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區角是幼兒班中極具特色的一個部分,所以每個班級都會創設不同的區角。除集體活動外,大多數的時間裡孩子們都樂意在自己選擇的活動區域裡學習、遊戲。這就意味著活動區角的劃分和創設對於一個班級來說十分重要,需要幼兒教師十分上心的去做。
幼兒園班級的活動區域具有開放、寬鬆、自主等特徵,更多地體現了幼兒個體的遊戲願望和自主行為。教師在做活動區域的設計時,要從幼兒班級活動室及生活環境出發,用櫃、架等進行分隔,儘量根據需要來變化,各個區域最好可拆、可連,從而使區域活動和集體活動、自由遊戲等形成溝通與對話。室內外區角的分布、動靜區角的間隔不能有問題。否則,由於活動區域設計的隨意性或教師對活動區域的管理不善,不僅可能給教師帶來麻煩,而且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某中班的一位老師組織小朋友們進行區角活動。按常規,每5~6個小朋友自由結伴組成一組,在教室內、外分區活動,但室內、室外分區活動時,教師不能同時兼顧所有的孩子。
這天,正當老師在室內照看小朋友們活動時,室外某組的一個小朋友因相互追逐,不小心摔倒在防滑鋼板上,大哭起來。老師聞聲趕來,並馬上報告園長,在保健醫生的協同下,將孩子送到醫院檢查。經醫生診斷,該幼兒的右手尺骨、橈骨雙骨折。
事後,家長要求幼兒園承擔全部賠償責任,理由是一雖然孩子摔倒屬於意外,但畢竟事情發生在幼兒園內,幼兒園理應承擔醫藥費、營養費及家長誤工費的賠償。但幼兒園認為,是孩子自己摔倒的,幼兒園沒有責任,因此不同意家長的賠償要求。於是,家長將此事反映到了當地報社。後來,在有關部門的協調下,家長和園方才就此事進行協商並達成了協議:幼兒園同意支付給該幼兒醫藥費、營養費及家長誤工費等共計人民幣一萬多元。
案例中,教師在組織區角活動時,把小組分離得太遠,造成了部分孩子的活動不在教師的視線範圍內,結果出現了因「自由」過大而引發的事故。活動時,由於教師未能及時制止孩子奔跑、追逐,造成了孩子摔傷。由於區角設置的面廣,室內外活動又同時展開,這導致教師照顧不過來。因此,組織活動時,若由兩位老師同時照看,或請保育員協助照看,事故也許就不會發生了。此外,幼兒活動場地的安全問題非常重要,地面不能過滑或過硬。
在班級的管理中,教師的責任心尤為重要,教師對幼兒活動場地的安全隱患等要有警覺性,不能遠離孩子。其次,在活動區域的管理中,應讓幼兒建立和遵守區角活動中基本和必要的活動秩序,應建立規則提示、幫助他們學習約束和調整自己的行為,這樣做既可以促進幼兒社會性行為的發展,又可以使區角活動更有理、有節、有序、有意義。
對區角創設的提示與建議如下:
一、 區角劃分有三個原則:半開放原則、定與不定原則、漸進性原則。區角的劃分應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如,小班半開放的區角有抑制孩子四處跑動的功能,能讓幼兒在一個角待久一些,以幫助他們專心做完一項「工作」。區角的劃分還要考慮室內外的面積與布局,根據相關情況設「固定」和「機動」兩種區角。區角的設置和展開需要逐步進行,以便讓孩子有個逐漸熟悉的過程。
二、 區角材料投放的三個原則:對應原則、層次性原則、安全性原則。區角材料的投放既要根據本班級幼兒的特點來安排,又要把握材料在投放時間上的層次性,以滿足不同個性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區角材料的安全性很重要,老師在投放時要進行檢查,務必清除材料中存在或潛在的危害。
三、區角環境布置的三個原則:溫馨原則、暗示原則、秩序原則。班級區角環境布置要溫馨,以營造一種家的氛圍,讓幼兒在幼兒園裡有家的感覺。好的區角環境布置可以對幼兒起到暗示作用。如,區角提示牌可以提示幼兒該做什麼以及怎麼做。區角環境布置還能培養幼兒的秩序感,如果把區角材料有序地擺放,「怎麼拿、如何收」等都讓孩子幫著一起做,幼兒就會有種秩序感,教師的工作也會事半功倍。
活動區角是孩子們平時活動的重要區域,因為我們一定要科學合理的劃分,保障孩子的各項技能都能夠得到充分的鍛鍊和發展。
註: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