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州,有一種絕美秋色叫「農禪並重」

2020-12-14 詩畫浙江文旅資訊

時下,台州天台正逐漸褪去暑意,迎來滿眼豐收的秋色。避開人潮,避開熱門,到田野鄉村尋找秋意,稻田裡,山道間,楓樹旁,不少遊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迎接秋天的到來。

天台,佛宗道源之地,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就在天台,這個時候去天台的寺院,就會看到一種只有這個季節才會有的景象,田間是忙著收割稻穀的僧人,廟宇裡裝滿稻穀的米簍,還有殿堂裡,走道間,院子裡曬滿的穀子……

農禪,是僧侶所必修的一個"覺悟"法門,也是中國古代佛教寺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所謂「農禪並重」,講的就是僧侶融禪於農、以農悟道的生活習慣和修行方式。

長期開墾荒地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農禪的最大特點。所以,在天台,晨間早一點,或者傍晚時分,你經常會在田間看到勞作僧人,或者出寺時偶爾還能撞上剛好勞作結束,牽著牛回來的僧侶。

高明寺,智者大師親創的十二道場之一,以正法久住和一口三萬兩千斤的大鐘而聞名。這座深山中的古寺一直以來都非常低調,默默地靜守著自己的修行地。

此情此景

網友紛紛留言

周則林:山谷黃,秋葉紅,寒寒暖暖度春秋;天也藍,水也清,粗茶淡飯卻安心;一派青山景色幽,春天種田秋天收。

恆安電氣:高山出幽谷,谷中見仙佛。佛道你為何,何處聞佛聲,聲聲念阿佛,佛要心向善,善必有善果。

燕子:時逢稻穀豐收季,十裡梯田一片黃。手舞銀鐮頭頂日,師父臉上喜洋洋。

天天有禮:九峰環列抱雲臺,山寺淨無埃。石駕虛空,魚翔清澗,禮佛向摩崖。應憐鐘磬能洗耳,客步盡悠哉。洞天福地,入仙出俗,怎不念重來。

把修行和農業勞動結合起來,"默耕田地,力鋤葛藤","泥泥水水一年農",不僅能砥勵心志,也是文化中的耕讀傳統在禪林中的體現。僧侶並不是把勞動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而是作為觸類見道、直指本心的修行方式,實質上即是從勞動中悟修行,以修行促勞動。

朋友們,看了這禪意滿滿的豐收圖,你有何感悟呢?留言分享給我們吧

圖:水月無痕、禪拍四人組、胡偉、陳學德

本文來源:天台山旅遊

相關焦點

  • 農禪並重
    這就完整地提出了發揚人間佛教的三個傳統,即:農禪並重,學術研究和國際交往。趙樸老在《佛教常識答問》一書中說:「在原始僧伽中,比丘是不事生產的,我國漢族僧人有從事農耕的習慣,提倡農禪生活,這是我國僧伽的一個優良傳統。」在印度,佛教僧人是不事生產的,他們靠託缽乞食,即乞討而生,乞食於人間,乞法於佛陀。
  • 「農禪並重」的佛教傳統正在演變為「商禪並重」?
    以往,高僧大德提出的「農禪並重」的修持方法方式結合當時的情況,是應機入世的具體表現。 臺灣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鄭志明教授: 佛教講動機而不論結果,為何要「農禪並重」?為修行與弘法則可,為謀生則不可,若只是農作意義不大,若不修行則有背佛法。同樣地「工禪並重」或「商禪並重」的動機與目的何在?為了修行與弘法有必要從事工商行為嗎?工商行為與弘法有必然關係嗎?
  • 養立法師:從「農禪並重」到「文禪並重」的轉化
    」到「文禪並重」的轉化》主題發言,全文如下: 從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修建至今,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已經有1950年的歷史,這也是佛教中國化,並不斷與時俱進的歷史。「農禪並重」就是佛教中國化的標誌之一。由於印度佛教託缽乞食的傳統,在中國並不適用,農禪應運而生。農禪,既是中國古代佛教禪宗寺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也是禪宗僧侶所必修的一個「覺悟」法門。禪宗僧侶融禪於農、以農悟道的生活習慣和修行方式,促進了農禪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 看到終南山三面觀音像,體味農禪並重的哲學,算是一種感悟吧
    看到終南山三面觀音像,體味農禪並重的哲學,算是一種感悟吧文圖/二指禪掌門是太上老君的終南,亦是文始真人的仙山姜太公在磻溪谷中垂釣,一勾就勾上來800年大周江山至於韓湘子與漢鍾離的淵源權作笑談觀世音以三面示現在八瓣蓮花之上以聖潔莊嚴的神態,教化了久違的農禪那是在金秋,果宣法師的簸箕裡
  • 中國佛教:農禪並重,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的佛教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農禪並重」。有一首詩偈就是說中國佛教「農禪並重」這一特點: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農禪並重」最初孕育發端於四祖道信。根據《傳法寶記》所記「每勸門人曰:努力勤坐,坐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飢瘡,即閉門坐」。道信提倡大家從事勞動,開墾荒地,通過勞作解決吃飯的問題,並且認為這是坐禪最根本的報障,也是修行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在禪宗乃至整個佛教史上,是件具有真正革命意義的創舉。
  • 農禪並重好修行 自給自足大自在
    農禪並重是佛教上千年流傳下來的優良傳統,讓僧眾在生活中有禪,在禪中有生活,禪與生活緊密結合,融為一體,是佛教自利利他,自食其力,自我磨練的一種修行方式。在當前疫情尚未消除之際,我們在防疫中不忘用功,農禪並重,精進修行。報恩寺有機菜園開墾於2010年,經過10餘年精心打理,現在土壤已經改變,不僅能滿足常住日常的蔬菜供應,多餘的蔬菜還可以結緣給大眾居士。
  • 養立法師:從「農禪並重」到「文禪並重」的轉化
    」到「文禪並重」的轉化》主題發言,全文如下: 從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修建至今,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已經有1950年的歷史,這也是佛教中國化,並不斷與時俱進的歷史。「農禪並重」就是佛教中國化的標誌之一。由於印度佛教託缽乞食的傳統,在中國並不適用,農禪應運而生。農禪,既是中國古代佛教禪宗寺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也是禪宗僧侶所必修的一個「覺悟」法門。禪宗僧侶融禪於農、以農悟道的生活習慣和修行方式,促進了農禪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 農禪並重在五祖寺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
    人間四月,春和景明,防疫不放鬆,農時不等人,耕作正當時,天下祖庭五祖寺也不例外農禪並重,大力生產,然而這個傳統在五祖寺卻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的唐代。弘忍大師的農禪並重和學道應該山居的思想觀點,為惠能大師反對只坐禪,馬祖、百丈大師等於深山幽谷建叢林,制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提供了理論依據。02、疫情下的農禪並重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春天,一場時疫席捲全球,地處湖北的五祖寺一直都在積極應對。
  • 佛教「農禪並重」應演化成「商禪並重」?
    (圖片來源:資料圖)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凱朝博士:歷史上的中國佛教提出的「農禪並重」的傳統禪修與現今佛教界一部分人提倡的「商禪並重」或「工禪並重」的意義和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問題。以往,高僧大德提出的「農禪並重」的修持方法方式結合當時的情況,是應機入世的具體表現。
  • 江西青原山淨居寺農禪基地「農禪並重」插秧忙
    志願者插秧佛教在線江西訊 青原山淨居寺組織大眾出坡,兩序僧眾及義工志願者們來到寺院附近農禪基地栽插水稻秧苗五十餘畝,彰顯千年淨居寺「農禪並重青原山淨居寺妙安法師一直以來非常重視「農禪並重,冬參夏學,發揚體光老和尚優良傳統,以奉行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家風來實踐「農禪一致」的禪宗文化。通過本次出坡勞作,青原山淨居寺的法師及義工們都有很深的體會。
  • 看到終南山三面觀音像,體味農禪並重的哲學,算是一種感悟吧
    看到終南山三面觀音像,體味農禪並重的哲學,算是一種感悟吧文圖/二指禪掌門是太上老君的終南,亦是文始真人的仙山姜太公在磻溪谷中垂釣,一勾就勾上來800年大周江山至於韓湘子與漢鍾離的淵源權作笑談觀世音以三面示現在八瓣蓮花之上以聖潔莊嚴的神態,教化了久違的農禪那是在金秋,果宣法師的簸箕裡
  • 農禪並重在五祖寺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
    人間四月,春和景明,防疫不放鬆,農時不等人,耕作正當時,天下祖庭五祖寺也不例外農禪並重,大力生產,然而這個傳統在五祖寺卻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的唐代。弘忍大師的農禪並重和學道應該山居的思想觀點,為惠能大師反對只坐禪,馬祖、百丈大師等於深山幽谷建叢林,制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提供了理論依據。02、疫情下的農禪並重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春天,一場時疫席捲全球,地處湖北的五祖寺一直都在積極應對。
  • 九華山僧人自己開荒種地 農禪並重更在修心
    雖說九華山香火繁盛,僧人靠香客供養,本可以衣食無憂,但有些寺廟的僧人仍然過著非常樸素的生活,他們開荒種地,自耕自食,農禪並重,更在修心。山上有一寺院,名曰清源禪寺,寺裡的僧人自己開荒種菜,除了滿足寺內日常所需外,還把多餘的蔬菜贈予香客,廣結善緣。這片菜園有2畝多大,完全是靠僧眾一鍬一鎬在寺院附近的山坡上開墾出來。
  • 農禪並重 普茶的意義
    僧侶「農禪並重」,即一邊修行,—邊從事種茶等農業生產(圖片來源:資料圖)普茶儀式由唐代百丈禪師首創,當時僧侶「農禪並重」,即一邊修行,—邊從事種茶等農業生產,十分辛苦。在長期的農禪生活中,品茶變成一種修行方式。臨濟宗的禪師往往教化弟子在吃茶中悟禪。趙州禪師即是主張禪茶一味的代表。據《五燈會元》載:「師(趙州禪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
  • 農禪並重勤勞作 搶抓農時春耕忙丨湖北省佛教寺院農禪圖景
    農禪並重是中國傳統叢林的獨特風範,形成於禪宗四祖至五祖時期。四祖道信大師提倡以農入禪的道風,強調坐禪之餘,門人應開墾荒地,耕作勞種。五祖弘忍承師古訓,堅持「役力以申供養,法侶資其足焉」。六祖慧能用親身經歷說明,道也可在「破柴踏碓」之類的勞作中獲得。
  • 一誠法師生平丨倡導農禪並重:禪法就在日食日耕中
    所謂農禪並重,就是勞動和參禪兩不耽誤,在勞動中參禪,在勞動之餘禪修。一誠法師在江西的幾十年,始終堅持和實踐著農禪家風。他認為,21世紀的合格僧人,必須堅持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必須實踐百丈清規,發揚農禪並重之佛門家風,促進道風建設,續佛慧命,廣利群生。因此他經常埋首園田,要求僧眾辛勤勞作,從他所寫的詩作中顯而易見,在性福法師像讚中有:「……領眾燻修,重振宗風;為人為法,亦禪亦農。
  • 讓你覺得耳目一新的農禪 其實大有來頭
    「農禪並重」 說到「農禪」,首先來追根溯源。古印度在佛教出現以前,便有諸多追求解脫而不得其法的宗教,對於這些追求解脫的出家人,民眾給予了很大的尊敬和支持,當僧團進行乞食之時,他們大都願意供養。
  • 五一話「農禪」:這座祖庭道場的農禪歷史,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
    其門徒對農禪並重的修行方式都很擁護,均不畏艱難,積極從事勞動。神秀大師「博綜多聞」,「不遠邇阻,翻飛謁詣」,師事弘忍,誓心苦節,不舍晝夜,服勤6年,日以樵汲自役,夜以靜坐習禪而求其道。惠能大師千裡迢迢,跋山涉水,參拜五祖,甘作勞役,墜石助力,踏碓舂米,以求其道。
  • 有一種美,叫「粉牆黛瓦」,有一種秋色,叫「塔川」
    在這個特別的2020年,在這滿眼「金風玉露」的深秋之際,送自己一次賞秋之旅,抓住秋天的尾巴,記住這最美的秋色!,每年秋季,都有無數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只為記錄下眼前這抹最美的秋色。相較於四川九寨溝、新疆喀納斯、北京香山來說,同為全國四大秋色觀賞地之一的安徽塔川,這個皖南小村落,在名氣上要顯得低調的多。
  • 揭秘僧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修行理念 農禪並重下參悟(1/35)
    一般認為,真正開始農禪並重生活的是禪宗四祖道信大師。禪宗僧侶融禪於農、以農悟道的生活習慣和修行方式,促進了農禪制度的形成與發展。長期開墾荒地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農禪的最大特點。同時,具有一定規模的禪宗寺院的農業生產也對中國禪宗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並形成了「農禪並重」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