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敲竹聽風 來源:新綠網
文中圖片來自公開網絡
2020年最後一天,以《軍官管理暫行條例》為核心的系列法規(實則為《現役軍官法》之雛形)推出,與此前通過或公開徵求意見的《國防法》《軍人地位和權益保障法(草案)》《退役軍人保障法》等等法規,構成了軍改第三大戰役的主體框架。
2021年第一天,系列法規正式施行,軍官職業化這部歷史宏篇掀開嶄新一頁。面對盼望很久、關係切身利益的制度規定,戰友們和各類自媒體進行了全面、熱鬧的解讀,諸如「軍校畢業為少尉」、「16年幹齡可以逐月」、「23455」等等,是好是壞,和以前無數次政策調整一樣,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1927年3月發表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針對湖南農民運動到底是「糟得很」還是「好得很」,專門有一大段的分析。結論是,立場不同,看法自然也就不同;站立的高度不同,看法也不相同。
霧裡看花、水中望月,想在紛繁複雜的各類法規、制度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僅要看熱鬧,更要看門道,不僅要看面上的各種要求、規定、措施,更要看深層次的調整、變化和導向。
門道一:確立一切向戰的導向,是此次政策制度改革的最大利好。
「流毒」時期,有次與某軍區作戰部長偶遇,喝了點小酒的老同志含淚感嘆:此生有兩大遺憾,一是搞了一輩子作戰居然沒有機會真打一仗,二是搞作戰的部長開會,突然進來一個扛金星的記者咔咔給照相然後揚長而去……口頭說用謀打仗會打仗的幹部,可實際上呢?用的全都是能吹會拍的、能賺會花的!
不止一次聽官兵抱怨,我到部隊是要打仗的,卻天天讓我幹農活、搞衛生,不少單位甚至推出了諸如「養豬標兵」、「種菜能手」之類的先進典型。一段時間,唱歌的、接待的、演戲的居然比準備打仗的更加吃香,以至於有些戰友調侃,「除了不要打仗,部隊幹什麼都行!」
軍隊是要打仗的。好男兒當兵去,絕不是為了去拔草、去掃地,更不是為了起草貪黑去走過場、搞形式,而是為了實打實地為戰鬥力、為國防事業、為國家利益服務。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除了少部分主動或被動以從軍為「踏板」的聰明人之外,絕大部分選擇當兵的都是源於對軍營生活的熱愛。
當兵不研究打仗,很長一段時間是影響和削弱官兵積極性的重要原因。與之相應的,不靠實戰能力、不靠鑽研打仗比高下、爭進步,更是很多軍人寒心、無論部隊再怎麼留人也決心要走的重要原因。
2020年1月6日《參考消息》頭版頭條,引用新加坡《聯合早報》、香港《南華早報》網站和時事社的報導,強調「解放軍須具備隨時從訓練轉入實戰的能力,達到全時待戰、隨時能戰的狀態。」
2020年底以來,先是《國防法》增加了「發展利益」表述,強調國家建立軍人功勳榮譽表彰制度。後是《退役軍人保障法》將「參戰退役軍人」列在個人優先安置、隨遷子女優先保障的第一位。《現役軍官管理條例》中,也把備戰打仗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將備戰打仗擺到突出位置,將作戰經歷擺上重要地位,對於只想混個經歷的人可能是個打擊,對於真正想在軍營建功立業、「靠一刀一槍博個前程」的,當然是重大利好。
能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在練打仗、謀打贏上,能靠提升能打仗、打勝仗的本領安身立命,能用戰勝災難、戰勝敵人的功勳爭得榮耀,曾經是多少軍人夢寐以求的環境。現在,終於就要實現了!
門道二:注重公平激勵的導向,解決了大家選人用人的最大期盼。
打仗是實打實、硬碰硬的,來不得半點虛假。上級可以糊弄、下級可以壓制,敵人卻難以欺騙。戰場上的弄虛作假,那是要死人的。
曾經有位領導說過,評價一個軍官做得好不好其實很簡單,只要問問他的下屬想不想跟他上戰場就可以了。戰爭年代的選人用人,採取的就是這種方法,誰能打勝仗,誰就提拔快,誰帶的部隊就多。
不打仗了,沒有了戰爭的檢驗。選人用人要麼是靠體系,比如曾經流傳很廣的機關順口溜,「進了司令部,穿著短褲踢正步;進了政治部,年年有進步;進了後勤部,幾年吃成將軍肚;進了裝備部,一年就成萬元戶」。
要麼是靠運氣,比如一陣又一陣的諸如年輕化啊、知識化啊、複合型啊、主官經歷啊等等,不少看起來很中聽,實際卻或者頻繁變換讓人總也趕不上趟,或者是讓人感覺為少數人量身定製,既讓一部分人毫無理由地躺贏,又讓很多付出許多努力、取得驕人實績的同志受到壓制甚至排斥。
要麼是靠賞識,朝中有人好做官,「少爺、師爺、姑爺」橫行的時期,就是靠賞識成長的時期。基層工作很辛苦,於是聰明人就會想方設法通過上學跨過基層的這段日子;主官經歷壓力大,有些路子廣的就能通過參加培訓把壓力移到別人身上;重大活動機會多,別有用心的就想方設法去掛名混入。
幹部使用上的腐敗是最大的腐敗,不僅因為其中可能有骯髒的蠅營狗苟,更因為這種腐敗可能直接導致作戰的失利、事業的失敗。
《軍官管理暫行條例》出臺,在絕對公平難以實現的現實情況下,通過細化考核內容標準,優化立體考核體系,硬化晉升任用條件,實施分類分級選拔,以程序公平實現結果公平,讓實幹事、幹實事的人真正湧現出來、脫穎而出。
幹好幹壞一個樣、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的情況將成為歷史,有能力的人將憑藉自己的能力脫穎而出,將成為幹部選拔的常態。公平公正公開地進行考評,根據考評結果實事求是地授予軍銜,再因能因才因任地任用幹部,有力杜絕「暗箱操作」、「私相授予」,把最適合的人放在最適合的位置上,既是對人才的一種尊重,也是對崗位的尊重,更是對勝利和付出的尊重。
門道三:突出能力素質的導向,是對發展困境的最大回應。
「誰英雄誰好漢,訓練場上比比看。」「是騾子是馬,拉出去遛遛。」軍隊原本是最講究能力素質的地方。軍人有著過硬的素質,也曾經是軍轉幹部和軍人到處受歡迎的根本原因。
但不可否認,一段時間因為導向的問題,混官場的能力、會來事的能力、能擺平的能力,成為一些軍官被看重、被重用的「核心」能力。那些真正的核心能力,諸如理論水平、思維邏輯、知識學習、攻堅克難、組織實施等能力反而弱化,更是導致很多軍轉幹部被看輕、很多軍人不敢去社會打拼的重要原因。
上級重視什麼,下級就會鍛鍊什麼。考核關注什麼,準備就會突出什麼。當溜須拍馬、歪門邪道、弄虛作假就能輕鬆應付各類考核時,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甚至艱辛的真才實學自然就不再吃香了。
《現役軍官教育培訓暫行規定》,強調按照軍官職業發展路徑設計教育培訓體系,突出指揮能力培養,把參加院校培訓、訓練實踐、職業教育與提拔使用等密切掛鈎,軍官的選拔補充、晉升任用將與實際能力緊密結合起來,能力越大、道路越寬、責任越重的趨勢下,將給予更多的人更大的動力。
另一方面,以平時考核為基礎、年度考核為重點、專項考核為重要補充的立體考核體系,將逼著各級各類軍官不斷增強自身能力,至少要維護一定的能力素質狀態,從而避免「把軍官養殘了」等現象出現,也保證退役軍官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雖然說的是「大部分人想幹可以幹到退休」,但也絕不是那麼好「混」到退休的。
對於混日子的人來說,好日子結束了。對於想奮鬥的人來說,大舞臺來了。相信一個能在激烈的軍內競爭中生存下來的軍官,也完全可以在退役之後勝任地方的各類競爭。
門道四:提倡自主規劃職業路徑的導向,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
《士兵突擊》裡目標感很強的成才,是被作為許三多的反襯形象存在的。其實很多人更喜歡成才這樣的士兵。不僅因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還因為他懂得為自己想要的東西去努力。
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成才在部隊是作為反面形象存在的。「進退走留是組織上的事,個人瞎操什麼心?」是動員中的常見名言。問題是,一旦遇到一些不負責任、能力不足甚至懷有私心的領導,想走時不讓走,想學時不讓學,毫無權利卻要承擔因此產生的一切,這是很多軍人職業和生活怨氣產生的重要原因。
一名中校軍官,第一年符合轉業條件不讓走,說工作需要離不開。無奈只好把老婆孩子戶口遷到駐地,做了長期幹的準備。結果第二年,又因為轉業指標太多完不成,領導對他說經研究決定安排你轉業。氣得這名軍官怒火中燒,追得那名領導滿院子跑。
雖然,三大紀律的第一條就是「一切行動聽指揮。」但很多領導卻把「行動」兩個字給貪汙了,片面強調甚至不斷加強「一切聽指揮」。比如經常被傳誦的,「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體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問題是,很多組織上認為的小事,壓在個人或者家庭上,那就是不得了的大事啊!
入伍時強調要以連為家,退役時又切割說「你以為部隊是你家」啊的做法,不僅傷害了退役軍人的感情,也極大地影響了留隊人員的心情。
新出臺的政策制度,最大的改進就是透明和法治。透明,就是講清軍官職業發展前景,「前慢後快中間穩」, 有什麼能力,能走什麼途徑,提前就說得清清楚楚。在此基礎上個人可以進行相對的選擇。
法治,就是硬化各類標準和要求,比如,《現役軍官管理暫行條例》明確,本銜級滿3年且任軍官6年,可以申請轉業;任本銜級滿5年且年度考評結果均為稱職以下的,一般準予轉業。這就為個人的自主選擇提供了明確的依據,再不用像以前那樣找領導、求領導甚至逼領導。
強扭的瓜不甜,強留的人也難以讓其盡心盡力。當退役軍人越來越多地投身到社會競爭之中時,給軍人以何時退役、何種方式退役的選擇,無疑是以人為本、權利與義務相平衡的一大進步。
滿足一定條件後,就允許自已做出選擇;自己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求仁得仁,又何怨哉?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軍改,絕不僅僅是標準或者資格的變化,更是方向性的重大變革。海闊天空,乘風破浪吧,有幸遇到這個最好年代的戰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