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風景區由巨峰、流清、太清、仰口等4個主要風景遊覽區組成。嶗山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最高峰嶗頂海拔1133米,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我遊覽了仰口和太清宮景區,每個景區一天,時間可以寬鬆一些。
仰口 我第一天去了仰口,天空陰沉沉的,時斷時續下著中雨,但是,登山的渴望還是讓我決定冒雨前行,雨中登山也算別有情趣,嶗山不高,坡度平緩,步行登頂天苑也就三小時吧。沿途林木蔥蘢,空氣清新,沿臺階而上,每到一個新的高度,山勢連綿,天高海闊,心曠神怡,不知不覺把你送入下一個景點。沿途主要景點有太平宮,猶龍洞,壽字碑,覓天洞,獅子石,五指印,天苑等。山石惟妙惟肖,形態各異,嘆為觀止。
華蓋迎賓在接近太平宮處的石階路兩側,各有一棵高大的赤松,樹高20米,樹冠冠幅可以達到8米,枝繁葉茂,形似盤龍,又如兩位矍鑠老仙翁,在此迎接登山訪客。據記載,這兩棵赤松是清初重修太平宮時所栽植,因其樹冠繁茂,如同華蓋,故稱為「華蓋迎賓」,是仰口八景之一。走到這裡,倍感親切,主人的熱情撲面而來。
太平宮初名太平興國院,又稱上苑。系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道場,金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5年)重修。正殿名三清殿,配殿為三官殿和真武殿,坐落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
太平宮的殿宇,呈「品」字形,院門的照壁上單線鉤刻「海上宮殿」四個大字。結構嚴謹,端正飽滿,傳為建宮時所鐫。正殿舊祀三清和玉皇,配殿東祀三官,西奉真武,修整時,又重塑了一些神像。西院闢有茶室,院中有井名「龍涎」,井側石上刻明代山東提學鄒善的詩一首。東院有鍾亭,內懸新鑄仿古鐵鐘一口,列為一景,名曰「上苑曉鍾」。
獅子峰在綿羊石北,背海面山,上面刻有明山東提學鄒善題的「山海奇觀」,字徑40釐米。遠望卻如猛獅高昂著頭,十分威武。
猶龍洞此洞原名「老君洞」,鄒善「到此一遊」時,認為其名不雅,隨行的即墨縣令楊方升取《史記》中「老君,猶龍也」之意,改名為「猶龍洞」,並書於左方之石上。猶龍洞頂的巨石,名翠屏巖,又名混元石,巨大平整,上刻星鬥圖案,為道家練功作法之處。此時,雨越來越大,我躲入洞中,看見洞中有石桌、石凳,是一個修行的好地方。
五指石 傳說紫陽真人張伯端降服猶龍留下的手印。手印清晰可見,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啊!
壽字峰這座山峰因偌大的石壁上刻滿大大小小的「壽」字,而被稱為「壽字峰」。壽字峰上鐫刻了我國古今近百名書法大家用不同字體書 寫的「壽」字,有隸、篆、行、草、楷等多種字體,在偌大的巖壁上構成了一幅壯觀的百壽圖。其中那個十分搶眼、渾厚凝重的「 壽」字,高20餘米,寬16米,被譽為「天下第一壽」,堪稱「華夏壽字之最」,寓意為「高壽、長壽、大壽、萬壽」。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欣然命筆「天下第一壽。不少遊人來到這裡都喜歡以「壽」字作背景,照照相,一是留作遊覽紀念,二是祈禱自己與「長壽」相伴。
覓天洞 鑽這個山洞是我最為驚險刺激的一次體驗。天還下著雨,景點商販兜售手電筒,說洞內什麼都看不見,真是良心賣家呀。進入洞內以後,伸手不見五指,爬了這麼多山,什麼一線天,夾扁石,從來沒有像覓天洞一樣,一絲光線都沒有,而且溼滑,手機,手電筒派上用場了,只能手腳並用,帶著緊張,興奮,爬出山洞,豁然開朗,仿佛經歷了一場劫難,重獲新生。雖然可以繞過這裡上山,不過,還是體驗一下,現在回想,還是值得回味。
到達天苑,仰口景區最高點,看到現代版畫家力群書寫天苑二字,山頂是一個斜坡,只能蹣跚站立,登高遠望,胸襟開闊,海天一色,神清氣爽,頗有成就感。
華嚴寺下山以後,出了景區大門,坐景區觀光車,大概20分鐘,到達華嚴寺。入口華藏世界門牌坊兩面雕刻,十分精美,門上方中間是佛祖釋迦牟尼像,兩側十大菩薩。山門頂部是鑄銅蓮花,每片花瓣有一尊打著不同手勢的佛像,應是寓意「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拾級而上,兩側林木鬱鬱蔥蔥,樹冠交錯,在這麼幽靜、雅致的林蔭路行走,頓感愜意,疲憊全無,真希望這條路長一點,一直走下去。
到了岔路口,先去那羅延窟,事後來看,有些莽撞,太遠了,爬了兩個小時,相當於再爬一次仰口天苑了。到了景點,只是一個洞口,一個牌子,應該沒有完備。不過,一路風景不錯,山石突兀,山谷幽深,泉水淙淙,清澈見底,松樹從巖縫間拔地而起,嶗山的巖石是圓潤的,不是那種稜角分明的,讓你覺得親切。這裡是這麼的簡單,純淨,山石,流水,松樹,偶爾幾株小草點綴。讓你想停下腳步,靜靜地感受。
在下山岔路口,來到了華嚴寺。
青島華嚴寺,位於青島市嶗山區華嚴景區內,屬於佛教臨濟宗。為嶗山中現存唯一佛寺。明崇禎時,由明代御史黃宗昌捐造,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在寺的西邊山上,後毀於兵火。清初黃坦助慈沾禪師重建於今址,1931年改今名。
青島華嚴寺,清初重建後,整體建築宏偉典雅,為嶗山古代建築藝術之最,原為四進院落,有殿堂、僧寮、客房130餘間,建築面積2500餘平方米,佔地面積4000餘平方米。
寺廟共四進。第一進原有僧舍12間。第二進為藏經閣,閣中藏有清順治九年(1652年)刊本《大藏經》一部,明人手抄《冊府元龜》一部和明版經典142冊,計1000卷。第三進為正殿。第四進為後殿即大悲殿。
華嚴寺前路西設有塔院一座,乃寺中歷代主持藏骨之處。1931年青島市代理市長沈鴻烈為華嚴庵贈匾,將其改名為華嚴寺,寺前石階旁,有一石刻「煙嵐高曠」,為舉人王澄江所書;刻字「觀瀾」,字徑1米餘,雍正十年壬子年(1732年)所書;寺前空地,黑石鑲金照壁;左側是大型石刻「緣」,由著名金石書法家、齊白石弟子李立題寫;今華嚴寺三個字,由大書法家武中奇題寫;抗戰時期,國民黨青島政府曾設在此地。
景區晚上七點關閉,時間很寬鬆,附近有公交站可以轉地鐵,交通還是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