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在幾千年中,像被很多人熟知的盧溝橋、趙州橋、羅陽橋等,建設了數萬座奇怪的橋,如果說建水有橋的話絕對不能錯過, 那一定是雙龍橋, 這是建水、雲南和中國最美的古橋之一,也是雲南省有名的古蹟,記載在中國的造橋歷史書上, 幸運的是,現在還不是收費的旅遊勝地。
雙龍橋位於建水古城的城西5裡,河岸上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花卉和被風吹得搖晃的垂柳,這座橋建於清幹隆年間,當時只是在滬江修建石橋三孔,滬江,坍塌河水泛濫,河床逐漸變寬,在三孔小橋獨居河中,無法橫跨兩岸,當地官民又在道光19年( 1839年)修建了14孔這是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長148米,寬3-8米,是雲南省著名古蹟之一,雲南省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多孔連拱橋,被認為記載在中國的造橋歷史書上。
由於坍塌,瀘江兩條河合流,且兩河蜿蜒如龍,一座橋橋封鎖了「雙龍」,因此被稱為雙龍橋,雙龍橋古風自然,橋體都是青石砌的,橋頭和橋裡各留一座樓閣,遠看像樓船,近看像彩虹橫亙的波浪,靠近拱橋,就能看到橋的閣樓, 大樓裡有大樓,屋簷上有屋簷,雕刻得很美,走在橋上,就像有一條複雜的路在空著一樣。
橋體是嵌入挖平的約500塊石頭製作的,兩側用條石做柵欄, 橋裡有三個屋簷式閣樓,大樓裡有大樓,映著橋樓,蔚為大觀,兩端的閣樓略小,中央有很大的壯觀, 以前被稱為「滇南大觀樓」,只有進入橋上的樓閣,才能更深入地品味橋的獨特性,技術優秀,布局整齊, 小樓閣為重簷拼湊尖樓閣,簷角高高聳立, 大閣是三重簷方形的主閣,簷重疊,簷角交錯。
橋的閣樓在鹹豐年間被戰火破壞,光緒在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重建,中央大閣現在是坊式結構,三層樓,比舊的高一層,下層原來是人馬通道,現在可以用二輪、三輪車和農業用車通行了,橋產於水,是有河和湖的地方,可能有橋,但今天的建築水中沒有太多的河和湖, 為什麼有這麼多古橋呢? 翻開建水縣誌,建造水城的是唐元和間蒙氏建造的,古稱步頭,也是雲巴甸, 秋天的夏天,溪水如海,夷稱海為惠,歷大,故名惠歷,中文稱為建水。
建水四面環山,中間低,衝擊盆地,古代這個水庫沒有水口,所以山洪聚集,建水壩有很多天然湖泊, 明清時代,建水壩連通了西湖、草海、麥場海子等幾個湖,但到了今天,水庫中的湖已經不存在了,只剩下曾經橫跨水面的古橋,磨光的青石板,500塊石頭,充滿了歷史痕跡,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這樣美麗的雙龍橋,依然位於郊野,不用票,遊客少,可以盡情拍照。
水很多舊橋橋頭有樹,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橋身亭閣和橋頭大樹,都能感受到村民的樸素,雙龍橋看日出是最好的, 漂浮的雲起著減光和柔和的光的作用, 在這樣的光下,映出這樣秋天美麗的影子和灰度豐富的雲。
雙龍橋是雲南古橋梁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多孔拱橋, 1965年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來考察,在他的《儀容萬千的中國古代橋梁》的專著中,將建水雙龍橋列入全國最有名的十餘座古橋代表作之中,一座橋是地方文化的形成,一座橋也象徵著城市的靈魂,每次靠近橋,總是看到遠處,看到這座橋千百年來凝視的山川彎液面,歲月變了,波瀾不驚, 走在橋上,看風景,雙龍橋像一道美麗的彩虹,與建水最美的山水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