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巴契夫:「德國統一是我的傑作,蘇聯解體的鍋…」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紀念日前夕,德國《明鏡》周刊視頻組編輯安娜·薩多夫尼科娃(Anna Sa­dov­ni­ko­va)在莫斯科戈巴契夫私人辦公室,就東西德統一、蘇聯改革和解體等一系列問題採訪了這位88歲高齡的前蘇共總書記。觀察者網全文翻譯採訪內容,謹供參考。

戈巴契夫 蘇共前總書記、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翻譯 觀察者網 武守哲

《明鏡》周刊:戈巴契夫先生你好,11月9日是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紀念日,30年後,你如何看待這一歷史事件?

戈巴契夫:30年前我怎麼看這件事,現在還怎麼看,觀點沒有任何變化,那就是我覺得東西德統一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傑作之一。它影響了太多人的人生軌跡,我會銘記那一天,也羨慕和欽佩真正參與到這一歷史進程的人們。

《明鏡》周刊:柏林圍牆的倒塌是否讓你感到震驚?

戈巴契夫:並沒有。我當時在密切關注東德方面的動向。當時全體東德人都在呼籲政治上出現改變。1989年10月初,就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慶祝建國40周年的時候,當時的執政黨,也就是社會統一黨的很多年輕黨員舉行了遊行,在集會上大聲呼籲改革,並且高喊我的名字:「戈巴契夫先生,請救救我們!」

而且在東德很多大城市,人們不約而同都在走上街頭,形成了聲勢浩大的人浪,他們還拉著橫幅,上面寫著「我們是一個民族。」( Wir sind ein Volk!)

10月18日,東德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埃裡希·昂納克(Erich Honecker)被迫辭職,埃貢·克倫茨(Egon Krenz)接替了他,但是改革來得太晚了。就在11月3號,也就是柏林圍牆倒塌前一周,東德社會統一黨政治局常委開了一個會,國家安全事務委員會主席在會上說:「明天會有超過50萬人湧向柏林和其他城市……」

《明鏡》周刊視頻組編輯薩多夫尼科娃採訪了戈巴契夫

《明鏡》周刊:當時你看到這些狀況之後,是如何權衡對策的?

戈巴契夫:當然,德國人有權利決定自己民族的命運,但是周圍鄰國以及國際上的反應也要考慮在內。我當時的決策主要是如何儘可能避免暴力行為的發生。我和西德總理科爾,東德社會統一黨總書記克倫茨以及其他歐美各國的領導人保持了密切的聯繫,我們都在努力消除東西德統一進程中的某些負面因素,比如冷戰情緒有可能再度高漲。

《明鏡》周刊:東德的軍方或者駐紮在東德的蘇聯軍隊是否曾要求你進行軍事幹預?

戈巴契夫:我根本不考慮軍事上的問題,我們只要求蘇聯駐東德大使館儘可能詳細準確匯報事件的進程,以便做出下一步可能的行動。

《明鏡》周刊:在11月9號柏林倒塌之後,東德或者蘇聯內部是否有聲音認為應該重建柏林圍牆?

戈巴契夫:這個我就不知道了。我不排除有一些不負責任的個人或者某些處在政治邊緣化的群體有這種可笑的想法,他們想拖慢歷史不可逆的進程,就如同突然有人跳上疾馳的火車,試圖讓它停下來一樣,這是不可能的。

《明鏡》周刊:當時你是否曾下令關閉邊境,並且派軍隊過去?

戈巴契夫:關閉哪裡的邊境?我往哪裡派軍隊?在東德駐紮了38萬的蘇聯軍隊,他們按命令按兵不動,不介入。

《明鏡》周刊:為何你能讓東德和蘇聯保持密切的盟友關係,而在其他地區卻不能,比如波羅的海國家?1991年立陶宛爆發了大規模的要求獨立的遊行示威活動,遭到了嚴重的暴力幹涉。

戈巴契夫:我們親眼目睹了西德在結束了希特勒的統治之後,是怎樣一步一步完成民主化的。今年的東西德人民和30年前一樣,渴望統一是他們長久的心願,現實歷史也滿足了他們的願望。我曾看到過數不清的來信,他們對俄方的支持表示感謝。但他們譴責我血腥鎮壓立陶宛和拉脫維亞的獨立請求。

當然了,作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我對發生的一切重大歷史事件負責。如果你查閱一下當時的檔案,就會發現我一直在尋求從政治層面上解決這些問題。

立陶宛宣布獨立不到一年,蘇聯坦克開上立陶宛首都街頭

《明鏡》周刊:1985年你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時候,曾經向整個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發出信號,說允許他們保持越來越強的獨立性,那個時候你曾預判到有一天柏林圍牆會倒塌嗎?

戈巴契夫:你真的覺得柏林圍牆倒塌這件事是我們當時規劃的理想圖景?是憧憬未來的模版?我們當時的改革方針是要把國家從經濟死胡同裡拉出來。重振經濟需要良好的國際關係,不但要改善和鄰國的外交局面,還包括和全球其他國家的國際關係。我們不需要「鐵幕」,我們需要消除東西方兩大陣營中,無論在國家政府層面,還是普通民眾、民族之間的那種不信任感。

《明鏡》周刊:一直以來你學習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你是否在馬列原典中找到有關民族自決問題的論述?一個信奉馬克思主義的領導人會容許柏林圍牆這件事的發生嗎?

戈巴契夫:既然你想起了馬列原典,咱們就好好談談。你讀過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著作嗎?馬克思有過經典論斷:「欺壓其他民族的民族無法完成自身解放」,列寧也曾寫過「論民族自決」問題的系列論文。十月革命期間,他還和史達林討論過這個問題。

史達林的蘇聯,是個高度中央集權化的蘇聯。我們的盟友,也就是那些東歐國家和蘇聯保持著異樣的關係。在80年代一系列改革期間,我們放棄了當初的「有限主權信條」,我和東歐各國的領導人傳達這一信息時,他們一開始還不敢相信。但我們遵守了承諾,所以在東西德統一的問題上我們沒有介入。

柏林圍牆倒塌後,德國青年開車穿過東西德邊境

《明鏡》周刊:你給東西德統一送上了大禮,但是最終卻丟掉了蘇聯最高領導人的位置,而且蘇聯最後還解體了。30年後,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戈巴契夫:你可以直接問我是否後悔主持過一系列蘇聯改革。不,我不後悔。我們不可能按照原有既定的那種發展模式再走下去了,外交政策是當時改革的主要方面之一,當時牽扯到這個問題的有普世價值原則、棄核計劃和和自由選擇權等等。

我們知道改革是一步險棋,但我們無法拒絕鄰國如東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人民要求自由的願望。當時整個政府高層一致認為改革到了不得不搞的地步了。那些在1991年8月組織了政變,並利用蘇聯最高領導人弱勢地位的人,才是造成改革告終和蘇聯解體的原因。

1991年8月:葉爾欽(圖中立者)領導示威者違抗蘇聯強硬派的政變(@法新社)

《明鏡》周刊:你認為當今這個世界,和冷戰時期相比變得更好了嗎?

戈巴契夫:我一點都不懷念冷戰時代,我希望那樣一個時代永不再來,即便我們認為冷戰結束之後,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沒有建立一個有效的現代安全防務框架。結果是雖然冷戰結束了,但是新的鴻溝卻也產生了,現在的北約已經把邊界擴展到俄羅斯的家門口了。

《明鏡》周刊:現在俄羅斯和西方各國的關係,和冷戰時期蘇聯和西方的關係相比,哪個更差?

戈巴契夫:如果人類一再陷入同一個困局中,那肯定沒什麼好結果。有很多跡象顯示西方和俄羅斯都在逐漸明白,一個暢通且充滿活力的對話渠道是多麼的重要。闡述歷史的話語體系也在緩慢地改變。這是積極的第一步,當然雙方要全面恢復互信的局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個人覺得突破口或許是棄核計劃。我最近在呼籲全世界各個擁核國家聯手發表一個聲明,反對核戰爭。相應地,俄羅斯和美國這些有核武器的大國就如何改善外交關係,好好坐下來談談。

《明鏡》周刊:現在歐洲其他國家的人民也在關心俄羅斯的動向,他們覺得現在的俄羅斯已經放棄政治體制改革了,你是怎麼看的?

戈巴契夫:我覺得局面還沒有像你說的那樣戲劇化。現在的俄羅斯人民也理解,要珍惜來之不易的改革成果,現在我們遇到了一個新挑戰——全球化。

戈巴契夫近照(@明鏡周刊)

《明鏡》周刊:已經完成統一後的德國應該對俄羅斯持有怎樣一種態度?

巴爾巴喬夫:德國人民以及德國政治家們要深層次理解俄羅斯,這很重要。俄國的歷史上曾長期經歷沙皇專制和農奴制,還有過史達林的高壓政治時期,現在都已經時過境遷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啟動了改革計劃,經歷了各種挫折和失敗。我們俄羅斯距離真正的民主究竟還有多遠,這個問題確實可以探討,但我們不會再回到集權專制時代,今天的俄羅斯在過去的成果基礎上繼續前進,在東西德走向統一的過程中,我們遵守了承諾成全了雙方,今後我們要把這種精神繼續貫徹下去。

《明鏡》周刊:感謝您抽出時間接受我們的採訪。

- 完 -

相關焦點

  • 90歲的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美國也會解體!
    即便此後,戈巴契夫繼續致力於締結聯盟條約的工作,但12月8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代表聲明建立獨立國家國協,宣布蘇聯解體。 12月25日,莫斯科的黎明依然靜悄悄。失去黨職的戈巴契夫又宣布辭去總統和蘇聯武裝力量統帥,黨政軍三權下落,俄羅斯聯邦總統葉爾欽有權使用核武器了。
  • 戈巴契夫為何在德國要比俄羅斯受歡迎?德國人說:感謝發自內心
    戈巴契夫為何在德國要比俄羅斯受歡迎?德國人說:感謝發自內心戈巴契夫作為蘇聯解體的「主角」,蘇聯解體28年了,俄羅斯如何看待戈巴契夫呢?咱們通過俄羅斯機構三個階段的民意調查,便可知道戈巴契夫在俄羅斯人心中的地位。
  • 戈巴契夫為何向美前國務卿祝壽,蘇聯解體到底是幸事還是不幸
    戈巴契夫說:「我們與您共同努力的歲月已成為結束冷戰和核軍備競賽、建立兩國之間信任關係的轉折點。彼時所做的大量工作在今天看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我認為我們可以為此感到自豪。」 戈巴契夫和舒爾茨都是蘇聯解體親歷者與參與者,尤其戈巴契夫,提到他就無法迴避蘇聯解體這個問題。 從戈巴契夫能給舒爾茨祝壽,並從賀辭中的語氣來看,他對於蘇聯這個超級大國在自己手上解體的態度是正面的,這自然容易引發不少爭議。
  • 蘇聯不是自動解體,而是被肢解了
    下面結合座談內容和奧希波夫的其他著作,分析介紹其關於蘇聯解體和蘇共敗亡的觀點。一、 蘇聯不是自動解體,而是被瓦解、被肢解了在回答蘇聯解體原因時,奧希波夫首先強調,蘇聯不是解體了,而是被瓦解、被肢解了。蘇聯解體違背人民的意志,也違背了全民公決。
  • 蘇聯前總理,目睹了蘇聯解體過程,他說出了蘇聯解體內部因素
    蘇聯前總理,目睹了蘇聯解體過程,他說出了蘇聯解體內部因素蘇聯解體是二十世紀重大地緣政治災難,對於蘇聯解體既有人惋惜,又有人叫好。但一個近百年的大國突然崩塌,的確讓人感到不可思議。蘇聯解體有外部因素,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曾制定了瓦解蘇聯的戰略,但內部原因是主要原因。如果蘇聯領導人不在內部瞎搞,蘇聯不會走向解體的。
  • 戈巴契夫為何向美前國務卿祝壽,蘇聯解體到底是幸事還是不幸
    戈巴契夫說:「我們與您共同努力的歲月已成為結束冷戰和核軍備競賽、建立兩國之間信任關係的轉折點。彼時所做的大量工作在今天看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我認為我們可以為此感到自豪。」 戈巴契夫和舒爾茨都是蘇聯解體親歷者與參與者,尤其戈巴契夫,提到他就無法迴避蘇聯解體這個問題。 從戈巴契夫能給舒爾茨祝壽,並從賀辭中的語氣來看,他對於蘇聯這個超級大國在自己手上解體的態度是正面的,這自然容易引發不少爭議。
  • 作為蘇聯的老大,俄羅斯為何主導了蘇聯的解體?
    蘇聯成立於1922年,解體於1991年,存在了69年,這個曾經與美國爭霸了40年的超級大國,最後卻從內部瓦解了,解體成15個國家。俄羅斯作為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長期主導蘇聯的發展,作為蘇聯老大,俄羅斯本該維護蘇聯整體的統一,然而實際上卻是俄羅斯的臨門一腳,將蘇聯推向了解體的深淵。那麼,俄羅斯當時為何不希望蘇聯繼續存在,反而希望蘇聯解體呢?今天銘蘇先生就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 從蘇聯解體看新自由主義對社會主義改革的危害性
    一、新自由主義成為西方世界完成對蘇聯「和平演變」的「致命武器」  1. 從蘇聯這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以來,資本主義世界就沒有停止過對它的敵視和瓦解。  蘇聯建國初期,資本主義世界就糾集14個國家試圖把這個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扼殺在搖籃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法西斯德國又進攻蘇聯。但是,這些都無法從外部打垮蘇聯。
  • 前蘇聯是怎麼形成的,又是怎麼解體的,解體成多少國家
    二次大戰爆發後,為了防禦德國。早在德波戰爭期間,蘇聯即著手建立一條從波羅的海到黑海之間防備德國進攻的所謂東方戰線,企圖通過擴大西部疆域加強防禦德國侵略的戰略地位。1939年11月蘇聯入侵芬蘭。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由此從12個發展到15個。但此後數十年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始終存在謀求脫離蘇聯獨立的鬥爭,使歷代蘇聯領導人不安。它們在戈巴契夫時期率先獨立絕非偶然。1940年6月,蘇聯以國際形勢要求用最快速度解決歷史遺留的領土問題為由,出兵佔領羅馬尼亞管轄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
  • 美蘇冷戰,為什麼蘇聯會解體?而美國卻沒事?
    1991年蘇聯解體,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受到眾多學者的研究。關於蘇聯解體的原因分析也很多。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觀點就是蘇聯解體是由於失掉了民心,是人民的選擇,更極端的說法則是蘇聯解體是人民的勝利。
  • 六路大軍疾馳華盛頓,戈巴契夫:美國可能會解體,走蘇聯老路
    而戈巴契夫也表態,美國有可能走向解體。根據陸軍部長麥卡錫的發言,為了保護國會大廈等政府機構,國民警衛隊6200人已經前往華盛頓進行警戒。這6200人來自美國華盛頓特區以及周邊六個州:維吉尼亞、賓夕法尼亞、新澤西、馬裡蘭、德拉瓦和紐約州,他們將執勤到這個月月底,至少要到拜登正式就職之後。目前這些國民警衛隊已經在慢慢到位。
  • 戈巴契夫:今天的中國讓人印象深刻
    從前蘇聯解體至今,戈巴契夫至少已出版了10本回憶錄形式的書籍,其中既包括反思蘇聯解體的《八月事變的原因與後果》、《不幸的改革者》,也有洞察當今俄羅斯社會的《新思路:全球化時代的政治》、《關於過去與將來》等等。  他的書以大膽新銳的觀點而著稱,有些內容直指當今俄羅斯政府的弊端和不足。因此,每本新書的面世,都會帶來不小的影響。
  • 再說蘇聯解體之原因
    28年前,龐大的蘇聯轟然崩塌,瞬間分裂為東斯拉夫三國、波羅的海三國、中亞五國、外高加索三國、摩爾多瓦15個國家。有關蘇聯解體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令人費解的是既無外敵侵入,也無內部武裝鬥爭,雖然有不到三天的8·19事件,但再無掙扎和打鬥,蘇聯的解體,黨無異議,國無抗爭,民無反應,一切都在悄無聲息中進行。
  • 蘇聯解體並非一蹴而就 20世紀80年代走上下坡路
    遠離紅場的一幢公寓裡,教師納迪婭·阿韋納裡烏斯(Nadia Avenariu)通過電視收看了戈巴契夫的告別演說,「其實最開始我很喜歡戈巴契夫,可惜他並不了解蘇聯人民,他應該首先考慮人民生活的改善,其次才是公開化和民主,但他的做法恰恰相反」。
  • 戈巴契夫:若蘇聯仍存在,前蘇聯國家更有希望獲得民主
    【文/觀察者網 張照棟】「如果我們設法以某種形式保留蘇聯,我相信(問題)會少一些。」據《今日俄羅斯》1月11日報導,前蘇聯總統米哈伊爾·戈巴契夫表示,如果蘇聯以某種形式繼續存在,那麼對前蘇聯國家來說,向民主的過渡會更容易。報導截圖在他發表上述言論之前,前蘇聯國家白俄羅斯和吉爾吉斯斯坦去年均發生了政治危機。
  • 蘇聯末代外長走完傳奇一生
    支持德國統一名聞於世推動中蘇破冰功勞不小 蘇聯末代外長走完傳奇一生  蘇聯最後一任外交部長、喬治亞前總統愛德華·謝瓦爾德納澤(見右圖1985年至1990年12月,他擔任當時蘇聯的外交部長。1991年11月,謝瓦爾德納澤再任蘇聯外交部長,但一個月後蘇聯正式解體,他與蘇聯總統戈巴契夫一同辭職。此後,謝瓦爾德納澤成為獨立後的喬治亞的第二任總統,他於1995年和2000年兩次當選為格總統,但之後卻在2003年被反對派推翻下臺。
  • 李橋銘:軍隊「非黨化」加速蘇聯解體
    20多年前,蘇聯一夜之間土崩瓦解震驚世界。誠然,蘇聯解體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但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鍵時期,蘇共自己締造的軍隊非但不履行自己的使命責任,反而在陣前反戈一擊,加速了蘇共的崩潰和國家瓦解。蘇軍的變質乃至叛黨,關鍵原因在於蘇軍的「非黨化」,其教訓極其深刻。
  • 蘇聯解體後,強大的蘇聯軍隊去哪了?
    由於蘇共上層精英為社會主義而奮鬥的理想動力在西式民主的資本主義生活的大肆宣傳下逐漸失去燃料,其內部的反社會主義思潮開始蔓延,特別是在戈巴契夫一系列的激進改革因為魯莽冒險而失敗之後,蘇聯吞食了為新自由主義政治和市場經濟撤回到私有化、放鬆管制等老牌資本主義垃圾而準備的資本主義魚鉤。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二十八期:蘇聯是如何解體的
    在7月30日的第二十八期節目中,張維為教授講述蘇聯解體的原因。觀察者網整理節目演講與對答部分,以饗讀者。】 張維為:今天我想和大家討論一個重要的也比較沉重的話題,就是蘇聯是如何解體的。大家知道蘇聯是列寧創造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對蘇聯解體原因的思考,算是一家之言,供大家參考。
  • 回顧蘇聯解體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