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西部開發新脈動】
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情。近年來,大理不斷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做大金山銀山「價值」;特色小鎮建設風生水起,持續擦亮大理旅遊名片;補齊短板弱項,增進民生福祉。它越來越成為人們嚮往的「詩和遠方」。
近日,「西部開發新脈動」網絡主題活動組織記者來到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進行調研採訪。
內容摘要:
湖進人退 守護綠水青山
近年來,為還「母親湖」一份健康,大理壯士斷腕,全面打響環湖截汙、生態搬遷等攻堅戰。
2017年4月,洱海核心區所有餐飲、客棧一律暫停營業,配合整改。
2018年,環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與溼地建設工程(洱海生態廊道)正式啟動。距離湖泊15米範圍內的1806戶各族群眾,全部生態搬遷。
大理市大理鎮龍龕村委會龍下登自然村村民理事會理事長張建春:拆遷以前,我們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但是現在拆遷完了以後,我們村民的生活品質、旅遊的遊客數量,還有我們村莊的環境質量都有了大的提升,我們覺得這也是非常值得的。
留得住人 看得到鄉愁
近年來,大理的特色小鎮次第花開,城市與鄉村、古老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在這片土地上對話和碰撞,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大理市喜洲鎮
喜洲,即「歡喜之洲」,被認為是白族文化的搖籃,有一百多座受保護的建築。
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的美國人布萊恩?林登,曾在北京大學留學。2004年,他攜妻帶子來到中國定居。他將民國年間的老宅楊林苑精心修繕,變為「喜林苑」客棧。
布萊恩·林登:其實最吸引我們的是喜洲原有的文化。喜洲的原住民還在,而且他們對自己的文化都感覺很驕傲。這些老房子,他們生活的行業,他們的文化傳統,都太吸引我。因為我覺得,這些傳統跟中國五千年積累的智慧還是有關係。
山海相戀 醫療扶貧結碩果
這幾年,在大理劍川縣,藉助上海浦東新區的人才和資源,醫療扶貧結出累累碩果,上演了一場特別的「山海之戀」。
截至目前,浦東新區先後安排資金1.15億元,實施滬滇協作項目41個。上海瑞金醫院、上海第七人民醫院等共派出69位專家到劍川縣開展醫療幫扶。
上海瑞金醫院第九批幫扶醫療隊領隊王寶鋒:我們來了以後,有一個重點就是重症醫學科的建設,包括(對這裡)腦外科的扶持。來之前,實際上他們是很多病人不敢收,包括危重症病人他們也不敢治療。我們來了以後,他們可以很放心地在我們的指導下大膽去完成這些工作。我們醫院還跟劍川縣人民醫院建立了遠程會診系統,可以讓病人在當地得到上海專家的全程診療。
劍川縣人民醫院院長趙士雄:(上海幫扶醫療隊)通過帶教、授課、培訓等方式,讓醫院在醫院文化、醫院管理、技術水平等方面得到了大幅提升,有效助推當地脫貧攻堅、健康扶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