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雲 李昱 林強) 「筋鬥雲」、「千裡眼」、「七十二變」……這些不是《西遊記》裡才有,如今這些「黑科技」已被廣泛應用於長江的航道養護和服務之中。
隨著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的開通,長江江蘇段成為全國內河通航密度最高、航運最繁忙的水域。在這條黃金水道鑽石段,無人機、數字航道、空間資料庫等高科技硬核,悄然融入長江航運現代化發展,為航道養護服務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無人機、船——「筋鬥雲」無死角徵服盲區
長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共有90處水上水下整治建築物,需要全面監測,定期「體檢」、問診把脈、對症下藥,由於數量多、環境複雜,維護難度極大。採用傳統監測手段,只能靠人岸上走、小艇岸邊摸,費時、費力、死角多。
通過引入無人機、無人船等先進技術,實現了立體化觀測,解決了傳統觀測難題,不但降低了安全風險,還極大提高了效率,提升了觀測效果。以往一個測量隊十幾天的工作量,如今靠無人機、無人船,一天就可以完成。「如今的觀測效率,就像孫悟空的『筋鬥雲』,想觀測哪兒就能去到哪兒。」長江南京航道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後期通過軟體處理,還能夠得到三維模型,可以直觀、定量評估整治建築物效能。
數字航道——「千裡眼、順風耳、智能錦囊」,航道監測必備神器
深水航道裡程長、汊道多、尺度大、變化大,需要及時、準確了解現場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保證航道暢通。數字航道應用,完美匹配12.5米深水航道,成為長江下遊的靚麗名片。長江南京航道局同志展示了數字航道的幾樣神兵利器。
「千裡眼」遠程看。基於「物聯網」,安裝傳感器,實現了航標、水位、船舶、淨空高度、風霧情等通航要素24小時遠程動態監控。管理者如同長出了一雙「千裡眼」,足不出戶洞悉千裡之外航道情況。
「順風耳」現場管。基於「網際網路+」,安裝船載終端,工作船舶遠程接收調度指令,實時回傳工作情況。船舶如同安裝了一對「順風耳」,指令遠在天涯,響應近在咫尺。
「智能錦囊」走著用。基於移動通訊技術,開發數字航道APP,把航道數據裝進口袋,實現航道圖實時查看,航道信息實時獲取,高效輔助作業。航道人有了「智能錦囊」,隨時隨地、每時每刻掌握航道情況,全力維護好、管理好航道。
微服務——「七十二變」,想要的服務只要一聲「變」
孫悟空有拿手絕技「七十二變」,現代化的航道服務更是神通廣大。「微服務」項目,可謂創新成果提升服務水平的典範。通過免費向社會開放航道圖、航標、水位等5類數據,融入各類優質航運網際網路平臺,實現無微不至、無處不在。
據了解,進江海輪通過「江海智行」APP,可以自動更新最新的航道圖、航道尺度和水位信息,以及收到航道部門推送的智能語音通告,及時、豐富的航道信息讓航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通過微信小程序「E鍵通」功能,可以快速查詢目的地「在哪裡」,根據不同船型推薦「怎麼走」,直接解決了過往行輪最關心的「最後一公裡」問題;打開「長江匯」APP,各港埠水位、各區段航道尺度等信息專版顯示,既給船民帶來輪便利,也給商家帶來了流量,實現多贏;船公司登錄「船訊網」,打開「長江航道」圖層,航道圖與谷歌地圖無縫銜接,航道、航路、水深、碼頭、橋梁、港區道路……綜合交通體系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微服務」項目繼續向縱深發展,根據沿江地方和港航部門管理需求,提供個性化、定製化服務。已經為江蘇省交通運輸廳錨調中心、江蘇海事指揮中心實時更新最新航道數據,航道圖、水深、水位均與航道部門實現同步更新,錨泊調度、安全監管實現「看圖說話」、有理有據,「數據煙囪」、「數據孤島」已成為過去式。目前,正在與南京市大數據管理局共建的「智慧揚子江」項目,將為危化品綜合交通運輸全過程監管、市民取水安全實時監測提供技術支持,共抓長江大保護,區域性協同發展正在進行時。
據統計,「微服務」接口累計年均調用20萬餘次以上,日均訪問IP在8萬左右,獲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得到航運單位一致好評。「微服務」項目通過無微不至、無處不在的服務,讓長江水運用戶得到及時、準確的航道信息。
空間資料庫——航道前世今生,「最強大腦」一覽無餘
長江航道部門長年累月從事航道監測工作,檔案館裡封存的上萬幅歷史航道圖,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煥發出新的生命。通過掃描、配準、數位化採集,按照統一規範錄入空間資料庫,實現長達數十年航道水下地形的時空演變分析。既能回溯幾十年的航道演變,回眸航道的「前世」,感知「今生」, 今後還將利用深度學習模型預測「來世」,推演航道演變趨勢。
在這個「最強大腦」裡儲存的航道圖隨用隨取。一位老測量隊長觀看空間資料庫後激動地表示:「從沒想到我幾十年前手繪的航道圖,現在能在電腦上看到,而且跟動畫片一樣,直觀明了。看到航道經過整治,越來越好,我很欣慰。我年輕時手繪的航道圖,又了新的生命。一江春水付東流嗎,歷史測圖現新春!」
有了這些「黑科技」硬核,為長江航道養護服務工作安上了「三頭六臂」,也為黃金水道的交通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注入源源動力。
原標題:長江深水航道養護服務 「黑科技」才是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