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麼理解,大安法師開示

2020-12-21 佛語點悟

古德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麼理解,大安法師開示。

其實「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這句話是蓮池大師說的,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否認修行人的開悟,開悟並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頓悟,事須漸除」。所以稱開悟的禪宗大德「成佛了」是錯誤的。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如果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例如六祖大師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為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菩薩為未來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開悟只是明理,成佛還需要修行的功德。

禪宗的明心見性是什麼,有僧人說:「性者本性也,明者明白也,本性即是如來之法身,此法身乃不生不滅之體。明心見性,就是前念已去,後念未生,不住其間,明悟此一剎那之感,此感便是如來體性,知覺如來體性,便是明心見性也。」而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禪宗看來,成佛的關鍵,不在於他度,而在於自度。明心見性是禪宗修行者的追求,但是見性只是見到了自身的佛性,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佛。夢參老和尚開示:開悟之人只相當於成就了第一個大劫。這個成佛只能說是明心見性而已,之後要修利益眾生的事業。就像菩薩一樣利益一切眾生,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所以菩薩又叫「覺有情」。禪宗除了乘願再來的佛菩薩外,開悟見到佛性,只是理上成佛。在事上還要廣學多聞,就是四弘誓願中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明心見性是大乘佛菩提道的見道位,明心是七住位,見性是十住位,才是成佛的入門階段。

所以,禪宗的開悟,還要「悟後起修」,就是「理需頓悟,事須漸修」。漸修,就是漸次修證,是漸進的、有次第的修證,所以需要的時間比較長。佛經講,一個人若想超凡入聖到成佛,整個過程漫長而且遙遠,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釋迦牟尼佛就是「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修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因為佛是兩足尊,智慧和福德圓滿。所以個人就算開悟,只是理上見到佛性,在事上還要利益一切眾生,就是積累福德,同時還要廣修智慧。

因為開悟並未了脫生死,禪宗歷史上很多開悟的禪宗大師,由於沒有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轉世就成為大富貴之人。像草堂青禪師作曾魯公,五祖師戒禪師後生作蘇東坡,真如喆禪師荼毗的時候連他穿的紙襖都燒出舍利,最後生到大富貴處成了一個皇帝,都沒有解脫生死。所以,靠自力之難,就難在這個地方。蓮池大師說這番話的意思和永明延壽大師的做法是一樣的,唯有永明延壽大師,一生兼二宗的祖師——禪宗和淨土宗的祖師。所以他老人家就有資格來比較禪宗和淨土宗之間的異同。而永明延壽大師就是先參禪悟道,大徹大悟後,反過頭修淨土念佛法門,這是在做給我們看,讓我們對念佛法門引起足夠重視。永明延壽大師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這句話,實際上是勸禪宗開悟的人和參禪的人,也要具足信願念佛,這樣才能往生西方淨土,一生成佛。

《阿彌陀經》裡有一段經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往往讓我們很多淨土念佛的修學者望而生畏,望而卻步,「哎呀!一心不亂,做不到啊」,甚至最終放棄淨土念佛法門。實際上《阿彌陀經》中的「一心不亂」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而玄奘大師翻譯為「一心繫念」,這個翻譯是比較適合的,繫念就是掛念,就像心裡掛著一個事,就是掛念阿彌陀佛。

淨土宗的解釋「一心不亂」就是「專心念佛不雜亂」。「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行雜修。這樣的解釋就是「易行道」,很容易做得到。阿彌陀佛成佛前發的四十八願渡眾生,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臨終十念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佛的大悲心是攝受十方世界念佛的眾生,所以絕不會把往生的門檻提得很高。只要你相信,願意去,散亂心念佛都可以往生,在阿彌陀佛來接引的時候,先是佛光一照,散亂心就提升到功夫成片。所以之所以能帶業往生,具足信願持名念佛很重要。

可以看另一部淨土經《無量壽經》中講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善導大師在詮釋《觀經》九品往生上品下生裡面談到,只要唯發菩提心。唯發菩提心,怎麼去理解這個菩提心?善導大師有個基本的詮釋:就從厭苦開始,就是厭離我們娑婆世界的苦,來求往生極樂淨土,到那裡圓成自性的無生法忍,再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度苦難的眾生,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是願做佛心。願做佛心是什麼?是願度眾生心。願度眾生心是什麼?就是攝一切眾生往生佛淨土之心。那麼到了澫益大師對這個菩提心有一個更為單刀直入的詮釋: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你對淨土法門具有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所以這個問題,我們要把它辨識清楚,這個菩提心的核心的內涵還是信、願。你對淨土法門具有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

印光大師臨終時當晚對身邊的弟子說:「淨土法門,別無奇特,只要懇切至誠,沒有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講過,「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淺」。大安法師開示:所以靠自力成佛是很難的,這個要有自知之明。這是從善導大師到印光大師一直強調的,不能自負。如果自負,很可能耽誤的就不是一生了。因為一經輪迴,很多人就不知道前世的事,更別說修行了。所以念佛是一生成佛的法門,有的念佛念個三五年就往生了。現代往生的例子,海賢老和尚念了一輩子的阿彌陀佛,2013年往生的。證明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確實存在。因為海賢老和尚念了92年佛,跟阿彌陀佛見過至少十幾次見面,至少也有十次以上的見到極樂世界。所以,古德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麼理解,就是開悟了最好也要念佛求往生,因為關係到一生能不能真正成佛,大安法師開示。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或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古德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麼理解,大安法師開示
    古德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麼理解,大安法師開示。其實「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這句話是蓮池大師說的,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否認修行人的開悟,開悟並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
  • 廬山東林寺方丈大安法師二破印廣法師之所說
    問:他說廬山東林寺內有一塊記載佛陀耶舍尊者向初祖慧遠大師等人用手變成拳頭,拳頭變成手的方式傳授「一心三藏」大法的石碑。慧遠大師等一百二十三人就是在佛陀耶舍尊者傳授了「一心三藏」大法後全部都明心見性了念佛才往生的,這個公案記載在東林寺的石碑上。請問大安法師,東林寺有這樣的石碑嗎?他說拳頭表「空」代表佛,手掌表「有」代表眾生。
  • 大安法師談母親念佛及往生
    待心賢法師講座結束後,司儀恭請大安法師上臺,給香港信眾做開示。 在熱烈的掌聲中,大安法師上臺向阿彌陀佛接引像深深一鞠躬,然後就自己的遲到向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主席淨雄法師和全體信眾表示歉意。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
  •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佛陀釋迦牟尼佛放棄王子的地位,拋棄人間的榮華富貴。跟隨很多人學道修行,都沒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後修到非想非非想處,認為不是究竟,也放棄了。大安法師開示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無所住就是不要在這六塵上面有所執著。這六塵所對應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要斷除六根的執著這就不容易了,無住生心生的是清淨心。
  • 東林寺精進佛七 大安法師開示《勸修淨土詩》
    2017年4月30日至5月6日,廬山東林寺舉辦「五一精進佛七」,屆時東林寺方丈大安法師為大眾開示,並通過騰訊佛學頻道同步視頻直播,歡迎廣大善信聆聽。4月30日至5月6日(5月3日除外)晚6:25-7:05,講解省庵大師《勸修淨土詩》。5月3日晚6:25-7:05,回答現場答疑(只針對現場信眾)。
  • 佛法的核心無非10個字,也是佛陀證悟到的,大安法師開示
    佛法的核心無非10個字,也是佛陀證悟到的,大安法師開示。佛陀釋迦牟尼佛當年放棄王子的地位,拋棄榮華富貴,開始了常人難以想像的修行。最後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從此開始了講經說法的一生,佛陀說法49年。
  • 為什說沒開悟的念佛大愚人,要超過禪宗悟後起修的人,看法師開示
    為什說沒開悟的念佛大愚人,要超過禪宗悟後起修的人,看法師開示。禪宗主張的修行方法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主張悟後起修。然而開悟也絕非易事,沒有上根的人開悟是很難的。我們看以往禪宗開悟公案,往往看得挺過癮。
  • 大安法師:《弟子規》與往生之間的關係
    信眾:現在很多念佛人都在學習《弟子規》,他們有一個觀念,認為不學《弟子規》學佛就沒有基礎,甚至說不能往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法師:哦,還有這麼一個觀點嗎?所以我們說學佛是應該建立一個儒教文化的基礎,這沒有錯;但是把《弟子規》上升到不學《弟子規》就不能往生,這就有問題了。念佛往生的條件,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稍微了解淨土的理論和方法,就會有一個辨別。能不能往生就看有沒有信願持名。
  • 佛教燒香拜佛時,謹記兩句話,福德和功德無量,大安法師開示
    佛教燒香拜佛時,謹記兩句話,福德和功德無量,大安法師開示。經常去寺廟燒香拜佛的,未必都是信佛的。有的是奔著「佛事門中,有求必應」去的。求什麼的都有,有些人燒香拜佛,把佛當成了神來拜。佛是覺悟的聖人,人是迷了的凡夫,佛經上說:前念迷即眾生,後念悟即佛,是指我們本有的佛性。燒香拜佛時,謹記兩句話,福德和功德無量:第一句話: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句話是釋迦牟尼佛悟道成佛時說的,意思就是大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 大虛法師法義問答及開示
    弟子業障深重,剛學佛時主要看淨空邪見,錯信了「落實不了《弟子規》,念佛也不能往生」的邪說,當時很痛苦!   因為知道自已煩惱深重,根本做不到真正的孝悌,更不可能有清淨心,所以念佛也沒有信心,整天想怎麼能落實《弟子規》,怎麼能有清淨心,而不是依佛所說,順佛本願而一心念佛。   所以弟子深知淨空邪說的危害,真不敢想像,如果弟子一直聽從淨空邪見會怎樣?
  •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佛陀釋迦牟尼佛放棄王子的地位,拋棄人間的榮華富貴。跟隨很多人學道修行,都沒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後修到非想非非想處,認為不是究竟,也放棄了。大安法師開示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無所住就是不要在這六塵上面有所執著。這六塵所對應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要斷除六根的執著這就不容易了,無住生心生的是清淨心。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
  • 佛教:散亂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能往生西方淨土嗎,大安法師開示
    佛教:散亂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能往生西方淨土嗎,大安法師開示。在我國有「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的美譽,可見阿彌陀佛和我們有很大的緣分。出家人之間見面都會道一聲,「阿彌陀佛」。在家念佛的也一樣,這是一種問好,也是祝願對方早日往生西方淨土。
  • 東林寺大安法師,往生的必要條件
    大安法師講淨土信眾:請問法師,念佛法門必須要修當前一念才能往生嗎?大安法師:念佛法門的往生條件是信願持名,主要要靠信願來感通佛力。我們用具足信願來莊嚴當下能念佛的這一念,就能夠成就往生。就像一堵牆、一棵樹,它常常向西邊傾斜,你怎麼去鋸它,它最終都是向西邊倒。如果我們常常一天到晚就是佛號佛號佛號,那麼臨命終時阿賴耶識受這個佛號念頭的薰習,有一個願力作為導引,它直接就會跟去與這個佛號相應的地方——西方極樂世界。
  • 東林寺第夏令營大安法師講解《廬山蓮社發願文》
    大安法師拈香大和尚繼續開示道:淨土的原型是每個眾生內心本具的,但一定要借一個緣給他激發出來。慧遠大師啟建蓮社,就為這些有超越意向的行人提供了一個發起淨業種子的增上緣。東林蓮社是中國佛教最早的一個結社念佛的團體,影響到唐、宋、明、清時結蓮社念佛的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然後,大安大和尚又說,在淨土法門,「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淨土。願中就包含著信、包含著念佛的行持。
  • 佛法的核心無非10個字,也是佛陀證悟到的,大安法師開示
    佛法的核心無非10個字,也是佛陀證悟到的,大安法師開示。佛陀釋迦牟尼佛當年放棄王子的地位,拋棄榮華富貴,開始了常人難以想像的修行。最後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從此開始了講經說法的一生,佛陀說法49年。
  • 明證法師開示:念佛人為後代辦殺生的婚宴就不能往生,怎麼理解
    攝影|阿張老師問:請教師父,以前聽一個法師說,信願行具足的念佛人,但如果為他的子孫後代操辦殺生的婚宴,殺生業很重的話,那這個人就不能往生理由是「子不教父之過」,也就是他會和他的子孫共受惡業,請問師父這個說法怎麼理解?師父開示:這個說法看似有理,實際上不符合因果定律。因果律就是自己對自己負責,誰也不能代替誰。乃至你修的福報不能免除你犯的過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能抵消。
  • 「一悟永悟」與「悟後迷」
    所以,悟後保任是關鍵。長養聖胎啊!你咋不問應如何保任呢?曰:師父,見性之後如何保之?師曰:無事於心,無心於事。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師曰:其實是自知而不是見。顯現時自知也!無心於事,無事於心是回到無心是道的狀態,故名保任功夫。心性不生又不生個什麼呢?不生念想!應無所住而顯現其心!先這樣比較好。若也隨流得妙,起念而不蓋覆真性,則可任他隨波逐浪去!
  • 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那我們念佛還有用嗎,大安法師開示
    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那我們念佛還有用嗎,大安法師開示。首先說一下什麼是禪定,禪定是什麼,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我們曉得六祖大師在黃梅參學,他是從《金剛般若經》悟入的,這個說法也是從《金剛經》裡面來的。《金剛經》在末後世尊教導須菩提,弘法利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就是內不動心,所以六祖的講法,就是《金剛經》這兩句話。這兩句話用現代的話說,內不起是非人我之見,不生貪瞋痴慢疑之想,這是定;外不受外面境界五欲六塵境界的誘惑,這是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