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廁所不僅關乎物質文明,也關乎精神文明。近年來,各地政府掀起了廁所革命的高潮,絕大多數城市出臺了廁所革命行動方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環衛部門)、旅遊部門、鄉鎮街道都加快了廁所改造提升和建設力度,廁所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部分群眾如廁不文明行為也偶爾見諸報端,說明在文明如廁方面還存在短板,在改善公共廁所設施和功能的同時,還需要同步提高文明如廁水平。筆者認為,應從教育、管理、公眾參與、技術和法治多個維度促進文明如廁水平的提升。
教育為先,培養良好的如廁行為規範。應該倡導公序良俗、培養如廁道德規範,國外的一些先進做法值得借鑑。比如,日本公廁一旦建成,清潔和管理運營都由附近社區的志願者來承擔;日本還成立「美化協會」,號召會員經常到社區、企業開展打掃廁所活動。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公廁問題,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倡導了聲勢浩大的公廁清潔運動,每年還舉行公廁的星級評選活動。風俗習慣的作用是在沒有外來壓力情況下實現的,主要通過模仿轉化為人們的習慣行為。道德規範是一種內化了的行為準則,道德行為由個人自覺採取,違反要受到社會輿論和良心的譴責。
規範管理,防止破窗效應。破窗效應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公共廁所管理同樣要防止破窗效應。這就需要提高公廁精細化管理水平,做到「四淨三無兩通一明」。對不文明如廁行為進行及時制止,保持公廁乾淨的環境,如廁環境越乾淨,人們會越珍惜愛護。改變公廁過去髒亂差的現象,使公廁成為創造美、傳播美、享受美、分享美的載體,通過改革讓廁所從生理代謝的簡陋場所,到逐步兼具衛生整理、休息乃至審美、商業、文化等功能融合的新空間,體現了生活觀念和環境意識的進步,成為物質文明q和精神文明提升的標誌。
公眾參與,相互監督。發揮社區共治的作用和志願者宣傳教育的作用,培育熟人社會、發揮居民群眾相互監督的作用。
利用先進技術手段阻止不文明行為。在符合法律對隱私保護的前提下,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監測取證不文明和違規行為,為管理和執法人員勸導教育和懲戒提供依據。如為防止紙張被無限度抽取,可通過微信掃一掃免費獲取定量廁紙,同一用戶需間隔一段時間才能再次取紙。
依法治廁,懲戒不文明行為。對違反公共廁所管理辦法的行為給予教育和懲戒。例如《深圳經濟特區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佔用、損壞、拆除各類環境衛生設施或者改變其功能。確需拆除的,經主管部門批准後按照先建後拆的原則,由拆除單位負責建設。違反前款規定的,責令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處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法律的威懾,才能阻止嚴重的違規行為,只有法治與德治並舉,才能提升廁所文明水平。
作者餘池明 系全國市長研修學院城市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