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同盟會的元老,黃興後來哪去了?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020-12-20 歷史秘讀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轉折點,尤其是他推翻了中國封建王朝專制的歷史,使得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逐漸深入人心,雖然後來袁世凱篡奪了勝利的果實,但是也絲毫不影響,辛亥革命在歷史上的意義,我們都知道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前,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曾多次舉行起義,但是每一次都以失敗而告終。

不過在早期的同盟會領導人中,除了孫中山以外,還有一位革命元老,在當時也擁有巨大的聲望,而他就是黃興,黃興出生於1874年,他本人其實是出生於一個地主家庭,後來有機會前往國外留學,並在國外接觸到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說起來他革命思想的根源和孫中山、宋教仁他們都不同。

由於黃興祖上曾為明朝官吏,因此定下了一個準則,終身不出仕清朝,因此黃興對科舉做官並不熱衷,而是對諸多學科有很大的興趣,在接觸到革命思想以後,開始逐漸的改變自己原先的想法,並和自幼在國外生活的孫中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在革命最為艱難的年代裡面,孫中山和黃興這兩個人的名字是聯繫在一起的,黃興在國內負責領導起義,而孫中山負責在海外募捐,黃興的多次起義都很不順利,尤其是宣統元年的廣州起義中,更是犧牲巨大,雖然因此而受傷,但黃興革命的初衷始終都沒有改變過,但是隨著革命取得勝利以後,黃興的名字卻逐漸被人遺忘。

實際上黃興本人並不熱衷於名利,尤其是在當時武昌起義以後,他是第一個趕到戰場上負責指揮作戰的,一度在建立民國時,要先選舉黃興為大元帥,然而黃興不願意,執意要等到孫中山前來以後,我們也知道後來袁世凱竊取了革命勝利的果實以後,黃興對於革命黨內對袁世凱的妥協和讓步十分不滿,並由此而發生爭執。

不過即便是如此,黃興仍然針對國內革命形勢做諸多奔走,不遺餘力,蔡鍔在雲南組織護國軍討伐袁世凱,曾致電黃興,希望他回國,後來袁世凱雖然病逝,但是北洋軍閥並未被徹底打到,中國也就此進入到軍閥割據的混戰時代,黃興對此勞心勞力,以至於積勞成疾,1916年因胃出血而住院治療,最終因肝硬化而引發各種併發症而去世,享年42歲。

相關焦點

  • 同盟會元老仇鰲孫女、原北京市機械局工程師仇君好逝世
    據湖南汨羅市政府官網消息,同盟會元老仇鰲孫女、愛國人士仇君好女士於2020年12月15日14點16分在北京家中睡夢中平靜辭世,享年81歲。仇君好祖父仇鰲(1879-1970),字亦山,湖南湘陰(今汨羅)人。
  • 同盟會元老仇鰲孫女仇君好女士在京逝世
    仇君好女士編著的三本書汨羅融媒體訊(通訊員 陳涓)同盟會元老仇鰲孫女、愛國人士仇君好女士於2020年12月15日14點16分在北京家中睡夢中平靜辭世,享年81歲。早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是同盟會創始人之一,曾襄助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首倡辛亥革命,擔任國民黨湖南支部主要負責人。1921年幫助毛澤東創辦湖南自修大學,並任校長。1949年參加爭取湖南和平解放。新中國成立後,歷任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湖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政法委員會委員。仇鰲孫女仇君好,1939年生,原北京市機械局工程師。
  • 同盟會元老譚人鳳百年祭:譚人鳳《十要》述論(上)
    他早年加入洪門,萌發反清革命思想,隨後加入華興會、同盟會,積極參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和五四運動,為推翻清政府封建專制統治、創建中華民國、建立和鞏固民主共和制度、推進中國民主革命事業貢獻了畢生的力量,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今年適值譚人鳳誕辰160周年暨逝世100周年,特作此文,以志紀念。
  • 秋瑾與黃興 他們原來關係這麼好!
    後來陳天華在日本蹈海殉身後秋瑾又寫了《哭陳星臺》詩二首。其中詩云:「昨霄夢裡幾回驚,一片雄心鬱不平,澤畔何人悲屈子,島中有客哭田橫。犧牲我愧輸先著,珍重君名負盛名。後死末已天負責,神仙定必是蓬瀛。」秋瑾所寫的通俗文章和詩歌,主要是受了陳天華的影響。後來,秋瑾在日本留學,更是以黃興為首的華興會為榮,向黃興學習革命理論、軍事、射擊與製造炸藥等。
  • 下面為大家介紹下孫中山和黃興的一些相關資料
    黃興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民主革命家,領導過黃花崗起義。而他和孫中山的關係可以說是知交和戰友,同盟會就是他倆和其他人共同成立的,就會中的地位,黃興也就僅次於孫中山。孫中山黃興一同為革命並肩作戰了有九年,同盟會只是他們的第一次合作。
  • 中國同盟會結局最慘的元老,暴屍三天,蔣介石親自為其收屍
    中國同盟會結局最慘的元老,暴屍三天,蔣介石親自為其收屍蔣介石這個人大家都很熟悉,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也是功參半。但是蔣介石是怎麼走上政治這一條路的吶?我們看過的很多電視劇電影,都是電視一開始,蔣介石就已經是國民政府的委員長或者總統了。
  • 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都有什麼關係?
    隨著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的發展,中國在清末出現了多個主張推翻清朝的革命組織,影響最大的為孫中山為首的興中會,黃興、宋教仁為首的華興會,陶成章、章炳麟為首的光復會。在日本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幫助聯絡下,以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為主的多個反清革命組織於1905年聯合組建了中國同盟會。
  • 國民黨中有哪些高逼格的元老級人物?他們跟著孫中山先生打過江山
    ▲中國同盟會大佬他的前身是興中會、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孫中山先生在1911年把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其在1927年完成形式上的全國統一,統治大陸一直到了1949年。中間經歷北伐戰爭、中原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大大小小的戰役,很多元老根本沒能撐到臺灣。
  • 新中國成立後,被錯殺的2位同盟會元老,還掛上將軍銜,他們是誰
    我們今天講的這兩位,都是同盟會元老,還掛著上將軍銜,沒想到也被錯殺,他們就是夏之時和何海清。 夏之時,四川人,1887年出生,1905年在日本留學時加入了同盟會,在辛亥革命時也領導了起義,還被推舉為革命軍的總指揮,是在四川推動政治變革的關鍵人物,曾任四川省副都督。
  • 隋唐那些事:靠山王楊林,一生忠於大隋的梟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是大隋的靠山王,一生忠於大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沒錯,他就是楊林,隋唐第八位好漢。隨即,他們結為異姓兄弟,引為摯交。楊林對戰羅藝後來,秦叔寶怒殺宇文智及,其兄宇文化及想要殺他報仇。楊林為保秦叔寶一命,不惜與宇文化及鬧翻。
  • 同盟會河口起義紀念館詳解
    同盟會河口起義紀念館是為紀念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在雲南發動的第一次起義而建。館內共收藏同盟會起義所用的槍枝、戰刀、照明燈等物件15件,圖片資料56幅。      河口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後在西南地區籌劃的第六次起義,也是在雲南打響的反對滿清專制統治的第一槍。
  • 清末時期一共有多少個革命團體?它們後來的走向如何?
    清末時期一共有多少個革命團體?它們後來的走向如何?三,華興會1904年建立於湖南長沙,主要領導人為黃興,宋教仁,宗旨為「驅除韃虜,復興中華」。文學社顧名思義,是中國知識分子共同謀求救國之道的偉大嘗試,在目睹了眾多革命起義失敗後,文學社內部吸取教訓,入社會員需經嚴格考察,以防不測。辛亥革命時,文學社一同併入同盟會,為中國革命再度增加一份力量。
  • 他是同盟會元老 也曾叱吒江湖 最終迎來了光明
    早年留學日本,追隨孫中山從事民主革命,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是東京同盟會首批會員之一。袁克文是袁世凱的次子。孫中山歷來重視幫會在革命運動中的作用,他曾親自參加了洪門組織,並被封為「洪棍」。在日本東京組織興中會時,三合會的首領鄭弼臣就曾率部前去加入;辛亥革命前的歷次反清活動中也都有洪門兄弟參加。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作為一名教師, 胡進文三十五年如一日,躬耕於教學改革第一線,以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師德,詮釋著為師者應有的內涵。他先後榮獲湖南省優秀教師、省數學競賽優秀輔導員、全國數學教育優秀園丁、湖南省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第十一屆蘇步青數學教育獎、益陽市教育突出貢獻獎等20餘項榮譽稱號。
  • 豐盛洪門丨同盟會 致公堂合併
    新章還在組織領導、組織權限、財務制度等方面作出規定,克服以往「散漫四方」 的狀況,以達到「聯合大群,團結大力」的目的,爭取儘可能多的洪門人士和華僑投入革命隊伍,為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海外奠定了群眾基礎。1905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聯合組織同盟會成立。
  • 死而後已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鞠躬盡瘁、摩頂放踵,反義詞有:虛度年華,死而後已是中性成語,緊縮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褒義。死而後已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死而後已(sǐ ér hòu yǐ)成語釋義:已:停止;完畢。死了以後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奮鬥;一直到死為止。奉獻了一切。
  • 同盟會及《民報》的淵源
    在此以前,「卡的普南」於1896年在巴林塔瓦山區舉行起義時,曾採用紅色旗幟,中間為一個太陽,放射8條光芒,代表最初起義的8個省。而1911年10月武昌起義以後,革命軍政府18星旗的造型與寓意與此頗有相近之處,這也可以作為中菲之間革命互動關係的佐證。 當然,以同盟會三個漢字作為社團名稱,對中國革命黨人影響更為直接且大的則是日本的國民同盟會。
  • 黃興之子,12歲參加革命,蔣介石要帶他去臺灣,他卻躲了起來
    老大黃一歐則充分繼承了黃興的革命精神。他12歲就跟隨父親參加了革命,15歲正式加入了孫中山創立的中國同盟會。他應該是年齡最小的同盟會員。 這是個美差啊。
  • 哪位開國大將是同盟會元老 敢和蔣介石擺資歷
    「父親比蔣介石小一些,由於是同盟會的元老,資歷擺在這,所以談得比較順利。」毛澤東曾說過:「共產黨能對國民黨將領說話的人不多,張雲逸是其一。」1965年,李宗仁回國,張雲逸專門去機場接機,李宗仁也專程看望了張雲逸。「李宗仁要來我家,父親特意換了一套新家具。當時我因為在學校上學,沒有親眼見到李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