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銀行:上半年穩步增長 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2020-12-20 東方財富網

  8月21日,成都銀行發布了2018年上半年業績報告,1-6月,該行營業收入與淨利潤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增幅。更為關鍵的是,在銀行業監管新形勢下,該行堅持將防範化解各類金融風險作為首要任務,強化信貸風險降控考核與風險防控機制,撥備覆蓋率較年初大幅提高。

  近年來,在「穩健行遠」的發展策略引導下,成都銀行穩步發展,其存款業務量逐年提升,信貸增速平穩。同時,作為作為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成都銀行充分發揮地域優勢,瞄準機遇,全面融入地方城市經濟建設中,多措並舉支持助力西南地區經濟發展。

  業績表現亮眼,淨利潤同比增長28.49%

  上半年1-6月,成都銀行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營業收入與淨利潤大幅增長。其財報顯示,2018上半年營業收入達54.3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14億元,增幅達31.89%;淨利潤21.2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71億元,增幅達28.49%。值得一提的是,在已經公布半年報的城市商業銀行中,成都銀行的淨利潤遙遙領先。

  成都銀行在收入結構上改善明顯。上半年,成都銀行利息淨收入43.65億元,同比增幅為26.69%,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為80.34%;上半年實現非利息收入佔比19.66%,較上年同期提高3.30個百分點。

  今年上半年,成都銀行資產規模在穩步增長。截至6月末,成都銀行總資產達4737.57億元,較年初增長392.18億元,增幅達9.03%。存款規模3448.43億元,較年初增長320.45億元,增幅達10.24%;貸款總額為1627.83億元,較年初增長141.20億元,增幅9.50%。

  同時,成都銀行風險防控方面同樣有亮點。上半年,關注類貸款總額40.04億元,關注貸款比例2.46%,較年初下降了0.28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達231.99%,較年初提高30.58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13.73%,較年初提高0.07個百分點。

  下半年,成都銀行將繼續嚴格遵守各項監管要求,適應銀行業監管新形勢,著力提升經營決策、財務管理、業務發展、基礎管理等能力,加快創新發展,全力拓展市場發展空間,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益,釋放經營活力,增強發展動能,不斷推動自身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踐行企業責任,創新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成都銀行是四川省首家A股上市銀行,根植於成都,其基礎客戶、網點渠道等重要資源主要集聚在經濟基礎較好且極具發展潛力的成都,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作為地方國有金融機構,成都銀行也深知應當肩負的責任,支持區域發展一直不遺餘力。近年來,成都銀行主動將自身發展融入地方發展大局,積極對接中央和省市重大發展戰略部署,用創新全力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作為本土商業銀行,成都銀行一直致力於以行動推動成都經濟社會發展,以誠意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為「蓉漂」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滿足「蓉漂」人才金融需求。今年4月,成都銀行與成都市委組織部籤訂了《「蓉漂」人才金融專項服務戰略合作協議》,按照協議約定,雙方將在金融產品創新、綜合金融服務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著力解決人才創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為專家人才提供個性化、定製化金融服務。據悉,成都銀行還配套成都市委組織部「蓉城人才綠卡」發行了「芙蓉錦程菁英」系列卡,持有該系列卡的「蓉城人才綠卡」專家人才,可優先獲得「個人純信用貸款」「科創貸」「創業貸」等專項額度。

  同時,成都銀行積極響應自貿區建設,在整合優勢資源、加強銀政合作、開展金融創新等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綜合金融服務,支持企業「走出去」。今年7月,成都銀行與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籤署了《「自貿通」金融服務合作協議》,成功推出「自貿通」金融服務,幫助企業解決融資問題,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更為安全便利的渠道。據了解,「自貿通」金融服務由「自貿貸」、「自貿惠」和「自貿易」三部分組成,以「融資」「降費」「服務」三大支柱為核心,具體包括便捷融資、國際結算費用減免、業務綠色通道、境外交易對手資信調查、綜合金融諮詢、境外金融服務等多個方面的服務舉措,不僅能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也在降低企業綜合財務負擔,提升企業「走出去」能力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探索。同時,成都銀行利用戰略投資者馬來西亞豐隆銀行的優勢,為企業搭建向南發展的橋梁紐帶,支持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開拓業務;積極通過豐隆銀行引入境外低成本資金,為轄內中小外向型企業開拓業務匹配資源。

  成都銀行表示,下一步將繼續積極營造良好的金融服務環境,協助構建高質量開放型經濟體系,為成都建設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貢獻力量。

  支持文創發展,設立西南首家文創支行

  在全力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成都銀行也積極為文創產業的發展添磚加瓦。上半年,成都銀行積極響應成都市建設全國重要文創中心的部署,率先設立了西南首家文創支行,以文創支行設立為契機,積極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的文創金融發展路徑,做好文創金融支持和資金要素保障,為文創產業發展增添金融新動能。

  其間,成都銀行赴杭州銀行北京銀行的文創支行進行了考察。5月16日,成都銀行錦城文創支行正式獲得批覆設立,標誌著西南地區首家文創支行正式落戶成都。成都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文創支行設立意義在於金融嫁接文創,跨界賦能,實現兩者的互補與升華,也是因地制宜推進文創金融跨界融合的最新探索,同時滿足成都銀行自身轉型發展的需要。

  隨後,成都銀行又在長順商業街支行搭建少城文創金融專營團隊,以文創支行的管理模式開展文創金融業務。

  為確保文創金融業務順利開展,在充分借鑑北京銀行、杭州銀行文創支行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成都銀行對錦城文創支行和少城文創金融專營團隊匹配「五個單獨」的優惠政策,包括了單獨的「準入標準」、單獨的「信貸計劃」、單獨的「管理職位」、單獨的「激勵政策」以及單獨的「風險容忍」。

  下一步,成都銀行將陸續推出其研發的「文創通」系列融資產品,協助有關部門出臺文體旅企業債權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資金管理辦法,針對文創行業普遍存在的「輕資產、高成長」的特點,靈活運用「政銀」和「政銀擔」模式,力爭打通文創企業融資「最後一公裡」,推動與支持當地文創產業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幅為26.69%,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為80.34%;上半年實現非利息收入佔比19.66%,較上年同期提高3.30個百分點。

(責任編輯:DF395)

相關焦點

  • 宿州市金融系統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記者日前從「美好宿州『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以來,全市金融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擔當作為、開拓創新、奮楫爭先,全市金融業運行積極穩健,改革創新成效明顯,支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用凸顯,金融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多項指標保持好於全省、皖北領先
  • 大同市上半年經濟發展穩步復甦
    今年以來,大同市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堅決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各項決策部署,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全面推進,生產需求繼續改善。上半年,全市經濟發展穩步復甦,工業生產逐步加快,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消費市場明顯回暖,經濟發展呈現向穩向好的增長態勢。
  • 武漢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注入綠色新動能
    中新網武漢6月19日電 題:武漢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注入綠色新動能  記者 張芹  位於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交匯處的武漢,作為長江經濟帶沿線重要節點城市,這座老工業基地如何譜寫新時代的新篇章?  近期,武漢捷報頻傳。
  • 鳳臺縣上半年經濟社會發展穩步發展
    今年以來,鳳臺縣緊緊圍繞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全力做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各項工作,經濟社會運行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保持了穩步較快的發展態勢。  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綜合實力明顯提升。上半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0.2億元,增長14.4%。
  • 大臨鐵路為雲南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12月5日,雲南大理至臨滄鐵路新民隧道施工現場,隨著最後一對500米長鋼軌準確落在道床上並成功與短軌合龍,標誌著大臨鐵路這條雲南「八出省五出境」鐵路網中的重要通道全線軌通,為保證全線年底開通奠定了堅實基礎。
  • 為港澳發展注入新動能
    此平臺能為港澳人員提供225項足不出境即可線上跨境通辦的政務事項。由此,該平臺實現了港澳居民享有與內地居民相同的身份認證服務。這只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互聯互通的一個小例子。粵港澳大灣區的制度優勢集成效應逐步釋放,為香港、澳門的發展注入新動能。近水樓臺先得月。制度優勢是形成共克時艱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
  • 2019年成都銀行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93.02億元,同比增長10.5%
    隨著各項業務穩步發展,截至2019年9月末,成都銀行資產總額已達5431.24億元,較年初增長508.39億元,增幅10.33%;存款總額為3797.23億元,較年初增長274.31億元,增幅7.79%;貸款總額為2232.9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74.60億元,增幅20.16%。從宏觀經濟環境看,截止2019年9月末,中國經濟仍然處於結構調整轉型過程中。
  • 「鋼鐵長龍」持續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發展潛力巨大,應該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鐵路部門始終關注長江經濟帶發展,積極踐行國有企業責任、發揮交通基礎設施作用,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 淨利潤增長20% 成都銀行根植地方、業績全面提升
    吳茜  [成都銀行一直致力於以行動推動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為「蓉漂」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務。今年4月,成都銀行與成都市委組織部籤訂了《「蓉漂」人才金融專項服務戰略合作協議》,著力解決人才創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為專家人才提供個性化、定製化金融服務]  [10月31日,成都銀行發布三季報,業績頗為亮眼。
  • 中國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新動能:拉動作用顯現 長期向好趨勢不變
    面對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中國經濟如何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如何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本報今起推出「中國經濟發展新格局」系列述評,詳解新挑戰新機遇。  在海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經濟陷入衰退背景下,前三季度中國經濟累計增速轉正,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正能量。
  • ...加工貿易梯度轉移貢獻重要「砝碼」、新業態為外貿增長注入新動能
    新業態為我國外貿增長注入新動能外貿呈現持續向好、加速增長態勢。「疫情影響下,外貿數位化加速,特別是跨境電商、跨境物流以及海外倉等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有效緩解了疫情對外貿的影響,對穩外貿、提高外貿質量和效益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
  • 蘭渝鐵路為山區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原標題:農特產品「走出去」 生活物資運進來    蘭渝鐵路為山區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11月25日,「發現最美鐵路·絲路金腰帶 隴上蘭渝行」發現團抵達了享有「千年藥鄉」美稱的岷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麓與西秦嶺隴南山地接壤,境內海拔20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為5.7℃,日照充足,無汙染,為畜牧業提供了優質、綠色、無公害的牧草生長環境。甘肅岷縣方正草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長期從事牧草的種植、加工、生產,並為國內賽馬協會長期提供優質牧草資源。
  • 為品牌注入發展動能,京東生鮮618創思念成交額3倍增長
    其中,專業速凍食品生產企業思念在今年的京東618期間銷售額增長超過300%,有6款明星產品入選了京東生鮮水餃類目金榜產品,灌湯小籠包銷售額更穩居生鮮類目前十。究其原因,在於京東作為一個中臺「蓄能場」,有能力,也盡所能向品牌商家釋能提量。疫情以來,京東以供應鏈能力作為巨大推動力,用品質和服務彰顯民生市場的絕對主場地位,同時助力品牌銷量快速增長,成為了拉動民生經濟的重要一環。
  • 成都:分享經濟+旅遊消費 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
    成都:分享經濟+旅遊消費 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當前我國發展正處於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具體來講,就包括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建設共享平臺,做大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動力強勁的新引擎。  旅遊業是支撐我市長遠發展的戰略性產業,也是最早「觸網」分享經濟的產業之一。
  • 工商銀行淮南分行為經濟發展注入金融動能
    圖為工行淮南分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和蔡家崗支行負責人走訪轄內小微企業  出臺「抗洪貸」專項政策  提供救災專項信貸支持  入梅以來,淮河流域持續的強降雨造成我市多地農作物被淹、農房受損、基礎設施損毀,我市部分企業生產經營也受到影響。
  • 山海關科工局為加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科技動能
    今年以來,山海關區科工局深入貫徹省、市、區開展「三創四建」活動決策部署,堅持以科技創新推進全面創新,大力實施縣域科技創新躍升計劃,完善市區聯動創新體系,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為加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科技動能。
  • 沿江高鐵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注入強動能
    作為連接沿江一帶重要交通樞紐,鐵路建設不僅可以進一步提升我國交通網絡版圖質量,而且還可以有效促進鐵路沿線旅遊、經濟飛速發展。而今,國鐵集團與沿江六省市共同出資組建長江沿岸鐵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讓沿江高鐵建設再次提速,為構建長江沿岸經濟交通綜合運輸體系,助力長江經濟帶發展注入了全新動能。沿江高鐵建設,為長江沿岸摁下「快進鍵」。
  • 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新技術為智能經濟注入新動能
    隨著我國經濟有序恢復,中國銀行研究院金融展望報告中預計,我國經濟全年增長2.1%左右。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規模突破百萬億人民幣,儘管面對因新冠病毒引發的大流行,讓世界經濟陷入困境,但我國依舊保持正增長,可以看出我國經濟保持了強勁的增長韌性。
  • 吉林市:為老工業基地振興注入新動能
    吉林市:為老工業基地振興注入新動能 作者:李婷、張添奧    編輯:李慧    來源:吉林日報    2019
  • 雲南各機場上半年運輸生產穩步增長
    民航資源網2017年7月14日消息:近日,雲南機場集團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雲南機場集團各機場1-6月累計保障飛機運輸起降24.8萬架次,旅客吞吐量3102.6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1.4萬噸,同比增長9.2%、10.0%、9.8%。整體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運輸生產穩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