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年的努力,中國的風電發展做到了從0到1的跨越。」在2020年初的中國風能新春茶話會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以下簡稱「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曾如此總結風電行業所取得的成績。
根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全國風電累計裝機2.23億千瓦,穩居全球第一。其中陸上風電累計裝機2.16億千瓦、海上風電累計裝機750萬千瓦。
實際上,中國不僅總裝機規模達全球第一,每年新增裝機量同樣領跑世界,2019年,中國以26.2GW的新增風電裝機位列全球首位,同時在陸、海的單一領域均保持裝機領先。
然而,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風電市場,這樣的成績並未達到最終目標。在國家碳中和目標已經確立的背景下,清潔、可再生能源——風電的進一步布局正當其時。
2020年9月,中央高層公開表示,中國力爭二氧化碳排放量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2月12日,中央高層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宣布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到2030年,國內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對於風電,秦海巖曾多次強調其經濟性:「實際上,我們現在使用風電不僅僅是因為清潔,更因為它便宜。」此前,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海上風電的平價是中國風電攀登的最後一座山峰,一旦登頂成功,中國風電發展在技術上一馬平川、再無障礙。
陸上風電具備平價條件
根據《關於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對於陸上風電項目,如2018年底之前核准但2020年底前未完成併網,或2019~2020年核准但2021年底前仍未完成併網,國家不再補貼;2021年1月1日及以後新核准的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
這就意味著,2021年,我國的陸上風電正式進入無補貼的平價時代。對此,市場大多對新能源「斷奶」之後的盈利能力存有疑慮,但實際上,我國的陸上風電已具備平價條件。
根據IRENA(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數據,2019年中國的平均陸上風電度電成本(LCOE)已經低至0.47美元/kWh,低於日本、法國、丹麥等國,過去10年,我國陸上風電度電成本下降了40%左右。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除了少部分地區因為自然條件不具備風電開發條件或其他經濟性考量外,從技術上來說,陸上風電實現平價並沒有什麼難度。」另一業內資深從業人員也表示:「從中東南地區到三北地區,明年基本上80%地區都會進入平價。」
近期,秦海巖撰文對河南某風電場進行測算:在當前的技術水平條件下,當地風電場單位千瓦造價約7500元,此時項目的度電電價可降至0.3元/千瓦時,低於河南省的標杆上網電價(0.3779元/千瓦時)。「考慮到河南省中等偏下的風能資源條件,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新建風電項目都可實現平價上網。」
田慶軍在第五屆全球海上風電大會上也表示,通過一系列技術及行業管理的創新,目前三北地區度電成本在0.2元/千瓦時左右,中東南部在0.3~0.35元/千瓦時左右,基本滿足開發商收益要求。
風能專委會委員李鵬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指出,對於可再生能源行業來說,平價時代的到來將徹底打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空間。過去由於可再生能源附加資金難以匹配新能源的發展速度,補貼拖欠造成的資金成本增加及現金流受限問題掣肘行業發展,「而平價時代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著重效率提升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通過風機大型化、機組輕量化、後期運維智能化等方式,風電行業降本空間依然巨大。
金風科技產品與解決方案中心總經理助理王百方告訴記者,度電成本的下降主要依靠降低設備成本和提升發電效率兩種方式,但對於風電行業來說,提升發電量是更為直接、有效及長遠的降本路徑。「可能從短期看,發電量的提升與設備成本降低相比微不足道,但從20年的全生命周期來看,發電量提升的效果就非常顯著。」
「發電量提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塔筒的增高和葉輪的增大。因為更大的葉輪意味著更好的捕風能力,同時,葉片捕風效率及傳動系的效率也要不斷提升。」王百方表示。據了解,若風輪直徑增加到原來的2倍,同樣條件下風機的發電量將是原先的3倍左右。
在這樣的背景下,風電機組大型化趨勢明顯。根據風能專委會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2MW及以上機組在當年新增裝機中佔比從2009年的9%增長至96%,其中2018年,2MW機型在新增裝機容量中佔比50.6%,2~3MW(不含 3MW)機型佔比31.9%。
2019年,國內主流主機商大兆瓦機型出貨佔比繼續提升。從3MW以上機組出貨佔比來看,金風科技由2018年的0.92%增加至3.1%;運達股份由2018年的0%增加至2.03%;而明陽智能則從2018年的0.92%大幅提升至15.11%。
在海上風電領域,機型的容量競爭似乎更加激進。目前,東方電氣已經推出10MW機組,明陽智能也將其最大單機容量海上風機升至11MW。
龍源電力原總經理謝長軍曾向記者強調,5~6MW海上機組已基本成熟,但7MW及以上樣機仍須經過幾年的運行試驗才能確保其可靠性。
「最後一座山峰」
2019年,我國海上風電市場發展增速創新高,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數據,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2.4GW,同比增長44.71%,佔全球新增裝機比重近40%,穩居海上新增裝機全球第一。同時,隨著我國海上風電市場的高速發展,預計2020年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量將趕超英國和德國,位居全球第一。
儘管如此,相比可實現平價的陸上風電,我國海上風電的降本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記者了解到,《關於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和《關於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已經確認了我國海上風電行業的退補時間點:2021年為海上風電搶裝的最後一年,2021年之後,海上風電的國補將退出。
但事實上,2021年之後,我國的海上風電距離平價尚有距離。謝長軍指出,我國海上風電要在近期實現平價上網並不現實,需要五年以內的過渡期。
據了解,相比陸上風電,我國的海上風電好比剛學步不久的「幼兒」,雖然步子大,但不算穩當。
「跟海上風電發展比較成熟的歐洲相比,我國在海風資源方面就存在差距,再加上複雜的海況因素影響,開發成本進一步升高,因此,中國的海上風電的平價不會一蹴而就,需要逐步實現。」田慶軍表示,「2021年以後,中央財政將取消海上風電補貼,地方政府是否補貼海上風電尚未明確。實事求是講,如果全部取消,短期內挑戰巨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行業呼籲相關部門儘快落實海上風電電價政策,允許地方補貼接替國家補貼,逐步實施補貼退坡機制。
伍德麥肯茲中國風電市場資深研究顧問李小楊表示,2021年後,地方補貼對於市場發展至關重要,根據伍德麥肯茲方面的預測,強有力的地方政策或將支持2020年~2029年新增容量提升133%。
「海上風電平價是中國風電發展的『珠穆朗瑪峰』,一旦登頂成功,中國風電發展在技術上一馬平川、再無障礙。」田慶軍如是表示。
(文章來源:貝果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