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第一部《侏羅紀公園》上映,已經整整25年。
1993年史匹柏拍出了兩部電影,一部影史經典《辛德勒的名單》,另一部就是這個《侏羅紀公園》。
這兩部一部藝術,一部商業,都是各自領域中極致的成功。
《辛德勒的名單》不必說,今天說說這個《侏羅紀公園》。
在《鐵達尼號》之前,它一度是影史票房冠軍。
這部電影開啟了商業大片的新紀元,更可以稱之為CG特效大片的鼻祖。
《侏羅紀公園》上映後,先後出過《侏羅紀公園2、3》兩部續作,但這倆口碑都很一般。
所以2015年上映的《侏羅紀世界》屬於系列重啟,承接的是《侏羅紀公園》的劇情和世界觀。
所以這部《侏羅紀世界2》的劇情,也就是接著《侏羅紀世界1》來的了。
故事非常簡單。
因為上部劇情中,暴虐霸王龍逃出了防護措施,血洗了侏羅紀公園。
所以在這部中,主題公園所在的納布拉爾島已經被人類遺棄,島上倖存的恐龍們在叢林中自給自足。
但是,島上的休眠火山開始活躍,恐龍們又要面臨惡滅絕的危險。
所以這一集的主題是:救恐龍。
電影一開始就是國會討論,各路專家官員齊聚一堂,問題只有一個------
恐龍要滅絕了,救還是不救?
救是人道主義精神,尊重生命。
不救是遵守自然法則,且恐龍本來就是人類用不正當的手段再生出來的,他們的存在本身就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
所以很簡單一個問題,其實背後有很擰巴的倫理悖論。
當然,經過討論,國會給了一個答案------不救。
儘管國會已經給出答案,但克萊爾還在為恐龍們努力,他找到了歐文,兩人開始了一場拯救恐龍的運動。
火山噴發在即,恐龍危在旦夕,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場速度戰,講的是一個關於和時間賽跑的故事。
但並非如此,因為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你會發現那電影中就沒有反派了,難道一部電影會把大自然設定為反派嗎?
當然不是。
道法自然,天災不可避免,最危險的,是人禍。
所以在島上解救恐龍只佔了電影的一半,電影的後半部分,是去破解和摧毀一個巨大的陰謀......
好啦,至於後面發生了什麼,就先不劇透了。
我們來聊聊電影中有哪些亮點,又有哪些不足?
先說來亮點吧。
首先,就是恐龍「更大更強更逼真」。
這也是好萊塢爆米花電影的一貫套路,什麼叫升級?
就是怪獸大點再大點,強點再強點。
《環太平洋2》的思路不也是這樣嗎?一個機甲看著不過癮?那就來一群。晚上烏漆墨黑打看不清?那就換到白天晴空萬裡時候打。
這裡也是一樣。
更大。
前幾部的恐龍都只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那這次就來個海裡遊的。
這體格,絕對不輸核潛艇,一言不合就從海裡跳出來吃飛機,大白鯊到這都不夠它塞牙縫的。
更強。
前一部是暴虐霸王龍戰鬥力爆表,這次就來個更強的------新研製出來的暴虐迅猛龍。
人家是指哪打哪,當之無愧的「戰爭機器」。
雖然在塊頭上是輸了點,但是戰鬥力和兇殘程度,那是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更逼真。
這裡的逼真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恐龍,另一方面是特效場面。
這首先要感謝CGI。
科技只要用對了地方,一定是事半功倍的好。
就像這裡的恐龍,在CGI的加持下,不論是神態和外在都是以假亂真(...搞得跟自己看過真恐龍一樣)。
而且,就算CGI已經很發達了,電影拍攝時還是用了很多恐龍模型來實拍。
這就叫做把科技用對了地方,該用則用,能不用就儘量避免(只是國內有些電影濫用特效,這就讓人很尷尬了)。
另外是在爆破場面上。
片中有一場火山噴發的戲,看過的小夥伴絕對難忘。
巖漿湧動,濃煙滾滾,成百上千隻恐龍們從密林中狂奔而下,電影院裡的我們也仿佛親眼目睹了曾經恐龍滅亡的一幕。
這場戲之所以視覺衝擊力爆表,讓人緊張感十足,有一個原因就是------這些爆破場面是真的,它是不惜巨資真實的在炸島。
所以有付出就必有回報,努力了觀眾就會看在眼裡。
另外一個優點,電影探討了「自然、人、科技」之間的關係。
儘管是一部爆米花電影,但《侏羅紀》的主題一直是緊緊圍繞著這個宏大命題。
人與自然如何相處?
人應該怎麼看待科技?
人又如何看待和處置科技對自然的影響?
這並不是什麼事不關己的學術問題,而是值得每一個人思考的生存問題。
全球變暖、災難性氣候、核武器等等,這些都是科技加諸於自然身上的負累。
如果人類終將滅亡,那到底是毀於天災,還是毀於人禍,還是天災本就是源於人禍?
片中的恐龍和金剛、哥斯拉一樣,是可供消費的一個巨獸。
但其實它未嘗不是一個意象,一口喪鐘,恐龍是人類之前的地球霸主,它在電影中被人類利用基因技術再生,控制於股掌之中。
這是兩代地球霸主之間的遊戲,但這個遊戲能玩多久呢?
在幾萬年後,人類也已經滅亡,會不會有一種新的物種利用更高端的技術再生人類?再把人類作為消遣的對象?建一所「人類公園」?
可能電影並無此意,但這麼一想,也不免一絲後怕。
說完優點,再來聊聊我眼中的缺點。
先說一個小的吧。
電影中有一個複製人小女孩的角色,片中對她用了較多筆墨刻畫,結尾時還讓她決定了結局的走向。
但其實她與電影主線並沒有什麼太大聯繫。
這個角色很難看出她的成長,且存在感也並不強。
當然,可以看出,這個女孩背後有一個宏大命題------對克隆技術的反思。
但電影給人的感覺是,這個命題提到了,也讓很多觀眾產生了思考,但淺嘗輒止,並沒有往下延伸。
據說這是在第三部做鋪墊?但無論如何,如果把《侏羅紀世界2》當作一部獨立的電影來看,在小女孩的塑造上是有些問題的。
除此之外,電影並沒有太大毛病。
不過,我覺得沒毛病可能才是毛病本身,無聊的正確比錯誤的價值更小。
說實話,這類爆米花大片有好萊塢工業的加持,許多細節都已經經過了重重篩選層層打磨,它們的本質是一場金錢的遊戲,並不會有什麼重大的缺點。
但,這也最大的問題。
這個問題不是獨屬於《侏羅紀世界2》的,它屬於整個爆米花電影。
縱觀近幾年的好萊塢大片,他們大多的得分都在6、7分之間,它們的策略也很簡單,就是一個套路化的故事,搭配「更大更猛更強」的吸金手法,單就劇作而言,永遠不塵不變。
對於很多人而言(特別粉絲向的除外),這樣的電影可能永遠只值個6分7分,少打一分覺得自己畢竟看爽了,不忍;多打一分又覺得它沒什麼驚喜,不值。
所以這樣的電影,魅力只存在於在影院裡的那兩個小時,它的功效如同一劑春藥,藥效一過大腦便空空蕩蕩無可回味。
這樣好嗎?
冷暖自知吧,但它一定會帶來兩個問題------
一,人不能靠吃藥活著。
二,春藥也是藥,吃多了有害。
綜上所述,我就給它打6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