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州,不管紅白喜事,都有商州大燴菜。
本地老商州人總會說一句口頭禪:「商州地方美的太,名吃第一是燴菜」,可見對燴菜的喜愛。
為啥商州人這麼看重燴菜,將它捧在首位?
可能是因為,商州大燴菜歷史悠久,也可能是老一輩人對過去生活的一種敬仰。過去,由於生活艱苦,物資匱乏,像肉類食材更是少之又少。燴菜就成了稀罕菜,那些年最希望的就是村裡面誰家過個紅白喜事,惦記的就是去他們家蹭吃大燴菜,就連裡面的肉末星子也會被小孩子搶光。
商州大燴菜顧名思義,首先是大,分量足,菜樣多。將所有準備好的食材混合在一起,放上最簡單的調料燉好,就是燴菜了。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大有講究。
做燴菜先要給豬肉紅燒上色,以紅白蘿蔔為主,配油炸豆腐塊,木耳,加紅燒肉片,小酥肉丸子,小塊排骨,紅薯粉條,加上白菜葉、蔥段姜塊,大鍋將蘿蔔燉至酥軟,然後小火慢燉,將食材的香味慢慢燉出來,一把青蔥花撒在表面,肉香伴著蘿蔔特有的香味,夾雜著淡淡的蔥花香,讓人垂涎三尺。
大燴菜每每出鍋,香飄十裡。總能隔老遠就知道是誰家在「過事」,行個人情,吃頓商州大燴菜,美哉!席面上,就連平時不愛吃肉的小媳婦大姑娘也迫不急待地夾上幾口,那個叫美呀!
凡遇有紅白喜事,廚師長就會帶著自己的「隊伍」,剝蔥的、搗蒜的,洗菜的、切肉的,添炭的,洗碗的,載著鍋碗瓢盆、刀鉤勺鏟、活動桌椅等一應傢伙,來到現場,忽啦啦就展開了陣勢,輕輕鬆鬆就支起大鍋,一切都熟門熟路,忙而不亂,井然有序。灶膛內紅紅的爐火和師傅的妙手,共同點化著這道美味。
廚房裡忙而不亂,酒席上,客人嘮嘮家常,相互問候。商州待客的熱菜主要是蒸碗子和炒菜。蒸碗子非常具有民間特色,酥肉蒸碗,糯米甜蒸碗,排骨、肘子蒸碗,條子肉翻碗,紅燜雞塊蒸碗等等,有甜有鹹、排列有序,色香味俱全。席間各種菜餚上齊,酒喝正酣之時,隨著掌勺師傅「上菜囉」一聲吆喝,壓軸菜「商州大燴菜」一大盆一大盆從爐灶間華麗起身,飄著香氣,妥妥的安放在席面的正中間。
香噴噴,熱騰騰,大塊肉酥爛,炸豆腐筋道,粉條彈牙,紅蘿蔔喜慶……齊刷刷的數雙筷子伸向了期待已久的大燴菜。就著米飯或大白面饅頭,滋溜著大燴菜的噴香一起入肚,那真叫一個爽……
憑什麼商州大燴菜能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不僅僅因為它是商州人民的心頭好,更是因為一種情愫。即便現在身處城市裡,也能在各大酒店嘗到正宗的商州大燴菜,即使人在不停變更,地方也在不斷變換,但是味道卻從來沒有發生變化,吃商州大燴菜是一種生活上的儀式感,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商州大燴菜,一種普普通通的飯菜,嫋嫋香氣中,人們品味的不僅僅是美食,讓人更多嗅到的是商州人的可親可愛,時光流轉,聚散離合,從商州大燴菜中,感受到的是濃濃的鄉音和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