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數千裡,「醞釀」逾兩年,揚州大學教師馮凌燕創作一首獻給江豚和江豚保護者的歌 ——
為天使而歌,也為守護天使的人而歌
中國江蘇網訊 「願用我的愛與堅守,化作你永遠的微笑。」在今年的國際淡水豚日暨第二屆長江江豚保護日,原創歌曲《初見你的微笑》一「亮相」,便引起社會各界對江豚關注者、保護者的關注,被各大平臺轉載推送。
這是一首獻給長江江豚的戀曲,也是致敬江豚保護者的讚歌。作曲者歷時逾兩年,修改幾十次,行程數千裡,最終凝聚成短短四分鐘的吟唱。近日,記者採訪到該歌曲作曲者、演唱者——中央音樂學院博士、揚州大學音樂學院教師馮凌燕,聽她講述創作背後的故事。
3年前,「大美揚州——長江善水論壇」在揚州舉行,江豚科考隊與江豚保護志願者們一起,呼籲共同保護以江豚為旗艦的長江物種。論壇上,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把江豚的生活習性娓娓道來,讓「為江豚寫一首歌」的想法在馮凌燕內心萌芽。
這位老人叫陳宜林,2010年他從教師崗位上退休,偶然了解到江豚數量正急劇下降後,開始用實際行動默默守護江豚。這位依靠退休金生活的古稀老人,十年如一日,毫不猶豫地把退休工資用來投入江豚保護,只為挽留住「長江精靈」「微笑天使」。
「我老家在湖南,也是在長江邊長大的,小時候經常聽爺爺奶奶說 『江豬拱船』,江豬是江豚的別稱,這說明以前還是能常看見江豚的,沒想到江豚的數量在急劇減少。」這場論壇對馮凌燕來說,既是一次江豚知識的科普,更是一場心靈深處的觸達。
通過陳宜林和科考隊員講解,馮凌燕才知道自江豚的「兄弟」白暨豚「功能性滅絕」後,江豚已成為長江裡唯一的哺乳動物,小江豚要喝6個月以上的奶才能長大,喝不到就要餓死。同時,作為當前長江中食物鏈的頂端物種,江豚的生存狀況,反映著長江生態的健康狀態。
同飲一江水,又同為哺乳動物,在馮凌燕看來,江豚的成長繁衍規律與人類何其相似。「一想到小江豚可能找不到媽媽,會哭死、餓死,內心就非常難受,我想為江豚做點什麼。還有那麼多志願者,淳厚質樸、風餐露宿、默默無聞,於是我想用自己的專業,用歌聲,為江豚和江豚保護者代言。」
「創作歌曲一定要有科學的指導,藝術要真實才能打動人。」馮凌燕說,一首歌曲,一定是在認真做了許多採風和案頭工作的基礎上才能引發共鳴。前期,她和詞作者吳俊一次次前往長江江豚保護基地(揚州)江豚科普展示館、陳宜林工作室,近距離觀看江豚模型、江豚衍生作品和科考時拍攝的影像資料。
看到影像資料中江豚被各種現代捕魚技術和工具,割出一道道傷痕;因圍湖造田,垃圾、工業廢棄物汙染了水源等而擱淺餓死……昔日的「家園」變成「刑場」,讓馮凌燕又一次堅定了為江豚寫歌的決心,「它們受到傷害時無法訴說,那我就用歌曲來替它們發聲。剛開始整首歌都是靜謐柔和、抒情唯美的,在看到這些後我們在中間加入了一段緊張急促的旋律,來體現江豚的生存環境之慘,喚起人們的警醒與同情。」
其實,就吳俊本身而言,曾負責地方與科考活動對接多年,組織過江豚保護相關活動,寫了大量的觀察材料,對江豚情況相對熟悉。但他仍和馮凌燕一起跑遍了長江揚州鎮江段,多次實地考察和體驗。
兩人專程坐渡輪,跟志願者去江上,來來回回感受江豚生存的「風浪」。「當看到以萬噸計算的貨船在江面上航行時,我太震驚了,這些『龐然大物』產生的浪花、噪音,要讓江豚如何在長江上通過,又在哪裡繁衍一個小家?」馮凌燕說,「當時我就想,要寫出它們的靈性,所以歌曲一開始是神秘、安靜,慢慢地展開波瀾起伏,出來一種層次感。同時,伴奏中我們用小提琴和鋼琴等樂器交相呼應,體現江水的湧動感。」
在創作過程中,馮凌燕和吳俊常常要為一句歌詞斟酌良久,反覆修改。例如,「一天又一天,經受突如其來的風暴」一句第一版的歌詞是「一天又一天,遙望與你相擁的美妙」,體現的是對江豚的憐愛,想要抱一抱它。「改成經受風暴,既符合江豚生存環境惡劣之情景,又映射今年疫情對人類帶來的打擊和災難,也更能體現人與江豚『同氣連枝』。」馮凌燕說,人也好、動物也好,分分鐘就會遇到突如其來的風暴,所以全人類,甚至全體生靈,都是命運共同體。
為確保歌曲源於自然,在藝術創作的同時並沒有脫離江豚生存實際,創作者們還邀請了「大咖」坐鎮把關。中國工程院院士柴立元、世界自然基金會一線科考人員張新橋等,都為歌曲內容提供了科學指導。
「尤其是陳宜林老師,在創作歌曲的過程中有一段時間他生病了,但他瞞著我們,並且每一次的修改和交流都親自過來。」馮凌燕說,這樣的精神令人不禁動容,於是她把江豚守護者們的大愛也譜進歌曲,第一句唱江豚躍出水面看到科考隊員,第二句唱江豚守護者親切地回應江豚,整首歌曲圍繞江豚與江豚守護者間的互動展開。記者注意到,在歌曲MV中,就有陳宜林凝視江水的沉重面孔。
為天使而歌,為守護天使的天使而歌,《初見你的微笑》創作者、參與者希望通過歌曲傳達出的是人與自然、是愛與保護、是美與未來,他們堅信涓涓細流終能匯成保護地球的大江大河,也將為環保、為公益、為可愛的人繼續歌唱。
記者 洪 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