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但不會讀的漢字,十有八九「一讀就錯」,能讀對一半算你厲害
作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文明古國,我國有著幾千年璀璨的歷史,在這綿延不絕的歷史長河之中,也孕育出了燦爛而又輝煌的文明,而傳承這些文明的,除去看得見摸得著的古代建築,還有那就是承載著古人智慧以及記錄著歷史變化的文字了。而創造出漢字的,就是幾千年前一位叫做倉頡的人,正是他的偉大創造,才使得中華文化能走得這麼遠。
漢字,是我們中國人最為熟悉的文字,它擁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是世界上目前現存最為古老的文字之一,其不僅是對中國,乃至對世界,都擁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在亞洲範圍內,有許多過家都擁有著被漢字影響過的痕跡,甚至有的國家在其官方語言裡就使用了漢字,如日本、韓國(當然韓國近幾年去漢化的呼聲很大,但是這樣不影響其名片裡經常會列印出漢字以便於區分)。而作為漢字發源地的中國,到目前為止,在冊的文字共有九萬多個。聽到這您可能會嚇一跳,平時可沒見過這麼多不同的漢字呀?那是是因為在國內,常用的漢字大概在3000個左右,只是漢字總量的「冰山一角」。而實際上,僅僅是這3000個常用漢字,還有很多是我們認識但不會讀的漢字,一下列出來的幾個,大家十有八九「一讀就錯」,能讀對一半算你厲害。那我來考考大家。
常見字做姓氏:仇 、秘
漢字中有一部分字,在文章中和在姓氏中的讀法是不相同的,比如這個「仇」字,在普通文章中讀作「chóu」,而在姓氏中,卻讀作「qiú」。「秘」字,在普通文章中讀作「mì」,而在姓氏中,卻讀作「bì」。見到擁有這一類姓氏的人,請務必注意,因為在公共社交場合念錯對方的名字的話,會顯得比較失禮。
生僻字:犇、猋、烜
還有一部分漢字,是由於表達的意思現今已經不那麼常用,或者在現如今的社會中已沒必要如此表達,所以漸漸的沒有人再去用它,如「犇」字讀作「bēn」,意思是奔跑的牛,「猋」字讀作「biāo 」,原本是奔跑的意思,現在已引申為颶風等意思。
長得像常見字的生僻字,如:孑孓
孑孓這個詞,讀作「jié jué」,是指蚊子的幼蟲,而現實生活中可能會有很多人不注意而讀成「zi zi」吧!
大家看完這些會不會突然覺得小時候語文課都白上了呢?小編認為,作為國人,應該多去了解中國的生僻字,因為這畢竟是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的一部分,大家是否也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