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2020-12-17 澎湃新聞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故宮博物院

2020-03-31 18:56 來源:澎湃新聞

「平安春信」在中國文化的語境裡有著特別的意義,尤其是在春日的疫情之下,讀這幾個字更是別有意味。故宮博物院除了藏有一幅朗世寧的《平安春信圖》,更有眾多寄託平安與春信的藝術品。無論是寧壽宮花園玉粹軒裝飾中的皇子採折梅花插入瓶中的圖畫,還是竹子和鵪鶉雙重「平安」加持的國畫作品,都在祝願這個世界的平安與春信。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平安春信圖》。畫中主角是一長一少兩位人物,皆系頭巾,身著直裰,長袍寬袖,一副古裝打扮。長者手持一截梅枝,遞予少年。少年微微躬身,正接過梅枝。背景是幾株勁挺的新竹,佔據了相當大的畫面空間;身前不遠處是一樹凌寒綻放的梅花——可能正是二人手中梅枝的來源。

《平安春信圖》局部

我們得知這幅畫叫《平安春信圖》是因為畫作包首上有乾隆御筆「平安春信圖」五字題籤。那為何會給這樣一幅人物畫起這個名呢?我們注意到,畫作表現的是二人傳遞梅花的瞬間,而二人手中的梅花更是焦點所在。我們熟知的梅花似乎往往與冬日綁在一起。它位列「歲寒三友」,不畏嚴寒,孤芳冷傲,甚至還因花瓣潔白自有暗香而得了「香雪」的雅號。但其實,除了迎風鬥雪,梅花還有著「報春」的溫暖寓意。

乾隆皇帝御筆「平安春信圖」五字題籤

竹長青,梅報春。梅花開在春天百花之前,梅花開了意味著春天也快到了,固有「梅傳春信」之說。正如詩中所言,「簾幕東風寒料峭。雪裡香梅,先報春來早。」(宋·歐陽修《蝶戀花·簾幕東風寒料峭》)「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元·楊維楨《道梅之氣節》),乾隆本人也有詩句「梅報春信諒也宜」,表達對梅花帶來的「春之消息」的期盼。春信已至,平安何解?答案是竹子。

這似乎又與我們常見的有平安寓意的意象不同。

通常,古人會藉助名字與「平」和「安」諧音的物件來寄託祈求平安的心願。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瓶子。比如寧壽宮花園玉粹軒裝飾有一幅通景畫貼落,畫中描繪了皇子採折梅花,插入瓶中的情景,其寓意就是「平(瓶)安五福」。也可能只是一隻普通的鳥雀。鵪鶉,同樣是以諧音取得平安之意;或伴菊花,寓意「長治久安」;或銜谷穗,祈願「歲歲平安」。還可能是像「太平有象」這樣經過精心設計、頗具巧思的吉祥物。「太平有象」的主體通常是大象,背上馱一隻大寶瓶,因古時「大」與「太」同解,便有了最基礎款的「太平有象」。匠人們還會通過象背上瓶與鞍的搭配,增加一層「平安」的寓意;或是在瓶中插入戟、磬、如意、花卉等,在「太平有象」的基礎上再點綴以「吉慶」「如意」等更豐富的寓意。

「太平有象」幾乎是明清時期最受宮廷歡迎的吉祥主題之一。我們在寶座前的陳設、桌案擺件、鐘錶、墨硯文具和服裝上都能看到它,甚至在首飾上也能看到它。

那麼,在發音上與「平安」相去甚遠的「竹子」,又是如何獲得平安寓意的呢?

唐人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續集》記載了一個小故事:「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意思是說大唐北都(今太原)有座童子寺,寺裡種了一叢新竹,只有數尺高。寺中主管寺內事務的僧人(即綱維),每天要向人報告竹子平安生長的情況。此後便逐漸以「竹報平安」表示平安家信,而且「竹」與「祝」同音,竹子也成了平安的象徵。

所以,用了竹子和鵪鶉雙重「平安」加持的作品,就有了雙重的祝福寓意。

(本文正文部分文圖來源於故宮博物院,標題與導言為編者所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故宮600年鑑賞,平安春信圖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方格學術丨兩岸故宮聯展—— 」郎世寧的前世今生「
    2000年,卡達公主在香港佳士得以1764.5萬港元,將郎世寧的《蘋野鳴秋圖》收入囊中,引起一片轟動,這是世紀之交唯一的千萬元作品,也是當時第二高價賣出的中國畫。郎世寧擅長畫人物肖像、花鳥走獸,其中畫馬最為拿手,如《百駿圖》、《十駿圖》、《八駿圖卷》等都是畫馬的名作。清朝人從馬上奪得天下,對於騎射有著特殊的愛好,每到秋天,皇帝和貴族大臣,便會到遠離京師的木蘭圍場打獵,主要是獵鹿。
  • 郎世寧筆下的生物到現在有什麼改變?臺北故宮聯合舉辦生態展
    比如,郎世寧在兩百年多年前所繪的生物,到現今是否有什麼改變?畫中哪些生物,是否已經不再如從前隨處可見?「生態想想特展」展廳入口人類從大自然獲得靈感轉化到生活中,從食器的裝飾到藝術的展現,都能找到與自然的連結。自然給我們的也許不只是能源,也有著生命的能量,這些寶藏都不是取之不盡的。
  • 古代十大吉祥圖案之太平有象
    國有象則天下太平,家有象則吉祥平安。一直以來,大象因其憨態可掬、誠實忠厚的形象成為全世界的吉祥物。而在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象」與「祥」字諧音,故「象」被賦予了更多吉祥的寓意,如以象馱寶瓶(平)為「太平有象」;以象馱插戟(吉)寶瓶為「太平吉祥」;以童騎(吉)象為「吉祥」;以象馱如意,或象鼻卷如意為「吉祥如意」。
  • 乾隆掐絲琺瑯太平有象
    二十世紀50年代為繁榮北戴河暑期文化生活,由北京故宮博物院調撥來清乾隆故宮造辦處製造銅胎掐絲琺瑯帶座臥象一對精品文物等,在北戴河文化宮二樓文物展廳展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以其溫順長壽,姿態安詳端莊,「行必端,履必正」,歷來被視為祥瑞之獸,有君子之德。
  • 張同祿《太平有象》大師極致之作
    《太平有象》作品由六頭大象共同馱著寶瓶,象代表吉祥,寶瓶代表太平。六個大象非常生動,一般六個大象造型很難有變化,但大象鼻子託舉的器物不一樣,「魚」代表吉祥有餘,「荷花」代表社會和諧, 象背上馱著寶瓶代表太平。
  • 古書畫:清 郎世寧 畫作賞析
    此幅花園中有兩隻色澤鮮豔的孔雀,各以開屏及站立姿勢正互相炫耀著,在其身後的牡丹、櫻桃、玉堂、月季等植物,亦以雅致的姿態綻放著,相較之下牡丹花的嬌媚與孔雀的光彩奪目,恰巧形成明顯的對比色。 清 郎世寧 郊原牧馬圖卷 絹本,設色,縱51.2cm,橫166cm。故宮博物院藏。
  • 太平有象 | 大象的退減
    象,在我國生存歷史悠久,和我們先輩們的生產生活、精神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今天,野生亞洲象退縮於雲南一隅。現在博物館正在舉辦太平有象——明清牙雕藝術展(4月16日-6月23日),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和博物館聯手,帶您領略前人精湛技藝,感受中華藝術美的傳承。
  • 臺北故宮南院開特展 《十駿犬》助興戊戌新春
    呂妍庭攝(臺灣《中國時報》供圖)  說起與「狗」有關的文物,最負盛名的莫過於清宮畫師郎世寧所繪的《十駿犬》。這組畫作現今保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農曆狗年春節,臺北故宮南院推出「戊戌狗年·喜迎上元」年度特展,讓多幅駿犬圖首度聯袂登場,供觀眾一飽眼福。
  • 太平有象
    太平有象太平,謂時世安寧和平。象壽命極長,可達百餘年,被人看作瑞獸。
  • 鑑賞| 從鈴木春信到歐姬芙,在名畫中靜賞秋色
    在這裡,我們能看到日本藝術從17世紀到19世紀之間的轉變。在琳派創立之初,創派的畫家如俵屋宗達從土佐的屏風畫作中汲取靈感,將具象的葉子和花瓣慢慢變為抽象。但是,到鈴木其一的時代,對細節的關注和對花朵的自然主義的描寫又變得更加明顯。
  • 象馱寶瓶,「太平有象」
    河南商報記者 趙卓/攝  河南商報記者 陳薇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體態敦厚的大象是瑞獸,意為安和祥樂。一位藏友十分喜歡各種大象題材的藝術品,收藏了不少與「象」相關的寶貝。  銅胎掐絲琺瑯馱瓶象  憨態可掬的大象,幾乎是全世界的吉祥物,與「祥」同音的象,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更是被賦予了更多的吉祥寓意。
  • 故宮六百年鑑賞⑧|看宋畫裡的春風十裡:春水初生,春林初盛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說起對春景的吟詠,從古自今不乏文人墨客的抒寫。而對於春景的描繪,隋有咫尺千裡的《遊春圖》,唐有態濃意遠的《虢國夫人遊春圖》,而在宋人的筆下,春景少了一份馬背上的「踏青遊冶」,更多的是對春花爛漫、春溪水族、湖山春曉等日常春景的細緻觀察與真切描繪。
  • 科學網—太平有象
    大象在我國亦是產區,而且古代中原之地亦時或見之,商王武丁卜辭中載:「今夕其雨,獲象。」古代還有象兵,《左傳·定公四年》記敘楚軍用尾上點火的大象衝人吳軍,凱旋而歸。但後來隨著中原地區的開發,自然條件異變,大象南遷至「南越」,即今廣東、廣西一帶,《晉書》載,晉武帝司馬炎發兵平定東吳之後,南越國呈獻馴象一頭。此後,大象遷至雲南一帶。
  • 「戟」「罄」平安——古代器物上之祥瑞圖像
    「戟」「磬」出現在瓶上時,合意為「平安吉慶」。 清雍正 郎世寧《聚瑞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雍正元年郎世寧繪《聚瑞圖軸》。
  • 郎世寧惟妙惟肖繪白鷹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一位27歲的義大利人朱塞佩·伽斯底裡奧內以傳教士畫家的身份來到中國,並取漢名「郎世寧」,隨即入宮,受到皇帝重用,歷任康、雍、乾三朝宮廷畫師。郎世寧擅畫人物、肖像、花鳥、走獸,重視光影明暗,精於焦點透視技法。
  • 慶祝建國70周年《太平有象•中國尊》榮耀首發
    2019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為慶祝這一祖國盛事,特別發行了國禮釣瓷《太平有象・中國尊》,這是由中國鈞瓷藝術大師打造的鈞瓷臻品、國之重器!《太平有象・中國尊》以中華5000年文化「中國鼎」為原型。「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寓意「顯赫」、「尊貴」、「鼎盛」等意義。以中國古代五大名瓷之一鈞瓷為載體。自古就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說。它獨特的窯變藝術,以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藝術特點,收藏價值巨大。
  • 郎世寧的仙鶴太美,學生奉旨將其複製宮牆上,再現郎世寧神來之筆
    由瀋陽故宮所藏《松鶴圖》與倦勤齋壁畫圖像上的丹頂鶴對比分析,兩者在造型姿態和用筆著色等各方面均完全一致,而且後者在運筆上有明顯的模仿痕跡。清 郎世寧 唐岱合繪 《松鶴圖》軸絹本 設色瀋陽故宮藏從兩件作品所繪的主體丹頂鶴進行比較研究,可以看到兩鶴的外貌極為相似——無論軀體、神態、結構都基本相同。
  • 太平有象,溫情背後是血淋淋的徵服史
    在香港蘇富比2017年春拍「靈動凝神:長壽坊珍藏肖生玉雕」專場中,一件8.4釐米的「西漢青白玉立象」以730萬港元成交,成為支撐本場拍賣的明星拍品。
  • 臺灣新竹屏東兩地推出「郎世寧·到此藝遊」特展
    臺灣新竹屏東兩地推出「郎世寧·到此藝遊」特展 2017年11月03日 10:3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1月3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新竹市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合作推動「郎世寧·到此藝遊」巡迴展,該展於新竹241藝術空間設置六大主題展區,讓民眾通過視、聽、嗅、觸覺等感官體驗藝術。
  • 到了故宮,不可不看的鎮館之寶
    故宮博物院裡尋寶藏!故宮博物院文物數量之多,佔全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種類之廣,幾乎涵蓋了整個古代中國文明發展史和所有文物門類。而這些浩如煙海的文物之中,哪些又是珍品中的珍品,你不可不看的鎮館之寶呢?每當元旦子時,皇帝在養心殿,把「金甌永固杯」放在紫檀長案上,倒入屠蘇酒,親燃蠟燭,提起毛筆寫下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語。在新一季的國家寶藏中,故宮就拿出了這個乾隆御製珍品「金甌永固」杯。 這隻金杯有多厲害?光是當年製作這隻金杯的陣仗就夠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