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根據彭博社報導,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Co.)近日表示,主流金融中加密貨幣的興起正以黃金為代價。
摩根大通量化策略師Nikolaos Panigirtzoglou認為,自10月份以來,資金已大量湧入比特幣基金和黃金中,這種趨勢將長期持續下去,因為更多的機構投資者會在加密貨幣中持倉。摩根大通預測,如果投資者將其可支配收入從黃金轉移到加密貨幣,將對未來幾年的貴金屬市場構成威脅。
其數據顯示,自10月以來,受到機構歡迎的 「灰度比特幣信託基金」(Grayscale Bitcoin Trust)已流入近20億美元,而黃金ETF則流出了70億美元。
10月下旬以來,比特幣價格從11000美元不斷上漲,多次突破歷史最高價位並超過摩根大通市值,劍指20000元美元大關,不過,近一個多星期,比特幣價格出現回調,甚至一度跌破18000美元。截至發稿,比特幣新聞資訊網Coindesk價格顯示,比特幣價格為18100美元左右。
由於具有總量稀缺(比特幣具有2100萬枚的總量上限),產量穩定(比特幣需要通過「挖礦」生產)等與黃金類似的設定,比特幣也被其追隨者視為「數字黃金」,並奉為「避險資產」。
那麼,隨著比特幣進入主流視野,未來「數字黃金」會取代黃金嗎?
國盛證券分析師宋嘉吉認為,目前比特幣的比例還太小,看不出來,「畢竟才2萬億。」
「不會,」萬向區塊鏈與PlatOn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則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黃金有工業用途,對老百姓有使用價值,是被普遍認可的官方儲備。人類歷史上長期實施金本位,黃金凝聚了很多歷史、政治、經濟、技術、文化和心理等方面因素,這些都是比特幣不具備的。」
「目前比特幣暫時還無法取代黃金的地位。」OKEx Research首席研究員William說。
他認為主要原因有兩方面:首先比特幣的總市值當前僅為幾千億美元,而黃金市值在十萬億美元左右,比特幣的資產盤子太小,當前還沒法容納來自黃金市場的資金;其次,人們投資黃金,主要是因為黃金具有抗通脹和避險屬性,然而對於比特幣而言,儘管它有對衝通脹的效果,但卻沒有避險功能,「比特幣的波動率太大了,無法滿足資金避險的要求」,因此在資金避險需求上,比特幣目前尚無法取代黃金。
區塊鏈投資者、Axia8 Ventures創始人林維浩認為,黃金被拿來對比,是主觀的,人類習慣找現存的precedents來透過對標理解未知,電子書也沒完全取代紙質,smartphone也沒有,「替代肯定有,但不可能完全,黃金、權益、債、複合型理財、不動產、法幣、珠寶,能存儲價值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