丨天津這門手藝不僅是技術更是知識——傳統貼金技藝
    匠心天津丨天津這門手藝不僅是技術更是知識——傳統貼金技藝 2019-08-20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密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高密三賢之一!
    北海郡高密縣(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鄭玄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和《左傳》等,最後從馬融學古文經。遊學歸裡之後,復客耕東萊,聚徒授課,弟子達數千人,家貧好學,終為大儒。黨錮之禍起,遭禁錮,杜門註疏,潛心著述。
  • 來聊一聊山東高密的剪紙藝術
    高密剪紙是山東高密漢族民間藝術三絕之一,它包括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它的流傳同高密農村的節令風俗有著密切的關係,在高密農村,過年時,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紙,上面便貼上了窗花,門頂、窗前,貼上門箋,元宵節夜晚的燈籠上貼上燈花,新年的氣氛就出來了。
  • 《孟子世家流寓高密鰲山支譜》告祖頒譜儀式在濰坊高密舉行
    2020年1月12日,《孟子世家流寓高密鰲山支譜》告祖頒譜儀式在高密市李家營鎮孟家溝舉行。青島、濰坊兩地亞聖后裔歡聚一堂,共同慶祝《孟子世家流寓高密鰲山支譜》修譜工作圓滿成功。「家齊、身修、天下平」大家表示,孟氏族人由小家到大家,由大家到國家,要以修譜竣工為契機,凝聚意志,自覺擔當起傳承孟子優秀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的神聖使命,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與時俱進,為社會和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鬥。上午十時零八分告祖頒譜儀式開始。
  • 全州這項傳統技藝被列入新增國家級非遺文化遺產
    其中全州金槐茶製作技藝作為傳統技藝類十項之一。因金槐茶的發源地在全州,金槐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出自全州縣的一位蔣姓家庭,正是這位傳承人因為家人健康的需要,才萌生製作金槐茶的想法,並將這種茶推向了社會。現在,全州人用金槐米製成的面、茶、保健藥等一系列產品已經走向全國。
  • 高密要給小麥過「節日」!高密首屆小麥文化節在這個鄉鎮舉行……
    民生 | 高密小麥過上自己的節日這裡是即將舉辦首屆小麥文化節開幕式的現場,工作人員正在搭建桁架,鋪設舞臺地板,擺放展臺和禁菸標誌。作為高密市的農業重鎮、產糧大鎮,大牟家鎮舉辦此次小麥文化節,有著特殊意義。
  • 老外評價菜刀太寒酸,中國廚師用菜刀切菜實力回擊
    在網上有一段非常出名的段子,講的就是我們中國廚師精湛的刀工技藝,好笑的同時也不得不服我們一把菜刀能徵服天下所有食材,而老外大大小小十幾把刀,做好的食物端上餐桌還要再切碎了吃。吃西餐食用的刀叉我們也都知道中國菜享譽全球,刀工也極為重要。
  • 56秒丨一手泥牆一手畫畫 高密建築工人40年的「畫家夢」
    高密市民鄭明餘稱:「從小喜歡畫畫,這會兒不管幹一天活多累,拿起畫筆以後似乎就忘了那種累了,就是把這個畫畫當為一种放松的方法了,吃完飯拾掇好接著就鋪下紙開始畫,一晚上畫二至三個小時,有時候畫著畫著忘了時間了。」鄭明餘從小喜歡國畫的獨特韻味,然而因為家裡條件不允許,他並沒接受過專業繪畫培訓。
  • 蛤刃-廚房菜刀知識開刃原理及結構圖文詳解
    中式傳統菜刀一般為蛤刃,現代刀具多為V刃(平造刃)。因主要為人工磨,對開刃師傅有較高的技藝要求。如何選擇:國產廚用刀具裡,傳統鍛打菜刀一般為蛤刃,現代機械衝壓菜刀則為V刃,兩種開刃方式各有優缺點。蛤刃,省力耐用,但磨刀需要有一定的技藝。V刃,斬切鋒利,但是不耐用,斬到硬物較易崩口。
  • 酸甜苦辣話美食,濰坊印象-高密爐包
    高密爐包是濰坊下屬市高密市的傳統小吃,相傳高密爐包起源於漢代,延傳之民國時期最為盛行,人們將之作為禮物走親訪友時送與親友,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位於縣城南河灣的林三爐包,更是名冠城鄉。其特點是包子又白又大,皮面暄軟,內陷飽滿,味道鮮美,掛漿講究,火候獨到,嘎渣焦脆,油香四溢。最為令人熟知。
  • 首屆高密臺灣校園文化節隆重開幕
    紅高粱文化之約,邀請臺灣師生走進莫言家鄉,體驗分享紅高粱文化;兩岸校園文藝之聲,兩岸師生聯手,共同演繹豐富多彩的校園文藝;課堂教學之探,兩岸教師同課異構,共同議課,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非遺四寶之戀,兩岸小學生共同學習探究體驗高密四寶之剪紙、泥塑、撲灰年畫、茂腔;書法藝術之美,兩岸書法家相互交流書法心得,並同孩子們共同創造書法的藝術之美;校園文化發展之見,看高密教育之發展,議校園文化之建設,承傳統文化之魅力
  • 以創造創新引領傳統技藝新風
    福州擁有豐富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始終以「兩創」方針為基本遵循,振興傳統技藝,倡導技藝新風,推動福州非遺走上了傳承創新之路。創造性轉化讓傳統技藝留形又留魂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鑑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 中國這四把菜刀,名氣大卻被人們忽略,外行人不懂,聰明人偷偷用
    說到食物,就不得不說一下菜刀了。一把優秀的菜刀鋒利無比,切菜能夠切成自己想要的形狀;一把優秀的菜刀不易崩口磨損、防鏽耐磨,在經常保養的情況下,使用時間長達十幾二十年;一把優秀的菜刀價格親民,人人買得起。中國這四把菜刀,名氣大卻被人們忽略,外行人不懂,聰明人偷偷用!
  • 高密八景
    高密八景,指山東省高密市的古代八景,古時的高密人傑地靈,有八景蜚聲海內外。
  • 蘋果超高密輕簡化栽培技術-探索蘋果標準化、規模化雙矮蘋果樹高效...
    基地採用的超高密輕簡化栽培等新技術開啟了煙臺蘋果種植新模式,節本增效,進一步推動煙臺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 採用短枝品種嫁接矮化砧木進行高密植栽培,使用M9T337砧木嫁接短枝富士,短枝新紅星以及其他短枝品種,這種模式建園見效快,省工,不需要支架,樹冠矮小,充分利用短枝效果成花容易
  • 楊建華任高密市委書記 王文琦任高密市委副書記
    經省委研究決定,楊建華任中共高密市委書記,範福生不再擔任中共高密市委書記職務。經市委研究報省委組織部同意,提名王文琦為高密市政府市長候選人,楊建華同志不再擔任高密市政府市長職務。經市委研究,提名範福生不再擔任高密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職務。經市委研究,範福生不再擔任中共高密市委常委、委員、市委黨校校長職務,楊建華任中共高密市委黨校校長。
  • 高密縣長曹夢九軼事
    這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他的原型之一就是大名鼎鼎的高密縣長曹夢九。曹夢九外號「曹二鞋底」,天津北辰區韓家墅村人,從1935年10月到1937年10月間任高密縣長,是時任國民政府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的二盟兄(老大為馮玉祥)。   曹夢九生活儉樸,潔身自好,不嗜菸酒,不賭不嫖。雖身為縣長,依舊穿著妻子做的布衣布鞋,飲食多是粗茶淡飯,家中擺設同於平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