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和姓氏有什麼關係
郡望,是古人用來表明自己出身名門望族的一種文化習俗。
秦漢以後,有的家族由於世居某地而人才輩出,有的家族由於戰功顯赫而世代高官,這些都可能在當地形成巨大的影響。而這些家族在當地所具有的政治、經濟或文化方面的巨大的威望,就會使自身成為當地人所仰望的對象,從而成為一地之望族。當地人常以有此望族而感到驕傲,後人也常常會借用古代同姓者的這個地望來為自己增光,這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少見。
北宋的祖無擇是上蔡人,但他在題碑時卻自署範陽人,借用的就是晉代名人祖約和祖逖的地望。
韓愈是河內河陽人,但也自稱祖籍昌黎,這是因為昌黎的韓氏在唐代是望族,所以,韓愈就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亦稱之為韓昌黎。其實昌黎的韓氏和韓愈的家族之間未必存有某種親族關係。
因為古人總喜歡把自己和歷史上曾產生過影響的人物聯繫起來,希望能和名人的血緣掛上鉤,希望自己的地望能叫得響,希望能讓別人明白自己的出身和來歷是非同一般的,等等。於是就有了太原王、汝南周、天水趙、穎川陳和隴西李、南陽張等以地名相標榜的姓氏,從而使姓氏和地域產生了某種固定的聯繫。
而姓氏一旦和地域聯繫起來,就有了高低貴賤之分,就有了所謂的"國姓"、"郡姓"、"州姓"和"縣姓"的等級差異。中古時代的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當時的北方就有所謂的四大望族,即範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
名、字和號有什麼區別
古人的"名",是社會上一個人的特稱。古代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素,後來,隨著語言文字和文化觀點的發展,人名才變得越來越複雜。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故又稱"表字"。周代貴族男子年二十行冠禮,即結髮加冠,以示成年,也就是說,"字"是男女成年後才加取的,這表示他們已經開始受到人們的尊重了。
"號"是別人的稱號,即人的別稱。封建社會中的士大夫,特別是文人往往有自己的別號,如唐代李白,號青蓮居士,宋代以後,別號之風尤盛。
一般來說,名、字、號其實都是人的名稱,只是在取用的時候,才顯示出其間的不同。通常名、字多由父母長輩所取,其中多體現了長輩對子女的期望與想法。別號則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並不受家族、行輩的制約,可以更自由地寄託或標榜自己的某種情操。
"行輩"能看出一個人的長幼次序
"行輩"是中國特有的表示家族縱橫關係的方式。行,指排行,是一個人在家族中的長幼次序。表示行輩的方法主要是用字,即以字入名,通過用字區分輩分、排行。
這些字因時代不同而各有特色,在先秦時期,最常見的行輩用字是:孟、伯、仲、叔、季,如伯禽、仲山、叔向、季路等,排行長幼一目了然。
之後的排行如長、次、幼、少、元等也很常見。長、元表示排行第一,如司馬長卿;次,是次子,指排行第二,如祭肜,字次孫;幼、稚,表示排行最末,如東吳孫堅的弟弟孫靜,字幼臺,東晉葛洪,字稚川;少,指弟弟,如東漢時人許荊上有兄長,字少張。
民間的普通百姓還常以數字為名表示排行。魏晉以後,表示行輩的字逐漸從字轉向名,這就是現在的家譜中一般的行輩字派了。如唐代杜甫的兩個兒子分別叫宗文、宗武,顏真卿、顏杲卿、顏春卿三兄弟則同屬顏家的"卿字輩"。
一些大家族通常規定出若干代的輩字,這樣,同一家族即使歷經數代,分散各地,從名字上也能分辨出輩分關係來。行輩字快要用完的時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族長再次續字延長。
除了以字入名外,以偏旁作規定也是標明行輩的主要形式,如宋代"三蘇"中的蘇軾、蘇轍兄弟,偏旁都為"車"。
因為行輩有其特定的意義,因此,到了宋元以後,宗譜在中層以上的家族中十分盛行,甚至影響到了皇族。
古人如何確定座次位置
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者居上位,位卑者處下位。秦漢以前,人們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
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
集群宴會中座次的排列,也是很有講究的。兩漢以前,人們習慣"席地而坐","上坐",乃宴席的"尊位所在",亦即"席端"。"席南向北向,以西方為上",即以面朝東坐為上。在"室"內設宴,座次"以東向為尊"。而在位於宮室主要建築物前部中央坐北朝南的"堂"上,則是以南向為最尊,次為西向,再次為東向。
隋唐以後,開始了由坐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轉變,方形、矩形、圓形諸形制桌椅的出現,讓座次利益也有了新的改變。
以圓桌為例,它是應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而產生的,其最初讓用慣了方桌的人很不適應。清中葉以後,圓桌成為酒樓流行的餐檯式樣,座次一般是依室的方位和裝飾設計風格而定,或取向門、採光,或依廳室設計風格所體現出的重心與突出位置設首位。通常侍者會用餐巾摺疊成花、鳥等造型擺臺,由於十分醒目,首位一望便知。
總而言之,上下前後左右的尊卑古今一樣。尊位既定,那麼,排座次的傳統規矩往往以官場中級別的高低為序,分就主次位。在民間,多以輩分長幼為序,長輩、長者坐尊位;在師門,則以進門的先後為序。
結髮禮有什麼講究
自古以來,人們習慣將原配夫妻稱為結髮夫妻。為什麼要這樣稱呼呢?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明白"結髮"的含義。
結髮是中國古代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上古社會的結髮婚儀已不可考。據《曲禮》云:"女子許嫁,纓。""纓"是一種絲繩。女子許配人家以後,便用它來束髮,以此表示她已有了對象。即"示有從人之端也。"直到她成婚時,那條絲繩才由新郎親手從她的頭髮上解下,這就是《儀禮·士婚禮》中說的"主人(婿)入,親脫婦之纓。"
可見,"纓"確是夫妻間的信物。漢、唐詩歌中,多有"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漢·蘇武詩)、"與君初婚時,結髮恩義重"(曹植《種葛篇》)、"結髮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別》)之類的詩句,說的就是這種結髮婚儀。
到了唐代中、後期,"結髮"由婚前系纓、成婚時脫纓,演變成新婚夫婦在喝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髮,綰在一起表示夫妻同心。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凡娶婦,男女對拜畢,就床,男左女右,留少頭髮,二家出匹緞、釵子、木梳、頭須之類,謂之合髻。"文中寫的就是這種婚儀。後來,人們就習慣將結髮夫妻作為原配夫妻的代名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