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中國銀聯聯合商業銀行、主流手機廠商、重點合作商戶及支付機構,發布首款數字銀行卡「銀聯無界卡」,主打全流程數位化申卡,匹配了豐富的用戶權益。
此前,銀聯就曾聯合20餘家商業銀行發布「雲閃付」,其他如「62節」、「小微企業卡」、「跨境返現卡」、「助商惠民計劃」等活動,也都有商業銀行的廣泛參與。
回顧去看,銀聯與銀行的每次聯合,都有特定的行業意義;那此次數字銀行卡的背後,又釋放了哪些信號呢?
銀行卡為何要聯合發?從小微企業卡、跨境返現卡,到這次的數字銀行卡,以特定主題為名聯合多家銀行集中發卡,已經成為銀聯卡發行的重要模式。
聯合發卡,在多方助力下,能產生1+1>2的效果。
對銀聯而言,發卡本就是需要持續推動的核心業務;在新卡發行這個場景上,雲閃付無異具有絕對的競爭力,特定主題的發卡活動之於雲閃付,是一個高粘性的場景。
對銀行而言,聯合發卡的背後,有助於降低單個銀行的獲客成本。和一年多次的電商大促相似,電商搭臺、商家唱戲,各方投入一些資源,積聚起來就催生了一場消費狂歡,能實現單個機構促銷所達不到的效果。此外,對參與其中的地方性銀行而言,還算得上一次不錯的品宣機會。
用戶自然是受益者,因為活動本來就是針對用戶的。就此次無界卡來說,除匹配網際網路平臺會員權益、商超數字禮券、充值還款立減優惠以及盜刷損失保障等基礎權益外,參與銀行還普遍推出了個性化權益包。
雙十一購物節自2009年首次面世以來,電商大促便一年勝於一年;同樣,基於特定主題聯合發卡,能夠實現多方共贏,未來也會越來越多。
銀行卡數位化
截止2020年6月末,我國銀行卡發卡量達到86.58億張,人均持卡6.18張。但隨著行動支付的快速普及,實體卡的使用頻率在下降,數字銀行卡應運而生。
其實,數字銀行卡背後的理念早已有之。2015年前後,就有多家銀行推出「虛擬銀行卡」業務,基於一張實體卡,用戶可自主開通多張虛擬銀行卡。與實體卡相比,虛擬卡開通便捷,用戶可自主調控額度、支持自主註銷,既允許用戶線上支付,又滿足了部分用戶對安全支付的心理訴求。
2016年12月1日,銀行卡三類帳戶制度正式落地實施,除Ⅰ類戶仍保留實體卡外,Ⅱ類戶和Ⅲ類戶本質上都是虛擬帳戶(用戶也可去網點為Ⅱ類戶申請實體卡,但不具有普遍性)。從帳戶功能來看,除現金類業務和支付轉帳限額外,以虛擬卡形式存在的Ⅱ類戶可滿足用戶絕大多數需求,尤其是線上支付交易和理財投資需求。
三類帳戶的落地,加速推動銀行卡結算步入數位化時代,實體銀行卡慢慢走進「保險箱」。2017年,銀聯數據曾舉辦數字信用卡專題研討會,探討在「卡基支付」向「帳基支付」演進的大趨勢下數字信用卡業務的發展前景。
而此次銀聯推出無界卡,更是為銀行卡的數位化踩了一腳油門。
這邊數字銀行卡如火如荼,那邊央行數字貨幣也日趨完善。全新的數字金融時代,正愈行愈近。
數字金融新時代作為一種支付工具創新,數字銀行卡本質上是對數字金融新時代的回應和應對。
2013年至2019年,我國電子支付金額從1075萬億元增至2607萬億元,增長1.43倍;筆數從257.8億筆增至2234億筆,增長7.67倍。交易筆數的增速遠高於交易金額,正是電子支付快速向小額支付場景滲透的表現。
當前,隨著行動支付的普及,生活場景側的支付已經基本做到「手機在手、說走就走」。金融服務場景,場景決定金融,生活場景側的數位化,反過來也在推動金融側的數位化轉型速度。
疫情發生後,無接觸金融如火如荼。此次銀聯無界卡,主打全流程數位化申卡、快速領卡,某種意義上便是無接觸金融的延伸與深化。
在金融業主動探索的同時,新基建的推進也在為金融數位化轉型提供堅實基礎。舉例來說,隨著5G時代的到來,5G高速傳輸、低延遲性等特徵,結合VA/AR的普及,有望真正消弭遠程與近程的邊界,讓金融業務擺脫時間和空間限制。
未來,金融必然會像水一般無處不在,而數字銀行卡,便是這個新時代的起點。
本文由公眾號「薛洪言微語」原創,作者為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薛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