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7月份關鍵經濟數據將揭曉,這一指標有望年內首次回正
7月份一系列重磅經濟數據正在陸續公布,繼進出口、通脹、信貸增速之後,工業、消費、投資等主要宏觀經濟數據將在8月14日(本周五)發布。
一般而言,7月份是觀察和預測中國三季度及下半年的經濟走勢的重要窗口,尤其是我國二季度GDP由負轉正之後,7月能否延續這一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印證中國經濟是否真正地從疫情衝擊中擺脫出來並走向正軌。
從已發布的先行指標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進出口數據、信貸數據來看,經濟延續穩步復甦的態勢。多位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我國經濟在持續恢復,7月份工業增速可能進一步回升,基建、地產投資單月增速仍維持偏強,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速有望轉正。
不過,經濟穩步復甦依然需要政策加力提效。專家表示,下半年,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重點是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受疫情衝擊較大的產業紓困。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還需更為緊密和協調,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切實抓好已出臺穩企業保就業各項政策落實見效。
出口今年首現兩位數增長
2020年8月「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52.85,連續五個月反彈並創兩年來新高,所有經濟學家均預計未來一個月我國經濟將繼續好轉。中國銀行陳衛東預計,三季度經濟將在二季度的基礎上延續復甦態勢,GDP增長有望超過5%,全年增長2.5%左右。
國家統計局8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2.7%,比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小幅走高。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2.4%,降幅較上月收窄0.6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持續改善。物價水平在結構性波動中保持整體平穩,通脹總體可控,貨幣政策仍然具有較大空間。
8月11日,央行官網公布7月金融統計數據,當月社融數據、信貸規模增量放緩,貨幣增速出現回調。業內分析,這既與趨勢性因素有關,也說明了貨幣政策精準導向逐漸發力,這不僅有利於對實體經濟精準紓困,也有利於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7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12.55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速比上月末低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2.6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59.12萬億元,同比增長6.9%。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本月M2增速回落預示著貨幣政策已從總量寬鬆轉向結構優化。從M1增速上看,本月6.9%的增速創下了2018年5月以來的新高,或說明企業資金運用的活躍度提升,經濟恢復將持續向好。
從先行指標來看,國家統計局7月31日發布7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1.1%,環比上升0.2個百分點,延續穩中有升的走勢,連續五個月在臨界點以上。
7月份製造業PMI指數繼續小幅提高,表明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回升態勢。生產端和供給端指標均保持回升態勢,表明製造業的恢復、回升是全面的,生產運行循環是暢通和趨向加快的。但從主要指標回升幅度看,總體仍然偏低,表明經濟回升的力度還不夠強勁。
作為經濟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工程機械行業持續高景氣。今年上半年,全國售出的17萬臺挖掘機相當於此前挖掘機銷量較高年份2011年的全年總銷量。機構預測,7月挖掘機銷量同比增長40%以上,工程機械景氣度淡季不淡,市場表現大超預期。作為基建項目投資的先導指標之一,挖掘機產銷量明顯回暖,預示中國基建投資進一步加快。
從8月7日發布的進出口數據來看,7月份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6.5%,其中,出口增長10.4%,進口增長1.6%,這延續了6月份進出口增速雙雙「轉正」的良好態勢,出口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
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表示,這主要得益於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果,充分體現了我國經濟的強勁韌性,支撐外貿發展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多,有力拉動了外貿的回穩。
興業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涵認為,下半年海外經濟爬坡或拉動中國出口。二季度中國出口偏強,一方面有前期防疫物資出口拉動,另一方面海外經濟在後面的恢復也帶動了外需。雖然海外疫情有二次反覆,但全球經濟活動整體仍是恢復的走勢,可能會繼續支撐中國出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8月11日表示,實現今年的新增就業目標,全年經濟增長率需要達到4%以上。綜合分析當前的形勢和任務,可以看到,疫情衝擊疊加原有的經濟下行壓力,確保實現預期的經濟增長目標,任務艱巨。
消費增速有望回正
上月公布的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為-1.8%,8月份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調研結果顯示,經濟學家們預計7月數據將回升至0.34%。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7月當月消費增速有望轉正,原因有三:一是國內疫情穩定,各地消費活動重啟進程明顯加快,旅遊、文娛活動等按下「快進鍵」,消費活躍程度提高;二是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左右的汽車銷量,7月份當月同比增長16.4%,較上月大幅提高4.8個百分點,創年內新高,將拉動總體消費增速近2個百分點;三是前期宏觀政策效力落地實施後,經濟修復加快,其效力正逐步顯現,刺激消費支出增加。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也認為,汽車零售止跌回升,零售行業指數顯著上升,消費增速有望回正。7月以來零售行業指數顯著回升,網際網路零售指數持續走高,月均超過了16000點。電子產品、家庭用品、家用電器、建材類指數回升;全國影院開放,7月下旬電影與娛樂業指數出現上漲。綜合判斷,預計7月份消費仍然同比增速回升到2%左右,今年以來首次回正。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認為,隨著國慶黃金周以及中秋節等時間節點臨近,我國即將迎來下半年消費旺季,文化旅遊等服務消費將快速增長。整體來看,下半年消費回升的速度將比上半年更快,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望更加明顯。
投資方面,參與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調研的經濟學家們預計,7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值為-1.53%,較統計局公布的6月值(-3.1%)上升1.57個百分點。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今年7月份,長江中下遊地區迎來超長梅雨季,多地爆發洪澇災害,一定程度拖累基建、房地產項目進度。就高頻數據看,自6月底進入淡季以來螺紋鋼、水泥行業價格同比呈現季節性下行,庫存僅小幅走高,數據並未出現明顯的惡化。從石油瀝青裝置開工率來看,7月份石油瀝青裝置開工率依然保持高位,基建、房地產的開工項目仍按照既定節奏推進。製造業投資方面,近期需求改善好於預期,工業企業利潤亦明顯回升,7月製造業投資當月同比有望繼續提高。
除了需求側的消費和投資,供給側的工業生產增速也將小幅加快。近期南方洪災可能使部分地區的生產活動受阻。不過,由於去年同期基數較低、整體經濟進一步回暖,可能抵消了洪澇災害的影響。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預計,7月工業生產同比增速小幅加快至5.2%。
全年有望實現正增長
當前,雖然經濟在持續回升,但仍面臨著諸多困難和不確定性。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8月6日稱,應當看到,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回升態勢是有基礎有條件的,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而且正在展現。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教授也認為,二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表明我國經濟已經步入穩定復甦軌道且復甦基礎紮實,經濟運行的內生動力大大提升,充分彰顯了我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顯著制度優勢。
但也有專家指出,經濟內生動力仍然偏弱。伍超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經濟還沒有擺脫疫情的影響,目前的增長是政策對衝作用下的結果,是來自外部力量作用下的結果,不是來自經濟體內部動能的釋放。
央行行長易綱近日在媒體上表示,非常關注影響當前經濟恢復的一些問題:一是消費的恢復相對滯後,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62%,比去年下降8個百分點。二是受全球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影響,投資增長的制約因素有所放大。三是需求端的恢復速度弱於供給端,消費的恢復速度弱於投資,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牢固。四是當前穩企業保就業的壓力比較大。另外,受貸款、債券融資增長較多,GDP略有下降等因素影響,預計全年的宏觀槓桿率比去年會有上升。
「但總的看,中國經濟潛力大、韌性足的特點並沒有改變,下半年我國經濟增長將延續復甦態勢,全年有望實現正增長。」易綱說。
經濟穩步復甦依然需要政策加力提效。王涵認為,中國經濟的爬坡期仍未結束,疫情後外部環境或進一步發生深刻變化,在國內國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之下,政策或將更加關注處於主體地位的國內大循環。央行貨幣政策重心從寬貨幣轉向寬信用,著力支持實體融資;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六穩、六保」政策逐漸落實;中期看改革紅利,完善要素市場配置體制機制,其中資本市場是改革中樞環節。
伍超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下半年經濟持續復甦是有底氣和條件的。一方面,前期貨幣政策效力將集中顯現,如上半年社融新增20.8萬億元,同比多增6.2萬億元,巨量資金和大量基建項目將拉動投資較快增長。
另一方面,下半年財政發力空間充足。為對衝疫情衝擊,2020年積極的財政政策發力空間明顯增加,如果將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合併看,今年包括一般公共財政赤字、專項債、特別國債和調轉結餘資金(剔除政府性基金調入一般公共財政部分)的廣義財政赤字規模合計達11.2萬億元,較2019年提高5.68萬億元,且1-6月份廣義財政赤字差額為3.4萬億元,佔全年額度的三成左右,預示著下半年廣義財政支出可以高出廣義財政收入7.8萬億元,財政發力空間較大。
張立群強調,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需要密切跟蹤監測。財政政策提振投資的效果仍需大力增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還需更為緊密和協調。在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前提下,預計中國經濟將進入市場需求全面恢復支持下的較快回升軌道,在此基礎上,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望達到8%左右。「自此,中國經濟將進入新的增長周期。」張立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