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眼造就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
——製片人張麗影談電視連續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創作心路歷程
黨建網記者 劉文韜 白夢潔
在文化快餐比較流行、文化心態略顯浮躁的當今時代,資深電視劇製片人張麗影卓爾不群。近20年來,張麗影把創作的視野瞄向雲南這片紅色的土地,聚焦具有重要歷史價值、體現中華民族不屈精神和愛國主義高尚情操的影視題材,推出了《邊城》《中國遠徵軍》《滇西往事》《滇西1944》《生命中的好日子》等具有廣泛影響、深受觀眾喜愛的優秀電視劇力作。近年來,張麗影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憑藉影視藝術家的擔當和長期積蓄的實力,帶領團隊,用了7年多時間,精心打造了40集長篇電視連續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在緊張、繁忙的前期拍攝關機翌日,心情戛然放鬆的張麗影竟突然大病一場,足見她對這部戲的投入之深和付出之大。近日,黨建網記者專訪了張麗影,請她談談這部重磅作品的創作過程和心路歷程。
記者:《我們的西南聯大》已經殺青,並已經開始後期製作了,請您談談現在的感受。
張麗影:首先我要感謝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對我的信任,感謝中共昆明市委、市政府、市委宣傳部的大力協助,並且感謝騰訊影業和優酷視頻的鼎力支持。
記錄歷史一定要對得起歷史,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同樣,記錄西南聯大,一定要對得起當年群英薈萃、叱吒風雲的西南聯大。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都有對歷史負責的擔當和情懷。
我們是從2013年3月開始《我們的西南聯大》的創作。從接受任務到編寫劇本數易其稿,再到拍攝完成,用了7年多時間。雲南省委宣傳部非常重視這部電視劇的創作和拍攝。由於劇本創作難度大、涉及人物多、拍攝轉場多、戰爭場面大等,都讓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劇中的呈現能不能達到大家的期望值,也是我一直思索的問題。經過7年的努力,終于堅持下來了。現在看來,越是艱難的事,就越有做的價值,做成了就越有成就感。可以說,這段83年前的歷史很像埋在地下多年的一壇老酒,釀造得很悠久,你把蓋子一打開,真是香味四溢、沁人心脾呀!
記者:請您談談創作《我們的西南聯大》的初衷。
張麗影: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不說清楚這個問題,就無法解釋我們為什麼要拍這樣一部難度很大的電視劇。
要回答這個問題,很自然地讓我想起了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繁忙的工作之中,親臨昆明西南聯大舊址參觀考察時所作的重要指示。當時,在了解了西南聯大結茅立舍、弦歌不輟的光榮歷史後,總書記深有感觸地說,國難危機的時候,我們的教育精華輾轉周折聚集在這裡,形成精英薈萃的局面,最後在這裡開花結果,又把種子播撒出去,所培養的人才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深刻啟示我們,教育要同國家之命運、民族之前途緊密聯繫起來。為國家、為民族,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學習的動機。艱苦簡陋的環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我們現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總書記還強調要傳承紅色基因,講好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故事,講好聞一多發表「最後的演講」、捨生取義的故事。
總書記的講話體現了他一貫倡導的弘揚民族精神、培養時代新人的深刻思想。早在幾年前,我們在組織人員進行劇本創作時,就反覆、認真地學習和領會總書記的諄諄教誨。總書記曾多次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節點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在歷史和現實的緊密結合中,深刻闡述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我們的西南聯大》所表現的西南聯大精神,就是對總書記所概括的偉大民族精神的生動解讀和詮釋。這種精神突出表現在西南聯大具有偉大的創造精神,開拓進取、勤習篤學,勇攀高峰、百折不撓,產生了偉大的思想巨匠、偉大的科學精英、偉大的人文作品;這種精神突出表現在西南聯大具有偉大的奮鬥精神,勇赴國難、自強不息,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這種精神突出表現在西南聯大具有偉大的團結精神,同舟共濟、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眾志成城,為捍衛民族獨立和自由同仇敵愾;這種精神突出表現在西南聯大具有偉大的夢想精神,心懷夢想、不懈地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為著建立富強、民主、自由、獨立的新中國,在追夢的路上義無反顧,披荊斬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有這樣偉大的人民,有這樣偉大的民族,有這樣的偉大民族精神,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氣,也是我們風雨無阻、高歌行進的根本力量!」
記者:請您談談這部電視劇在當下的時代意義。
張麗影:當下的中國,迫切需要弘揚西南聯大精神。我們創作《我們的西南聯大》的初衷就是通過對西南聯大特定的歷史遭遇和史實來觀照現實,教育和影響當代青年。應當看到,錯誤的社會、文化環境耽誤的不僅是一代人,而是幾代人。青年人的價值觀、是非觀、明辨觀,以及他們面對新的時代環境所進行的人生選擇,如果沒有正確的指引,往往會彷徨失措。我們的任務就是讓當代青年在看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時,反觀自身,去學習、去思考、去立志、去拼搏,找準自己人生坐標,不做外表光鮮亮麗、內心荒蕪空洞,沒有理想追求的年輕一代。讓他們從西南聯大的學子們剛毅堅卓的精神中獲得啟迪,繼承那一代知識分子的擔當和道義,成為擔當歷史大任、撐起氣勢恢弘的共和國大廈的棟梁之材。
因此,在創作中,需要我們用實際行動來貫徹和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弘揚愛國主義、唱響時代主旋律的指示精神,把這段83年前的歷史的核心精髓挖掘出來。當年,大敵當前、國破家亡之際,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曾發出三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中國好嗎?」這「三問」,實際上是在教育他的學生:「年輕人你要愛國,你要知道你是中國人,你要願你的國家、你的民族好。」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尤其需要這樣的歷史營養,需要能激勵他們樹立正確「三觀」的作品。年輕人不需要那麼多的娛樂快餐,更不能娛樂至死。相信《我們的西南聯大》能對年輕人產生巨大的、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
記者:《我們的西南聯大》如何體現西南聯大的偉大精神和歷史貢獻?
張麗影:《我們的西南聯大》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採用全新的視角和思路來完成如下戲劇任務:一是傾情謳歌西南聯大賡續中華文脈的頑強精神。她所具有的剛毅堅卓、八音合奏、玄音不斷的文化傳承精神,不僅在當時被廣為傳頌,即使在今天也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二是著力讚揚西南聯大師生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在風雨如磐的20世紀30年代,在盧溝橋畔的隆隆炮聲中,這些出身於中國富有階層的高級知識分子和青年學子,以無畏的犧牲精神和深沉的家國情懷,開始了自己新的人生選擇,他們從高等學府的象牙塔中走出來,投身於時代的激流中,從現實的社會生活中認識到了當時中國國力之羸弱、國民黨和國民政府之腐敗、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窮苦百姓民生之艱難,從而從內心深處產生了要徹底改變舊中國面貌、發奮圖強的強烈信念。三是充分表現西南聯大對建設新雲南的歷史貢獻。西南聯大在昆明的八年,極大地改變地處偏遠、極端貧困落後的雲南的面貌,尤其是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方面的變化更為顯著。有人說,如果沒有西南聯大,雲南的發展可能比中原等地區落後50年。四是生動詮釋教育興國、科技救國的思想和理念。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堅持辦學,西南聯大人才輩出,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教育家、人文學者。他們中出了138個院士、2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還有眾多的「兩彈一星」元勳等,他們對新中國國防建設和新中國強大崛起所作的貢獻是歷史性的、無與倫比的。
記者:劇中重點講述了步行團的經歷,有什麼特別意義?
張麗影:1938年2月,春節剛過,天氣還很寒冷,師生們從長沙出發,分為3批,一部分人是坐大巴車,沿著公路去昆明;一部分人坐船從海上走,到香港、越南,轉到蒙自,然後再到昆明;第三部分人就是步行團了,沒有任何交通工具,他們的行程最為艱辛。
步行團以聞一多為代表。戰前,聞一多在北京清華園有自己的園子,家裡有兩三個傭人,過的是象牙塔的生活。他沒有見過中國真實的農村,更沒有見過貴州婦女的苦難生活場面:又黑又瘦,背上還背著孩子,在地裡幹著重活,家裡的男人卻抽著大煙,瘦骨嶙峋地躺在床上,家中一貧如洗。聞一多通過步行團,看到西南地區的老百姓過的是什麼日子。第一天走了20公裡,聞一多的腳起泡了,因為從來沒走過這麼長的路。他們10個教授和1個助教,總共11個個人組成教導團,待遇稍好一點,睡覺時鋪的草能厚一點,即使這樣,聞一多也睡不著,但是越往後走,他的適應性就越來越強,到哪裡都能睡了。我們通過這樣的劇情展現,聞一多一路走來,不僅自己克服了艱難,還能引導身邊的師生克服艱難。更為重要的是,他的人生觀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完成了從一個教授成為共產主義信仰者的轉變。
劇中也寫了大學生們對積貧積弱的中國國情、對生活苦難的百姓的認識。步行團這條線上沒有轟炸,雖然雲貴川生活比較苦,但是天是藍的,風光也很優美,學生們用腳丈量自己國家的土地,增加對國家對民族的熱愛,這就是青年大學生在戰爭背景下的成長進步,這就是他們正確的世界觀確立和轉變的過程。學生、教授、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是我們這部戲的三大組成部分。通過劇情的推進,為這些年輕的學生、知識淵博的教授,去尋找到一個信仰,展現出一個個高尚的靈魂。劇中的地下黨組織,包括接頭、研究工作、發展黨員,都比較接地氣,寫共產黨員是把他往人性上去寫,比如表現學生的成長、老師及教授的進步等,都富有人性化和個性化,不是抽象化和臉譜化的。
記者:這部戲的劇情有什麼特點?
張麗影:這部戲有「三多」。一是群眾演員多。幾乎每天都有幾百人,最多的時候上千人,協調起來工作量大,工作難度也大。二是群戲多。群戲就是大家在一起拍攝。因為是講學校的劇,有老師,有同學,這樣的群戲拍攝,對於攝製組來講是相當複雜的事情。群戲多意味著切換的鏡頭就多,每一天拍攝的量都非常大。三是爆炸場面多。我們在北京拍攝時,拍到國民黨二十九軍的抗戰有激烈的戰爭場面,然後天津南開大學也要炸,到了長沙要炸,到了昆明要炸,可以說拍到哪炸到哪,炸彈就是跟著我們這所學校跑。我們用的都是TNT炸藥和氣爆,跟美國好萊塢的爆炸是一模一樣的,殺傷力大,危險係數大,一場戲炸點少則50多個,多則100多個,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傷亡,有一個演員把臉都燒傷了。我們男一號和女一號都是20來歲的年輕人,以前從沒見過真的炸藥,所以一到拍爆炸戲時,他們都相當緊張。其實,我比他們更擔心安全,他們那麼年輕,萬一炸傷了怎麼辦?尤其是在南開大學拍攝時,100多個炸點,上面還掉著氣浪掀起來的拋灑物,木頭、磚頭等各種道具都是實物。我們這部戲負責爆破的技術人員就是拍《中國遠徵軍》《金陵十三釵》的,被行內稱為「中國第一爆」。他拍爆破戲之前要跟演員講走位,演員必須在非常清醒的情況下才能保證安全,有人如果一懵弄錯了,跑到炸點上,就會造成傷亡。所以一到拍這種戲的時候,我不管多忙,都要趕到現場,親自督促檢查,以確保安全。
記者:拍攝過程中,還有哪些感人的、難忘的故事?
張麗影:實際上,為了安全,我們也找了替身演員,替身演員對跑炸點都很有經驗、很熟悉。但是,我們的男一號和女一號堅持不讓人替,所有的炸點都是自己跑下來的。拍戲的第一天,女一號就因為跑炸點時踩在掉下來的木頭上,當時就把腳崴了,骨頭裂了,腫得老高,積水潭醫院的大夫說需要打石膏。但一打石膏就沒法拍戲了,這孩子才20歲,如果退出,人生中一個難得的重要機遇就失去了。所以她就問大夫:「如果不打石膏,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大夫說可以用紗布固定住,但這樣對恢復不好。她想了想,又問大夫:「那等我拍完戲後再打石膏可不可以?」大夫說有風險你自己定。最後女一號堅持不打石膏,綁著紗布,拄著拐杖堅持走路。劇組600多人,一天消耗幾百萬,這孩子知道自己不能拖後腿,所以該她跑的時候,她忍著痛拼命地跑,那麼冷的天,她痛得滿臉是汗。最後實在不能跑了,劇組就給她找來了一部老人坐的輪椅,在下面放了一個箱子,箱子底部裝幾個輪子,在她走的線路裝上軌道,該她出來演戲的時候,鏡頭就拍到她腰以上,合成以後,感覺她也是跟大家一起跑動的,其實是有人在用繩子拉著箱子跑。坐了整整57天輪椅,殺青的時候,她大哭了一場,最後一天才打上了石膏。可以說,劇組裡的每個人都被劇中的人物所影響,自己先受教育,被感染。還有一場戲是講男二號在武漢的時候去運書和器械,被日軍飛機的低空掃射打死了,掉到江裡。男一號和男二號曾經同窗8年,突然聽到男二號死訊,心情失控,在雨天拼命地打球發洩悲傷情緒。由於這場戲首次拍得不太好,後來補拍,補拍時是12月24、25號,那時昆明的夜間溫度已降到零下幾度,在房間裡坐著,穿著大衣,還得烤著電暖器。但那場戲是夜戲,時間背景又是夏季,男一號只能穿著襯衫在雨中打球。劇組調來了兩臺消防車灑水,對著他噴,澆得他全身透溼,從晚上9點一直拍到深夜,男一號說:「如果不行,我可以再來一次。」其實,那時他已經凍得渾身打哆嗦了。
我們這部戲,從編劇、導演到每個演職員,都是精益求精,力求做得最好。劇組走的路,和西南聯大師生走的路差不多,甚至比他們走的還要長,初步算了一下,全場下來我們走了6000多公裡,真是一次難忘的遠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