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南,在蓮城,有這樣一個壯族村寨,幾乎家家出學子,人人好讀書,150來戶人家僅正式考取的大學生就多達200餘人。這個村就是歷史文化名村--革假村。溯源尋根,革假村愛讀書的人那麼多,除了靠自身努力,原來是受到了「進士第」文化精神的影響。
3月29日上午,富寧縣老年書畫協會鍾健副會長一行11人慕名到廣南蓮城革假村觀訪「進士第」。筆者有幸一同前往,更進一步了解了「進士第」的歷史與由來。
有朋自遠方來
遊人參觀進士第
該村陸姓一門三進士:清朝光緒十年進士陸毓雲、光緒十五年進士陸毓賢、清朝光緒二十九年進士陸象乾。陸毓雲、陸毓賢是同胞兄弟,陸毓雲、陸象乾是父子,陸毓賢與陸象乾是叔侄。所以稱「一門三進士」。至今陸氏老宅門頭上仍高懸著100多年前的「進士」牌匾。
陸氏老宅
進士第
進士匾牌
廣南縣地處珠江源右江上遊,西洋江流域,是古句町國的領地,可謂孕育了一個國度,一方民族,一個盛世,一種文化,史學界稱之為「句町文化」發祥地。其轄地在公元前2000多年,今我國滇、桂兩省區及越南北部結合地,宋朝為特磨道,元朝為廣南西路。清道光《廣南府志》載:「廣南府南北境相距七百六十裡,東西境相距六百六十裡。中間崗蠻稠疊,鳥道崎嶇……」句町國的都城主要在廣南。
句町古國悠久的歷史及其燦爛的文化表明:句町國君及其民眾始終認同中華一統,他們為開發建設祖國西南邊疆、為維護國家統一及保持邊疆穩定,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中原地區與句町國地區人民相互間的交往十分頻繁,壯族先民受漢族先進文化影響較多。在清朝中葉至末年年間,科舉制度為當地持續不斷地哺育出社會有用人才和國家精英,在滇省廣南府出了「一門三進士」的「科舉文化現象」,直到現在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美談。
據清道光五年《廣南府志卷一·學校》中載:「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知府茹儀鳳始辦義學。」「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知府茹儀鳳詳請開學,設教授一員,復設訓導一員。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督學院歲試,照中學例,取進文童十五名、武童十五名,設額廩三十……三年出歲貢二人,選拔之年選拔二人」等。是年,知府茹儀鳳在撰寫《新設廣南府學碑記》中曾言:「小民莫解漢語,稍能應對官長,不過千百中一兩人,他何知焉。」這就是當時廣南漢文化所處的狀態。為加快漢文化的推廣普及,歷任知府用心良苦,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興建了孔廟(也稱文廟),這應是廣南廟學的起始。後來,從雍正三年(1725年)至道光元年(1821年)間,又先後興辦了青蓮、蓮峰、培風等書院。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當任知府和寶寧知縣又捐資倡建蓮城考舍。為培植文風,多出人才,又於鹹豐年間建了文筆塔(為迤南第一高塔)。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廣南府境已有義學十二所,加上書院和民間私塾,從而使儒學在府境得到很大程度的推廣。
知府茹儀鳳到任後,在廣南興學宮、設義學、倡文教,在此後的一兩百年間形成了風氣,使得廣南由一片文化的荒漠,一躍而成為文化的薈萃之地,其間有據可查的文、武進士就達21人之多,廣南的第一位進士是胡慶元,於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雲南鄉試中式第二十名文舉人,只考兩次,於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會試殿試,中式第三甲第二十名進士,仕途比較順利;廣南最末一位進士是張肇基,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雲南鄉試,中式第二十五名文舉人,又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會試殿試,中式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名連捷進士,這是最幸運者之一,可算飛黃騰達。而革假村陸氏,在清朝光緒年間及弟「一門三進士」,還有舉人2人,貢生13人,在當時可謂滿門詩書一家錦繡,是為奇蹟。
陸氏後裔雲南省壯學會副會長、雲南畫院副院長陸華嶽先生回憶說:「廣南縣蓮城鎮小廣南辦事處革假村陸氏一門的遠祖叫陽德靖,四川省雲陽縣人,是宋軍先鋒楊文廣的部下。楊文廣回開封向朝庭復命,宋軍留下大批官兵鎮守特磨道,陸氏遠祖陽德靖便是其中之一。」陸氏後裔廣南縣老年書畫協會顧問、文山州農墾局原紀委書記、陸華嶽的弟弟陸華燦先生講:「先祖陽德靖在鎮守特磨道期間瀏覽了廣南城附近的山山水水,看到此處四面青山環繞,山嵐疊翠,一條小河從村旁流過,曲曲折折橫穿整個壩子。纖細的桑陌縱橫交錯,墨綠色的山林,清亮的河水,構成一幅精美絕倫人間仙境的壯族村寨。於是就定居此村,入贅與當地陸姓的一個壯族女子結婚,並改陽姓為陸姓。婚後,男耕女織、生兒育女、敬奉老人、一代傳一代。」這就是廣南蓮城革假村陸氏。
一門三進士
進士陸毓雲(1851-1936年),生於鹹豐五年(1851年)。清光緒十年(1884年)考取進士,「進士匾」上款為:「欽命雲南提督學院翰林院侍讀學士王××為歲貢陸毓雲立」,落款為:「光緒拾年歲次甲申季秋月穀旦」;被授予正八品官銜,曾追隨雲貴總督岑毓英到越南抗擊法軍,取得臨洮戰役的勝利。在廣南府任過職,辭官後在培峰書院教書育人。為勉勵後人堅持耕讀為本,同時奮發讀書,勳名事業,他作對聯一幅為:「進退有經舉動周旋皆聖教;仕農為本勳名事業振家風。」卒於1936年,享年85歲。
進士陸毓賢(1853—1926年),生於鹹豐七年(1853年)。陸毓賢為陸毓雲之胞弟;光緒十五年(1889年)考取進士,「進士匾」上款為:「欽命雲南督學院翰林院侍讀學士王××為陸毓賢立」,落款為:「光緒壹拾伍年××××」;被授予正八品官銜,辭官後在培峰書院從教。卒於1926年,享年73歲。
進士陸象乾(1871—1940年),生於同治辛未年(1871年)。出生在壯族書香世家,陸毓雲長子;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考取進士,「進士匾」上款為:「欽命雲南提督政翰林院修撰張××為陸象乾立」,落款為:「光緒貳拾玖年癸卯年春月吉旦」;博學多藝,被授予正八品官銜,在廣南府任過職,辭官後在者兔裡奪從教;卒於民國29年(1940年)享年70歲。
陸華燦先生在講家史
據陸華燦先生介紹:革假村現有150多戶人家,600多人口,80%都是陸姓。革假村陸氏傳至現在,已繁衍至第13代的「宗」字輩,宗支已發展到近100戶400來人口。除了「一門三進士」外,該陸氏還出了兩舉人、十三貢生,現如今,僅正式考取的大學生就有150多人。真可謂崇德尚學之典範矣!
閱讀原文,文山州更多新聞!來源廣南文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