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麼理解,大安法師開示。
其實「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這句話是蓮池大師說的,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否認修行人的開悟,開悟並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頓悟,事須漸除」。所以稱開悟的禪宗大德「成佛了」是錯誤的。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如果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例如六祖大師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為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菩薩為未來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開悟只是明理,成佛還需要修行的功德。
禪宗的明心見性是什麼,有僧人說:「性者本性也,明者明白也,本性即是如來之法身,此法身乃不生不滅之體。明心見性,就是前念已去,後念未生,不住其間,明悟此一剎那之感,此感便是如來體性,知覺如來體性,便是明心見性也。」而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禪宗看來,成佛的關鍵,不在於他度,而在於自度。明心見性是禪宗修行者的追求,但是見性只是見到了自身的佛性,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佛。夢參老和尚開示:開悟之人只相當於成就了第一個大劫。這個成佛只能說是明心見性而已,之後要修利益眾生的事業。就像菩薩一樣利益一切眾生,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所以菩薩又叫「覺有情」。禪宗除了乘願再來的佛菩薩外,開悟見到佛性,只是理上成佛。在事上還要廣學多聞,就是四弘誓願中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明心見性是大乘佛菩提道的見道位,明心是七住位,見性是十住位,才是成佛的入門階段。
所以,禪宗的開悟,還要「悟後起修」,就是「理需頓悟,事須漸修」。漸修,就是漸次修證,是漸進的、有次第的修證,所以需要的時間比較長。佛經講,一個人若想超凡入聖到成佛,整個過程漫長而且遙遠,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釋迦牟尼佛就是「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修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因為佛是兩足尊,智慧和福德圓滿。所以個人就算開悟,只是理上見到佛性,在事上還要利益一切眾生,就是積累福德,同時還要廣修智慧。
因為開悟並未了脫生死,禪宗歷史上很多開悟的禪宗大師,由於沒有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轉世就成為大富貴之人。像草堂青禪師作曾魯公,五祖師戒禪師後生作蘇東坡,真如喆禪師荼毗的時候連他穿的紙襖都燒出舍利,最後生到大富貴處成了一個皇帝,都沒有解脫生死。所以,靠自力之難,就難在這個地方。蓮池大師說這番話的意思和永明延壽大師的做法是一樣的,唯有永明延壽大師,一生兼二宗的祖師——禪宗和淨土宗的祖師。所以他老人家就有資格來比較禪宗和淨土宗之間的異同。而永明延壽大師就是先參禪悟道,大徹大悟後,反過頭修淨土念佛法門,這是在做給我們看,讓我們對念佛法門引起足夠重視。永明延壽大師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這句話,實際上是勸禪宗開悟的人和參禪的人,也要具足信願念佛,這樣才能往生西方淨土,一生成佛。
《阿彌陀經》裡有一段經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往往讓我們很多淨土念佛的修學者望而生畏,望而卻步,「哎呀!一心不亂,做不到啊」,甚至最終放棄淨土念佛法門。實際上《阿彌陀經》中的「一心不亂」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而玄奘大師翻譯為「一心繫念」,這個翻譯是比較適合的,繫念就是掛念,就像心裡掛著一個事,就是掛念阿彌陀佛。
淨土宗的解釋「一心不亂」就是「專心念佛不雜亂」。「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行雜修。這樣的解釋就是「易行道」,很容易做得到。阿彌陀佛成佛前發的四十八願渡眾生,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臨終十念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佛的大悲心是攝受十方世界念佛的眾生,所以絕不會把往生的門檻提得很高。只要你相信,願意去,散亂心念佛都可以往生,在阿彌陀佛來接引的時候,先是佛光一照,散亂心就提升到功夫成片。所以之所以能帶業往生,具足信願持名念佛很重要。
可以看另一部淨土經《無量壽經》中講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善導大師在詮釋《觀經》九品往生上品下生裡面談到,只要唯發菩提心。唯發菩提心,怎麼去理解這個菩提心?善導大師有個基本的詮釋:就從厭苦開始,就是厭離我們娑婆世界的苦,來求往生極樂淨土,到那裡圓成自性的無生法忍,再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度苦難的眾生,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是願做佛心。願做佛心是什麼?是願度眾生心。願度眾生心是什麼?就是攝一切眾生往生佛淨土之心。那麼到了澫益大師對這個菩提心有一個更為單刀直入的詮釋: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你對淨土法門具有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所以這個問題,我們要把它辨識清楚,這個菩提心的核心的內涵還是信、願。你對淨土法門具有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
印光大師臨終時當晚對身邊的弟子說:「淨土法門,別無奇特,只要懇切至誠,沒有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講過,「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淺」。大安法師開示:所以靠自力成佛是很難的,這個要有自知之明。這是從善導大師到印光大師一直強調的,不能自負。如果自負,很可能耽誤的就不是一生了。因為一經輪迴,很多人就不知道前世的事,更別說修行了。所以念佛是一生成佛的法門,有的念佛念個三五年就往生了。現代往生的例子,海賢老和尚念了一輩子的阿彌陀佛,2013年往生的。證明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確實存在。因為海賢老和尚念了92年佛,跟阿彌陀佛見過至少十幾次見面,至少也有十次以上的見到極樂世界。所以,古德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麼理解,就是開悟了最好也要念佛求往生,因為關係到一生能不能真正成佛,大安法師開示。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或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