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位於杭州西北部臨安境內的天目山,素有「大樹華蓋聞九州」之譽,一個機緣,為了給自己尋一個集度假休閒和頤養天年的好去處,我和家人從河北邢臺出發直奔天目山,去看那裡的風景。
一大早,由嚮導引領,沿路講解,徒步來到西天目山風景區,才知道天目山古名叫「浮玉山」,「天目」之名始於漢朝,因有東西兩峰,頂上各有一池,長年不枯,宛若雙眸仰視蒼穹而得名。其歷史文化悠久,自東晉開山祖師竺法曠引進佛教開始,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聚儒,釋,道為一體的靈山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自然保護區,同時也是浙江省唯一加入國際「生物園保護區網絡」的自然保護區。其特殊的地形和悠久的佛教文化促進了改區域動物的遺存和植被的完整保護,動植物的種類高達幾萬種之多,是名副其實的「動物基因寶庫」,為全世界的一大奇觀。
這裡全年均溫14.8攝氏度,冬暖夏涼,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每立方釐米高達13萬之多,刷新了全國紀錄,森林景觀以古,大,高,稀,多,美稱絕。徐徐前行,嚮導指著右前方的幾棵大樹說:「這就是世界上瀕臨滅絕,僅存5顆的天目鐵木樹」。我們循著嚮導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見幾顆大樹,高十幾米,相鄰而生,樹皮呈深灰色,粗糙,葉子長橢圓形。我問道;「怎麼和我們平常看到的鐵樹不一樣啊?」嚮導笑著回答;「鐵木樹和鐵樹不一樣,你看到的鐵樹學名叫蘇鐵,是一種優美的觀賞植物,是因其生長需要大量的鐵元素而得名,也是一種藥材,可治痢疾,止咳和止血。而天目鐵木樹屬於山毛櫸目,樺木科喬木」我又問到,為何在樹下築有磚牆?嚮導告訴我,是因為天目鐵木對生長條件特別苛刻,不易存活,也是為了嚴禁人畜踐踏,讓其自然繁殖,加強採種,以便育苗,從而擴大種植範圍。我不覺感慨,世界上有多少寶貴的文化因為我們的無知而瀕臨滅絕,又有多少稀有動植物等待我們去挽救啊!
進入林區,只見古木參天,每一顆古樹上面都標有牌號,詳細記錄著樹齡,科目,高度和屬性。高大的松樹和翠竹相接而成天然蓬帳,引我們進入清涼境地,依著嚮導的提議,先乘坐旅遊車而上至山頂,然後再徒步而下返回,這樣比較省時省力,否則,一天也下不來,並且沒有經常鍛鍊的人,體力也跟不上。坐在車上,曲折前行,欣賞著沿路風景,頓覺心曠神怡。峰巒疊嶂,古木幽幽,峭壁突兀,怪石林立盡收眼底。環山公路猶如一條巨龍穩健地盤伏在山峰之上。突然,眼前奇觀,讓我激動萬分:一片雲海,自天而降,汽車好像漂浮其中的一葉扁舟,極目遠眺,山隨雲動,雲拖山飛,又如千軍萬馬,席捲而來,奔騰而過,其勢之壯觀,浩浩蕩蕩;近看,如天之驕女所織絲絹,綿綿不斷,置身此境,產生幻覺,有種想飛跳的衝動,真想親手去摸一摸,這絲絹有多軟,多滑。躺臥其中,去感受他的溫柔與芳香。。。
大自然所賜予人類的瑰寶竟如此神奇,神聖,大約過了20分鐘左右,到達山頂,因為是海拔1500米,下車時,一股涼風夾雜著雨絲撲面而來,不覺打個冷顫,裹緊衣服,當面對遠方的群山峻岭,起伏著猶如舞動的蛟龍時,我又完全忘記了潮溼寒冷,情不自禁地張開雙臂,盪氣迴腸,由衷的喊出:「我來了」。難怪大山裡走出的歌唱家,他們的嗓音或高亢明亮,或委婉悠遠,不管怎樣,都充滿著無限深情,因為大山是他們的家,是他們的魂,是他們的牽掛。他們的柔腸和情懷都已深深紮根在大山的懷抱,融為精神。
沿級而下,伴隨這靈動的泉水來到大樹王國,高大的樹冠形成幕帳,遮住了天空。天目山以大樹華蓋文明於世,是因擁有世界罕見的柳杉群落。據2002年統計,500年以上的柳杉就有500餘株,早在宋代就被稱為千秋樹。清代高宗純皇帝,乾隆皇帝在遊覽天目山時,特封了此地的一棵樹為大樹王,從那以後,傳說這棵大樹的樹皮可治百病,於是,遊客香客相繼剝皮,以至於20世紀20年代枯竭而死,但大樹雖死近百年,卻傲立不倒,枯乾上還寄生出了一株翠綠的新枝。在大樹王右上角的141號柳杉,生長極為茂盛,雄姿勃勃,已被大家公認為天目山的新大樹王。有專家考察認為,天目山的柳杉群為世界罕見,可稱為中華一絕。
再往下走,找到開山老殿非常容易,據嚮導介紹,此殿正式名字為「獅子正宗禪寺」,始建於1275年的元代。西天目山佛教開山於晉,大約是公元350年左右,但當時的僧侶大多壘石為室,結廬為庵。到唐朝,雖然建立禪院,但規模很小,待獅子正宗禪院建成以後,佛事大盛,名僧輩出,一批又一批的高僧前來參拜學習。元末明初,曾兩次毀於兵火,清朝初期,禪源寺建成後,香火遷於山下,舊殿則稱開山老殿。上有1928年徐世昌所提的「大樹堂」;有1935年胡適手書的楹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還有1985年葉淺予手書的「開山老殿」。中堂有聯,為張學理撰文,郭仲選手書;「天目靈山端賴前人開拓,自然寶庫全憑來者經營」。是啊!你看,開山老殿下方,生長著的銀杏樹,同樣演繹著世界傳奇。一株古老的銀杏樹,樹齡已有12000年以上,是世界銀杏樹之祖。它的基部,世世代代萌發出22株小枝,五世同堂,為我國特有。這就是開山老殿!雖然沒有了往昔的風採,但他古樸文風依然莊嚴,因為它把世間的滄桑換成了慈悲的內涵。
一個大大的紅色「禪」字映入眼帘,其對面則是天工巧匠用神斧劈鑿的「倒掛蓮花峰」,只見石筍聳立,高數丈,五石分峙,各自高高撐起,狀如蓮花。因上面有一方石臺,傳說是元代高峰和尚為消除睡魔,在峰上坐禪三晝夜,疲憊下墜,山峰自動倒轉,拖住和尚,此峰由此而得名。方臺之上,古有西方庵,後見穿雲亭,離蓮花峰東百米許,是四面峰景點。北有玉龍崗,三面臨深谷,峰上有松樹,葉翠綠,冠如蓋,峰突出眾壑之間。居高臨下,峭壁萬丈,形勝險絕,峰前遠眺,林海茫茫,雲蒸霧繞。因其有深,幽,奇,麗之風格,被古人譽為蓬萊仙島。峰上面有玉立亭,駐足亭內,天目景色一覽無餘。1934年,徐悲鴻大師曾率領中大藝術生在此寫生,留有油畫作品《天目秋色》。正是:深邃幽靜四面峰,無邊蒼茫鬱蔥蔥,一覽無餘好景色,半是春夏半秋冬。
繞過禪源寺,來到昭明峰下的太子庵,相傳這是梁朝昭明太子蕭統讀書的地方,分別建於東天目,西天目兩山奇松怪石之間,其佔地五畝許,竹林遮徑,山泉濺玉,林懸碧帳,禽轉竹簧。門樓書「抱翠流彩」,內有昭明遺蹟;讀書樓,又名文選樓,因昭明太子在此撰成《昭明文選》而得名文選樓。文選樓始建於明代,磚木結構,浮雕木刻,古樸華麗,樓內有古井,名太子井,終年不涸。東側,有洗眼池,相傳昭明太子讀書分經,疲勞過度致雙目失明,太子無意中用池水洗眼,雙目復明。錢文萱曾遊到這裡,賦《昭明峰》,詩曰:父知修道子修文,慧業詞宗兩不群,同泰昭明何處覓,一峰猶是倚松雲。ㄧ語道出了這裡風景秀麗,環境幽雅。
周恩來總理演講紀念亭位於韋馱殿東「百子堂「舊址。1989年,臨安人民政府為紀念周恩來西天目之行50周年而建造。紀念亭造型精巧,別具一格。周圍松柏蔥鬱,花卉也香。亭中立有周恩來講演舊址碑,碑石是著名藝術大師劉開渠題。登上亭四眺,天目山景,歷歷可指。周恩來總理在此地向浙西行署軍政人員,政工隊員幹訓班學員和浙西臨安中學師生作了團結抗日演講。記得總理在南嶽衡山為遊擊隊幹部訓練班做報告時,上封寺丘贊請總理題詞,總理沒有推辭,在宣紙上洋洋灑灑的寫下了八個大字「上馬殺賊,下馬學佛」。丘贊望著題詞,沉吟片刻,問道;弟子鬥膽請教先生題詞,殺賊和學佛聯繫在一起,於教義是否相符?總理笑著解釋說,阿羅漢的第一個漢義是殺賊。不殺除煩惱之賊,就成就不了阿羅漢。我寫的是殺賊,不是殺人,這個賊,當然是指佛教中不能容忍的歹徒。現在日本強賊正在大批殺我同胞,我們不把殺人的賊殺掉,怎麼普度眾生呢?這是善舉,殺賊就是為了愛國,也是為了佛門清淨。你們出家人只出家沒有出國,所以同樣也要保國愛民。抗戰就要殺賊,殺賊就是抗戰愛國。總理的幽默機智讓大家茅塞頓開。我想總理選擇這裡作抗日演講,不單單是因為這裡地勢險要,風景秀麗,也同樣懷有更深遠的意義吧!
最後來到禪源寺,已是下午5時左右,天也放晴,一抹夕陽,吧掩映在青山綠水的禪源寺籠罩在萬道霞光之中,顯得更為幽靜,典雅。我們祝願它永遠安詳,我想它也同樣在護佑著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吧
山中只一日,夢裡幾萬年,
古樹通靈氣,疊嶂戀雲煙,
百獸林當家,千鳥露為餐,
來日再重逢,琴聲伴潺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