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蔥歲月:曾在放牛溝插隊的上海知青,你們住過的那三間草房還在

2020-10-03 草根茶社


聽朋友說,東北的放牛溝村是電視劇闖關東朱開山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那裡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是一座很美的村莊。放牛溝村很有名氣,全國各地的遊客經常來旅遊觀光。



放牛溝之所以有名氣,有人認為是那裡的自然風光好,遠離喧囂,幽靜秀美。也有人說是因為當年那裡來過插隊落戶的上海知青,因為知青的生活故事,讓人們都記住了放牛溝。也有人說是因為朱開山,因為闖關東。具體是什麼原因,我也弄不清楚。

1969年春天,三男兩女五名上海知青來到了放牛溝大隊插隊落戶,當時大隊部沒有可供知青們居住的地方,大隊書記呂彥春做通了孤寡老人趙大姑的工作,就讓五名上海知青住在了趙大姑家。

據說是因為生理上有缺陷,趙大姑終身未嫁,村裡不管年輕的還是年長的社員群眾都尊稱她趙大姑。趙大姑雖然快七十歲的人了,可她的身子骨很硬朗,能挑動八十斤重的兩桶水,牙口特別好,還能咬開核桃。

趙大姑家有三間草房,中間一間是外屋地(廚房),外屋有兩個鍋灶,東間屋和西間屋都有火炕,一個鍋灶燒一鋪火炕。這三間房子是趙大姑的父母留下來的,前兩年剛翻建了,加厚了牆壁,房蓋苫了新稻草,保暖還不漏雨。趙大姑一個人住在東間的火炕上,西間屋裡堆放著雜物。知青來了,趙大姑就把西間房子拾掇出來,讓三名男知青住,她和兩名女知青還是住東間屋。

因為年齡關係,趙大姑又是孤寡老人,生產隊早就不讓趙大姑出山勞動了,她是放牛溝唯一的一個五保戶,吃糧燒柴全由隊裡負責。可趙大姑是個閒不住的人,秋收大忙季節,她就幫隊裡看看場院,給社員們燒點湯水啥的。知青住到她家後,趙大姑就主動為知青們燒火做飯,做起了義務炊事員。

說句實在話,幸虧這幾名上海知青住在了趙大姑家,不然他們吃飯都是問題,別看他們都是十八九的成年人了,可他們沒有一個會做飯的,連燒炕的劈柴都點不著。

兩名女生一名叫何靜,19歲。另一名叫林招娣,也是19歲,她倆都是高中畢業,刷鍋洗碗的活她倆會幹,讓她們貼大餅子煮玉米碴子粥,她們根本做不了。趙大姑教了她倆好幾天,她倆煮了一次玉米碴子粥,還燒糊了鍋。

那三名男生,最大的叫柴滬寧,19歲,高中畢業。小的16歲,叫劉傑。另一名17歲,叫劉振興,他和劉傑都是初中畢業。燒火洗碗的事情趙大姑不讓他們做,趙大姑說男人就要幹大事,洗碗做飯是女人幹的事情。

四月末的天氣,河水已經開化了,農忙時節馬上就開始了。上海來的這五名知青安頓好了住處,就要開始熟悉農具使用,準備和社員群眾一起參加生產勞動了。

初來乍到,他們還要度過兩個難關。第一是生活關,吃慣了大米白面,冷不丁換成了玉米餅子和玉米碴子粥,他們五人中有四人感到胃不舒服,總有燒心的感覺。更別說炒菜了,鹹菜疙瘩都是分份的,偶爾有半碗豆油拌鹹菜絲,那就算改善夥食了。只有到了夏天,才會有新鮮的蔬菜。另一關就是勞動關,第一天往田間運土雜肥,他們不會挑擔,出盡了洋相不說,肩膀還壓腫了,腳底板也磨出了泡,兩個女生都累哭了。社員群眾天天幹的農活,知青們卻覺得像研究原子彈一樣難做。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和鍛鍊,他們感覺農活也不是那麼難幹了。

春耕春播結束後,放牛溝大隊的社員群眾可以放鬆一下了,最起碼不用像之前那樣起早貪黑勞動了。趁著早晚或午休時間,這五名上海知青把村莊周邊的環境熟悉了一下,看著那條水質清澈的蜈蚣河,再看看平坦肥沃的土地,知青們腦子裡畫滿了問號,這裡為什麼只種玉米大豆和高粱?為什麼不種水稻?他們問了趙大姑,趙大姑說土地種什麼莊稼,都是呂支書說了算。

一個雨天不能出工的上午,五名知青披著蓑衣和雨衣,來到大隊部找到了大隊書記呂彥春,直截了當提出了這個問題。呂支書笑著說:「據說咱們這氣溫偏低霜期早,老輩人從來沒種過水稻,也沒吃過大米,就連小麥,也是以前闖關東的山東人來這後,才開始少量種植的。關鍵是咱們這都是旱田,種水稻還要修整水田,挺麻煩的,不像種麥子,旱田就能播種。」

問明了原因,這五位上海知青突然有了試種水稻的想法,這個想法特別強烈。鏟完第一遍地,農活又告一段落,柴滬寧、劉振興和林招娣跟呂支書請假兩天,專程去了一趟縣城,在縣裡的書店買了幾本有關水稻育苗和栽種的科普書籍,還去試種水稻成功的柳樹河大隊參觀了解了一下,第二天摸黑趕回了放牛溝。

柳樹河大隊離放牛溝一百三十多裡路,那裡的氣候和放牛溝的氣候差不多。柳樹河種植的水稻雖然不多,產量也不高,可當地社員群眾逢年過節都能吃上雪白的大米乾飯,平時也能喝上大米粥,不像放牛溝社員群眾,一年四季玉米面摻高粱面,只有過年才能蒸兩鍋白面饅頭,吃頓麥子麵餃子。


上海知青在延邊資料圖片


看完了從縣城買回的書籍資料,再參考柳樹河的實際情況,上海來的這五名知青決定在放牛溝試種水稻。他們和大隊呂支書說出了這個想法,呂支書答應給他們兩畝靠著蜈蚣河的耕地,讓他們做試驗田。

等秋收結束後,柴滬寧、劉振興和林招娣又去了一趟柳樹河大隊,詳細詢問了育種時間和插秧時間,田間管理、施肥等等,只要能想到,他們仨都刨根問底,弄個清清楚楚。臨回來時,他們好話說盡,柳樹河大隊才勉強賣給了他們幾斤水稻種子。因為人家預留的種子是有計劃的,沒有多餘的。

回到放牛溝大隊,知青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築壩攔水,墊高河床,把旱田改成水田,呂支書還派了五名年輕力壯的社員幫他們墊高河床,開渠引水。

對於這一舉動,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反對者大多為中老年人,支持者多為年輕人。反對者說:「我們在這生活了半輩子,也沒見誰能種出水稻來。就你們幾個上海來的毛孩子,還痴心妄想種水稻,簡直是白天做夢。」

不論社員群眾怎麼說,上海知青總覺得,不親自動手實驗,就沒有發言權。就算種植失敗了,失敗的也能死心塌地。

五名上海知青和五名年輕社員還有好多人的參與,經過一個冬季的苦幹,他們抬高了蜈蚣河的河床,平整了幾方耕地,築起了田埂,河水能順利流進平整好的稻田。第二年四月下旬,蜈蚣河的河水剛剛解凍,知青們已在大隊部西間的火炕上育上了稻種。育完稻種,他們就搶先把上好的土雜肥運到了稻田,為耕地插秧做準備。

五月中下旬,氣溫已明顯上升,水溫也達到了插秧的要求,五名上海知青就迫不及待地開始插秧了。由於五月末到六月上旬持續低溫,水稻秧苗生根慢,返苗慢,後來竟出現了死苗現象。到了初秋,又連續下了幾場大雨,因蜈蚣河上遊河床墊高,河水暴漲,淹沒了稻田,到了秋收季節,近三畝稻田竟連稻種也沒收回來。種植失敗,這五名知青的壓力很大,再加上一些社員的諷刺和抱怨,林招娣偷偷哭了好幾次。

當年秋後,知青們把墊高的河床拓寬了一倍,還在河邊備了很多石塊,以防雨季河水大量灌入稻田,關鍵時刻可以用石塊堵住引水渠的入口。

第二年五月末,知青們在部分社員群眾的冷嘲熱諷中開始栽種稻秧,他們把插秧時間延遲了近十天。

1971年的天氣不錯,沒有低溫現象,也沒有持續的大雨。到了秋收季節,稻田裡的水稻長勢良好,豐收在望。秋收後,放牛溝大隊的社員群眾每人分到了三斤半水稻,放牛溝大隊的社員群眾吃上了自產的大米。第二年秋天,何靜被推薦上了大學,劉振興也當兵離開了放牛溝。

到了1973年,放牛溝大隊的水稻種植已經達到了一百多畝畝,水稻產量也令人滿意。蜈蚣河的河水不光灌溉了稻田,稻田對岸的耕地也變成了水澆田,玉米產量翻了一番。上海知青還把從上海帶來的蔬菜種子種在了放牛溝,社員群眾吃上了從沒見過的洋柿子(西紅柿)。

看上海知青種植的水稻獲得了成功和豐收,放牛溝大隊的社員群眾都非常高興,特別是趙大姑,見到曾經反對知青種水稻的社員,她就會挖苦一番,嚇得那些社員見到趙大姑就躲著走。

1975年秋後,柴滬寧和林招娣也被推薦上了大學,放牛溝就剩下了劉傑一個人。看一同來插隊落戶的知青們都離開了放牛溝,劉傑情緒低落到了極點,他偷偷哭過好幾次。因為家庭成分問題,他無法入伍,也不能通過招工返滬。看劉傑一個人怪孤單怪可憐的,趙大姑就做媒給劉傑介紹了一個漂亮的對象,兩人一見鍾情,當年年末在放牛溝結婚,趙大姑是主婚人,呂支書是證婚人。到了1982年,劉傑才帶著媳婦和六歲的女兒回到上海,他的父母恢復了工作,劉傑一家三口的戶口也得到了解決。

時隔四十多年,放牛溝的鄉親沒有忘記上海的這五名知青,上海知青曾經居住的那三間草房子還保留著,並按原樣修葺一新。草房的門前立了一塊牌匾,匾上刻著兩行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放牛溝村民感謝上海知青。



今年八月份,劉傑夫婦倆代表五名上海知青回放牛溝看望了鄉親們,劉傑還代表大家到趙大姑和呂支書的墳前燒紙祭奠。劉傑一家離開放牛溝時,鄉親們送了很多土特產,五名知青人人有份,包括放牛溝的優質大米。


作者:草根作家

相關焦點

  • 放牛溝有三間草房至今還保留完好,那裡曾經是上海知青插隊的地方
    聽朋友說,東北的放牛溝村是電視劇闖關東朱開山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那裡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是一座很美的村莊。放牛溝村很有名氣,全國各地的遊客經常來旅遊觀光。也有人說是因為當年那裡來過插隊落戶的上海知青,因為知青的生活故事,讓人們都記住了放牛溝。也有人說是因為朱開山,因為闖關東。具體是什麼原因,我也弄不清楚。 1969年春天,三男兩女五名上海知青來到了放牛溝大隊插隊落戶,當時大隊部沒有可供知青們居住的地方,大隊書記呂彥春做通了孤寡老人趙大姑的工作,就讓五名上海知青住在了趙大姑家。
  • 北京知青憶往昔:永遠忘不了在陝北插隊落戶的那段歲月
    六名北京知青是葛支書和王會計趕著兩輛毛驢車,往返三十裡路從公社接回來的。因為事先接到過公社的通知,知青們居住的地方早就安排好了,四名男知青住大隊部左邊那孔土窯,兩名女知青住大隊部右邊的那孔閒窯,這六名北京知青算作一個集體戶,在一個鍋裡吃飯。因為北京來的知青都不會做飯,隊裡臨時安排一名社員教知青們做飯。
  • 悠悠歲月半世情:回憶上海知青在延邊插隊時的點點滴滴
    不過,當時購買零頭布是不需要布票的,於是聰明的上海主婦們就發明了「假領頭」這個東西,既節省了布料和布票,也保持了應有的體面。「不過有時讓老鄉瞧見了,他們可不買帳,說那是娘們兒戴的。他們可能是把假領子和文胸搞混了。」《插隊生活雜憶一:衣》一文中描述:「我們男知青每人會有一件滌卡的藍色中山裝。所謂滌卡就是在棉紗中加入滌綸纖維,織成黑色或者藍色的混合卡其布料。
  • 「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 」——習近平的七...
    我們了解到您當年也是「老三屆」插隊知青,請您談談那時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背景。 何毅亭:你們這個想法和思路很好,了解了整個知青上山下鄉的情況,確實有利於更深刻地認識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陝北那七年知青歲月。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從大的方面講可以劃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差不多10年。
  • 走進陝甘寧紅色老區第二站:梁家河知青歲月 郭家溝平凡世界
    知識青年們搭乘知青專列,從北京駛往陝北,一天一夜後,抵達陝西銅川站,然後換乘汽車,穿越黃土高原上的千丘萬壑,來到延安。北京知青到延安後,相繼被分配到各縣、鎮、村。在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大隊一隊隊長帶著15名知青回到梁家河村,其中就有習近平。從那一刻起,16歲的習近平在那個叫梁家河村的地方開始了他的7年知青插隊歲月。
  • 那年那月那知青
    作者簡介石和平,垣曲住建工程師,大學文化,曾擔任垣曲縣誌編輯,75年發表短篇小說《學軍》,2004在運城日披髮表詩歌《兒時故鄉的小河》《白天鵝的藍色之夢》等。著作有《山西曆山野生動植物科普》,詩集《堯舜詩話》巜春天的惆悵》。
  • 「知青歲月」插隊記
    那時候我們和她都沒有想到,鄧小平憑著自己的大智大勇,經歷了驚心動魄的三起三落,後來成為中國改革的設計師。知青家屬們震天的哭聲在北京站的月臺上打成了一個大疙瘩,重重地壓在歡送的鼓樂上面。火車開出北京站的時候,正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刻之一。
  • 上海知青的「孽債」
    而當年上海知青隨著下鄉插隊的滾滾洪流,有些身不由己的將自己的命運,和這裡的人們緊緊的聯繫在了一起。在沒有人煙的深山老林中,他們開墾荒地,種植橡膠,將青春的年華和充滿激情的汗水肆意揮灑。隨著他們種植的橡膠樹一天天的長大,他們和當地姑娘小夥的感情也在不斷的演變升華,在茂密的原始森林裡上演了一幕幕幸福甜蜜的愛情喜劇。
  • 凌萬春:黃建強是講知青故事的人
    獻給曾經在黑土地上生活過並願意回憶那段經歷的知青,  獻給雖無下鄉經歷卻希望了解那段知青生活的人們。  為紀念赴黑龍江插隊四十周年而作    黃建強是上海知青中資深的知青的作家,他善於觀察知青中的生活,在十多年前就寫出一本長篇《黑土地插隊生涯》,以下發表是知青美篇中部份是書中節選出來是,他是非常有才華的人,但又非常低調,即從來不承認自己是一位業餘作家
  • 「知青歲月」遙望北山
    新村的房子東西走向一字排開而建,二三十間農舍的中間,是村中心:有倉庫、隊部、機井。有我們知青宿舍。村裡有兩條路通向外面,一條是村東頭往南去的小路,通往鄰村和大隊、公社。另一條是村中心往北正對著的一條直直的大路。大路的兩邊是我們生產隊的主要耕地,大路的盡頭是「北黑公路」,公路往西是北安,往東是黑河縣城,(當時是個地級縣城。)在大路和公路的交界處,是長途車站點,應該是叫新村站。
  • 知青往事:在那遙遠的小山村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在打聽著一個叫「臨滄」 的地方。 在雲南,那裡是目前飛機可以達到的最遠的一個城市。我要從那裡再搭車去勐庫那賽。那一天,我離開了生於斯,長於斯的上海, 乘火車出發, 換汽車, 換馬車, 四月一日,經臨滄, 勐庫,到那賽 -- 這個我至今夢牽魂繞的地方,開始了我的人生大學。或稱之為「插隊落戶」。一年多的生活在人生的長河中,無論如何是短短的一瞬間,不能解釋為什麼這麼難忘, 以至於重訪舊地成為我離開這世界前要實現的遺願清單上的一項。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我祖上當過清朝的官。到我父親, 他二十幾歲就開過3家店, 現清河坊古街高義泰對面的小三樓就是當年的店址之一, 店名「元大」。我出生後便成了「元大履記」。所以, 我對當下一些「富二代」的張揚很不以為然, 因為我也曾是個「富二代」。馬克思有句名言:資本的每個毛孔都流著血和骯髒的東西。我想問那些炫富的「富二代」, 你家的財富就那麼乾淨?就沒有原罪?
  • 《歲月間》:那是我愛的少年,陪我走過青蔥歲月與風華流年
    今天推文菌給大家帶來了一本校園純愛文,來自靜水邊太太的《歲月間》,她為讀者敘述了一個非常非常溫暖的故事,主角從高中相識到一起偕手,細水流長的感情,就像是現實童話。01那是我愛的少年,陪我走過青蔥歲月與風華流年主角之一的謝孟是個優等生,能文能武,從小和外婆在一起,因為遇到一些事情沒有直接升上原來的高中
  • 「知青歲月」小芳妹妹的愛
    村裡來了七個插隊的知青,皮膚白,眼睛亮,開口成章,文明禮貌,個個像秀才。有一個秀才叫肖文,高高的個子,文斯斯的神態,會唱歌,會遊泳。知青們有時候在小河裡開展遊泳比賽,這個肖文總是第一名。那長長的胳膊,健壯的膀子,兩條頎長的腿,在水裡瀟灑地劃著,就像一條小白龍。
  • 知青往事:在陝北插隊落戶的日子,他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去年八月末去北京遊玩,我們住在了朝陽區的一家酒店,酒店對過有一家早餐店,店裡衛生條件很好,店主人很熱情,我們就成了那裡的常客。在北京二十多天的時間裡,除了那次跟團三日遊,其它時間的早餐,我們天天去那家早餐店用餐。 經營早餐店的是一對夫妻,有四十歲上下,操一口陝北口味的普通話,給人一種濃濃的鄉土氣息。
  • 插隊生涯之奇談
    接著我又聽到:「他們說話我聽不太懂,看來不是上海人,我跟我們村的知青很要好的,我們經常一起聊天,他們說話我全懂,我還會說幾句上海話呢!」這下我回頭用當地方言與他們聊了起來:「你為什麼說我們不是上海人呢?我們可是上海生上海長的地道上海人啊。」「不對,你不是上海人!你們說的與我們村的上海知青口音完全不同。」
  • 「知青歲月」知青四季
    因為額爾河納文、巴彥三個鄉在莫旗版圖的東部,所以習慣上把這三個鄉稱為「東三鄉」。從尼爾基到這邊來插隊,離家就算較遠了。到這兒來,要先坐船過江,然後乘汽車到訥河,再坐火車過嫩江縣到哈達陽站。坐在大篷車裡面,我們的心情比天氣好多了,厚厚的雲層、連綿的小雨,生生地壓抑不住我們迎接新生活的興奮。一路上聽著雨聲,看著風景,還時不時在大軲轆車裡唱著「我們年輕人,有顆火熱的心,革命事業當先鋒。
  • 水利會戰(知青雜憶之二)
    由於我插隊的地方處於平原地區,沒什麼大壩、水庫可造,只好在田地間挖一些縱橫交錯的河渠溝壕充事兒。雖說做了不少挖了填、填了又挖的無用功,但到了夏天雨水多的時候,積水溝滿壕平,其間小魚小蝦遊來遊去,蛙鳴此起彼伏,倒很有幾分江南水鄉的意趣兒。我想,如今北方農村水缺得緊,到處都是乾巴巴的,除了氣候變化的緣故,似乎與此也有一定的關係。分田到戶之後,怕是沒人捨得把自己的地拿來挖那樣的深溝大渠。
  • 「知青歲月」飛不回來的乳燕
    還是知青的聚會。組織者很細心,專門安排了一輛車子到火車站去接小寧。據說,她從雲南嫁到江蘇後,一直沒有回過上海。大家生怕她不認識路,因為這些年來,上海的變化太大了。等到把小寧接到聚會的會場時,我們發現她說的是一口江蘇的土話。上海的語言對於她來說已經是很陌生,上海的方言她幾乎聽不懂了。唉,歲月真能改變一個人啊。她說,幸虧你們來接,否則真的不知道怎樣來到這裡。
  • 遇見美麗鄉村④ | 青蔥塘甸,重溫七零年代知青歲月
    據悉,塘甸集鎮由湖州影視城設計師圍繞「青蔥小鎮」主題操刀打造而成,將作為影視作品拍攝的延伸點,同步跟進文旅產業的發展和提升。在大刀闊斧的改造下,老舊的電影院還原成展現知青年代歷史風貌的文化禮堂,新增知青館、村史館;舊時的水車搖身一變;成了街頭亮眼的景觀小品;煥然一新的主街外立面令人仿佛置身於七零年代,釋放出濃鬱的知青年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