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日文化的差異,這些知識,你知道嗎?

2020-12-15 有文化的小浩

今天小編來說說中日文化的差異,從歷史和地理講,中國與日本一衣帶水,為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地理位置。由於中國曾經很長時間是亞洲文化的中心,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較為豐富;日本是個典型的島國國家,陸地空間狹窄,資源匱乏。所以,在古代單向交流為主,基本是中國傳向日本。上古中國大陸文化的傳播,加速了日本列島由蒙昧走向文明的過程開始的交流中以物質交流為主。如水稻、陶器、青銅器等。彌生時代(公元前3世紀~3世紀)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初盛時代,其中水稻就在這個時代傳到日本,對於怎樣傳入有很多說法。漸漸派遣使者交流,慢慢的從物質的傳播成為文化的交流傳播。佛教文化是典型的交流的例子,佛教的傳播加速了中日的文明的,進一步發展。

佛教文化是在隋唐時代時代即日本的飛鳥、奈良、平安等時代由中國傳入日本。推古天皇和聖德太子為鞏固地位採取措施:大力扶持佛教;派遣遣隋使,加強對中國的學習和聯繫,試圖與中國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604年頒布《十七條憲法》,糅合儒學、佛教、法家等思想;建立一些佛教寺廟,如飛鳥寺、法隆寺。據說在隋朝有四次遣隋使的說法,其中小野妹子、裴世清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唐朝的穩定,中日文化交流迎來了高潮。遣唐使的次數多達二十次,交流成功率極高,在759年迎入唐大使使。遣唐使的人員由使團官員是(押使、執節使)大使、副使﹑判官﹑錄事等組成。隨行有長期居留的留學僧﹑留學生和短期入唐﹑將隨同一使團回國的還學僧﹑還學生。遣唐學問僧史籍中留名的約有90餘人,比較著名的有空海、最澄大師。中國向日本傳播佛教文化的有力推動者是鑑真和尚,一個堅信佛教文化無國界,佛是普渡眾生的大師。赴日唐人鑑真是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六次東渡,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築和雕塑水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

鑑真東渡歷經千辛萬苦,第一次被誣告與海盜勾結,第二次由於意外也未成,第三次起航時,風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飲海水度日,最後抵達海南島南部靠岸。歸途中,鑑真因長途跋涉,過度操勞,不幸身染重病,雙目失明。最後一次也未一帆風順。到達日本後,在鑑真的指導下於東大寺毗盧遮那大佛殿前築了一座戒壇。這座戒壇是依南山道宣的《戒壇圖經》建築的,但在第三重壇上安置著多寶塔,塔中安置釋迦和多寶二佛像,則是鑑真依據天台宗的教理而有所改變。鑑真傳戒時,日本的天皇、皇后、皇太子以下都次第登壇受菩薩戒;又為多人授戒;大僧靈祐、賢璟、忍基等八十餘人都舍舊戒重受。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規傳戒的開始。他帶去了大量書籍文物,還根據中國唐代寺院建築的樣式,為日本精心設計了唐招提寺的方案。經過兩年,唐招提寺建成了,這是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築。鑑真從此在唐提寺講律傳戒,極受日本朝野的尊敬。

中日文化交流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佛教更為廣泛的傳播到東亞地區,對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事業發展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增進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中國文化傳入日本,成為日本文化發展的營養素,乃至影響了日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也使中國文化有了延續,為中國文化發展注入別樣的動力。中日自古以來就有交流進取的先例,作為新青年,也應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

想要和日本進行文化交流,前提是要有能吸引日本的文化,過去是唐朝文化,近代是西歐文化,現在是美國文化。我國在高科技領域極少有屬於自己的發明專利,基本上是給西方各國提供勞動,這樣的文化對日本是沒有吸引力的。其實早在9世紀,唐朝衰落後,唐朝對日本就沒有吸引力了,日本停止派遣唐使就是一個重要表現。到明治時代,日本為了證明本國文化源遠流長,發明了各種太古文字,大有取代日語漢字的架勢……現代的日本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中國的民族文化也應該繼續發揚光大,文化是無國界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在日本廣島附近有一個非常神奇的大久野島,那裡是兔兔們的天堂(日本類似這樣的島嶼特別多,還有貓咪島、狗狗島之類的)。在這裡,到處可以見到可愛的,對人類非常友好的兔兔們,提前是你最好帶了胡蘿蔔…只要你帶了吃的,馬上就會被一大群兔子包圍,甚至撲倒…櫻花,因為落花紛紛如吹雪,為貴族們所愛,成了貴族之花,賞櫻花也與農耕脫離,成為風雅之事。因為貴族們的詠嘆,為櫻花賦予了諸多浪漫的氣質,諸如憑弔、嘆息、悲泣、激動、欣喜。櫻花,花期短暫,多為7天,滿開只有一日,開時相偎,簇擁而來,謝時同去,一時紛紛,齊開齊落,似雲水流逝。詩人西行法師吟曰:我願春之際,死於花之下,於釋迦涅槃望月日。落櫻之美,誘人祈望向死,這種「物哀」之嘆,從此綁定了日本人的一生。日本本土文化,也因櫻花而開始自立。「花是櫻花,人是武士」,櫻花與武士,命運酷似。花美數日,人武幾時?人不能選擇生,但可以選擇死,武士之死,如花落一瞬,是一種終極之美的姿態!這是日本人獨特的生死觀,一如當代的存在主義。

行為禁忌,日本有紀律社會之稱,人們的行為舉止受一定規範的制約。在正式社交場合,男女須穿西裝、禮服,忌衣冠不整、舉止失措和大聲喧譁。通信時,信的摺疊、郵票的貼法都有規矩,如寄慰問信忌用雙層信封,雙層被認為是禍不單行;寄給戀人信件的郵票不能倒貼,否則意味著絕交。  日本人在飲食中的忌諱也很多:一般不吃肥肉和豬內臟,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鴨子;招待客人忌諱將飯盛過滿過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忌諱用餐過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撫摸、整理頭髮,因為這是不衛生和不禮貌的舉止;日本人使用筷子時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在日本,招呼侍者時,得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並擺動手指,侍者就懂了。談判時,日本人用拇指和食指圈成「O」字形,你若點頭同意,日本人就會認為你將給他一筆現金。在日本,用手抓自己的頭皮是憤怒和不滿的表示。  

點擊

語言禁忌,日本人有不少語言忌諱,如「苦」和「死」,就連諧音的一些詞語也在忌諱之列,如數詞「4」的發音與死相同,「42」的發音是死的動詞形,所以醫院一般沒有4和42的房間和病床。用戶的電話也忌諱用「42」,監獄一般也沒有4號囚室。「13」也是忌諱的數字,許多賓館沒有「13」樓層和「13」號房間,羽田機場也沒有「13」號停機坪。  在婚禮等喜慶場合,忌說去、歸、返、離、破、薄、冷、淺、滅及重複、再次、破損、斷絕等不吉和兇兆的語言。商店開業和新店落成時,忌說煙火、倒閉、崩潰、傾斜、流失、衰敗及與火相聯繫的語言。交談中忌談人的生理缺陷,不說如大個、矮子、胖墩、禿頂、麻子、瞎聾、啞巴等字眼,而稱殘疾人為身體障礙者,稱盲人為「眼睛不自由者」,稱聾子為「耳朵不自由者」等。  

社交禁忌,日本人送禮時,送成雙成對的禮物,如一對筆、兩瓶酒很受歡迎,但送新婚夫婦紅包時,忌諱送2萬日元和2的倍數,日本民間認為「2」這個數字容易導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萬、5萬或7萬日元。禮品包裝紙的顏色也有講究,黑白色代表喪事,綠色為不祥,也不宜用紅色包裝紙,最好用花色紙包裝禮品。日本人接待客人不是在辦公室,而是在會議室、接待室,他們不會輕易領人進入辦公機要部門。日本不流行宴會,商界人士沒有攜帶夫人出席宴會的習慣。商界的宴會是在大賓館舉行的雞尾酒會,日本人沒有互相敬煙的習慣,進入日本人的住宅時必須脫鞋。在日本,訪問主人家時,窺視主人家的廚房是不禮貌的行為。在日本,沒有請同事到家與全家人交往的習慣。日本人從來不把工作帶到家裡,妻子也以不參與丈夫的事業為美德。最後你覺得中日文化差異大不大?歡迎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淺談中日文化的差異,這些知識,你知道嗎?
    今天小編來說說中日文化的差異,從歷史和地理講,中國與日本一衣帶水,為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地理位置。由於中國曾經很長時間是亞洲文化的中心,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較為豐富;日本是個典型的島國國家,陸地空間狹窄,資源匱乏。所以,在古代單向交流為主,基本是中國傳向日本。
  • 淺談中日文化之差異
    淺談中日文化之差異 來源:山西日報 2009年12月14日02:24   時間:2009-12-14 02:03 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 手機讀報  作為中國人,曾在日本留學5年,當然會對日本的文化做些研究,也自然會把中日文化來做比較。
  • 民俗:中日文化大碰撞,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兩國之間有何差異
    民俗:中日文化大碰撞,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兩國之間有何差異中國和日本雖然同為儒家文化圈,亞洲國家裡面文化也是相對比較接近的,尤其是因為唐朝的時候交流很多,但是其實在很多的文化上還是有不同的。但是如果在國內的話,可能要因人而異了吧,如果是小朋友或者是女性的話,比較容易被接受,要是哪個大叔往你肩膀上靠,估計是個人都覺得不舒服吧,很可能還會覺得是騷擾吧,只能說聲打擾了。
  • 淺談中日車文化差異
    德國人的嚴謹、美國人的自由、日本人的務實、韓國人的泡菜,這些都是一個國家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是一個民族的特質。而各國在汽車工業方面呈現出的特點,也充分的體現著各自最為根本的理念。不久前,筆者去日本遊玩了幾日,出於工作慣性,對行駛在日本街頭的車也多了一份關注,雖然日系品牌在國內市場有著不錯的銷量,但真正行駛在日本的日系車,卻是另一幅模樣,雖然中日兩國在地理上非常接近,但在車文化上卻有著天壤之別。
  • 從日本的黑拉釣法,對比臺釣,淺談中日釣魚文化的差異
    而唐朝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中日之間的正式交流開始頻繁起來,日本人對中國的認知,就是物寶天華,不僅僅是文化崇拜,精神崇拜,可以說,唐人的方方面面,上到社會架構,下到平民的生活的方式,無不是日本人爭著膜拜的方式。
  • 淺談日本文化,這些風土人情,你知道嗎?
    淺談日本文化,這些風土人情,你知道嗎?日本的專門學校與各類注重理論教育的大學不同,更加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其所學專業也與相關行業向關聯,需要學生不僅具備從事具體行業的理論知識,更注重在動手操作方面對學生加重培養。日本專門學校學制兩年,可獲得「專門士」資格,按照日本學制,專業學校學制兩年,畢業後可獲得由日本文部科學省相頒發的「專門士」資格,即被日本政府認定為具有一定專業技術。而學習四年以上畢業的專門學生可以獲得「高度專門士」。
  • 沈世培:文化差異是中日近代化差異產生的重要原因
    中日文化與近代化關係問題是重大的歷史課題。對中日近代化過程中文化進行比較研究,要從文化形態學入手,首先判斷中日基本文化形態,在此基礎上研究其文化特質和文化心態,並不能超越歷史階段。從基本文化形態來說,中國前近代文化為「先進自主文化」,近代文化為「自主文化」;日本前近代文化為「後進學習文化」,近代文化為「學習文化」。
  • 從日本的黑拉釣法,對比臺釣,淺談中日釣魚文化的差異
    而唐朝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中日之間的正式交流開始頻繁起來,日本人對中國的認知,就是物寶天華,不僅僅是文化崇拜,精神崇拜,可以說,唐人的方方面面,上到社會架構,下到平民的生活的方式,無不是日本人爭著膜拜的方式。
  • 中日「廁所文化」差異將走向何方
    《日本新華僑報》日前發表評論文章說,中日兩國的「廁所文化」不僅有差異,更有交流和融合。可以這樣講,一個國家的「廁所文化」,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也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廁所文化」還成為了一種走向海外的「軟實力」。中日兩國如何讓自身的「廁所文化」與世界接軌、如何提高這種「軟實力」,都是應該考慮的。
  • 沈世培:文化差異是中日近代化差異產生的重要原因
    中日文化與近代化關係問題是重大的歷史課題。對中日近代化過程中文化進行比較研究,要從文化形態學入手,首先判斷中日基本文化形態,在此基礎上研究其文化特質和文化心態,並不能超越歷史階段。
  • 中日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個國家的美食作為其文化和價值觀的反映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認的。畢竟,食物是人們為了生存而理解和需要的通用語言。然而,我們對我們的首選美食有不同的解釋,這主要取決於我們的地區差異。例如,歐洲美食與亞洲美食截然不同。在亞洲,中國菜也不同於日本料理。
  • 心懷知識的聖火⊥淺談中西雕塑文化差異……
    她的代表作還有: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度假區《民俗文化石柱以及傳承文化浮雕》、鄂爾多斯市《漢白玉浮雕以及大型銅雕騎馬人》、黃山市《陡坡山體刻字工程》等等。雕塑藝術是人類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態,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古代還是近代,雕塑的創造都體現著時代的文化精神,是人類主動的創造行為。
  • 中日「和」文化之差異
    而不論在有形的文化方面還是無形的文化方面,長期以來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日本諸方面的文化,普遍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與「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樣,「和」更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內容。不論在傳統文化還是現實生活中,在日本,人們都能隨時隨處地感受到這種「和」。可以說,「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相通的部分,也是共同追求的目標。然而各自求和的方式卻也直接反映出中日文化上的差異.
  • 中日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個國家的美食作為其文化和價值觀的反映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認的。畢竟,食物是人們為了生存而理解和需要的通用語言。然而,我們對我們的首選美食有不同的解釋,這主要取決於我們的地區差異。例如,歐洲美食與亞洲美食截然不同。在亞洲,中國菜也不同於日本料理。
  • 親歷中日文化差異 感受兩國環保差距
    日本青年以一曲《北京歡迎你》開局,讓人深感奧運文化的傳播速度之快。在場的許多30歲左右的中國青年發現,這些90後的日本孩子隨後所唱的中國歌曲,有些是自己從來就沒聽過的,而中國高中生卻跟著熟悉的旋律打起了拍子。有人承認,「在流行文化方面,我們和90後的代溝,比中日孩子之間的鴻溝要大得多。」    最終,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張安琪、張一凡憑藉一首日文歌《和你在一起》折桂。
  • 中美旅遊文化價值差異淺談
    原標題:中美旅遊文化價值差異淺談中國是個歷史悠久、有著古老文化傳統的國家,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美國則是一個年輕的移民國家,人們各自保留著一些固有的文化傳統,所以在宗教信仰、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上具有多樣性。由於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中美兩國人民對待社會生活和人生的態度也不盡相同。中國以社稷為重、鄉裡為重、家庭為重,個人次之;而美國則以個人為重。
  • 中日「和」文化之差異
    而不論在有形的文化方面還是無形的文化方面,長期以來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日本諸方面的文化,普遍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與「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樣,「和」更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內容。不論在傳統文化還是現實生活中,在日本,人們都能隨時隨處地感受到這種「和」。可以說,「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相通的部分,也是共同追求的目標。然而各自求和的方式卻也直接反映出中日文化上的差異.
  • 中日有著很多相似的文化和習慣,但是這些差別你懂嗎?
    中國和日本有很多共同的文化,例如漢字和筷子,而中國有很多文化和日本雖然有著一定淵源,但是卻有很大差別。因此,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日之間的一些文化差異。但是在日本,餃子卻只能當成是一種「配菜」,因為日本的主食主要是吃大米的緣故吧,但是在日本你還是可以吃到「鍋貼」的。習俗差異在中國,對於喜事,我們總喜歡講究紅紅火火,所以逢年過節或者婚姻嫁娶,都喜歡用紅色的物品來增添喜慶,比如花籃,紅布,春聯,紅衣服,紅被子等等。
  • 中日古鏡的形貌背後,暗藏著兩國文化的交匯與差異
    在漢唐國力強盛的時候,中國文化擁有極強的影響力,在亞洲其他古文明的文物中,時時刻刻都能找到中國文化的影子。古代日本人所使用的銅鏡,通常被稱為「和鏡」。這些鏡子背後的畫面,昭示著人們對祥瑞、長壽的嚮往之情。被鐫刻在銅鏡背後的圖畫,也和中國銅鏡的畫面頗為相似。但如果我們仔細比較,便能發現兩者所描繪的畫面,其實存在著一些細微的差異。
  • 看日本女優開什麼車 評中日汽車文化差異
    【車訊網 報導】常關注日本女優的小夥伴們會知道,女優跟女司機不一樣,她們很多人都比較懂車,有的還對開車很感興趣,比如來國內發展的蒼井空老師。她們都開什麼車呢?作為一名汽車編輯,只要大家心中默念:樓主好人,我就告訴你....下面這幾位「老師」的座駕都是啥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