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升級以及二胎政策的全面開放,我國母嬰消費市場正在迎來黃金髮展時期。有權威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嬰幼兒奶粉市場規模預計達到2955.1億元。
但同發展勢頭迅猛的嬰幼兒奶粉不同,輔食行業始終是不溫不火,更有多家廠商因經營不濟接連被迫轉行。近期頻發的產品質量問題,更是使得本就蕭條的輔食行業雪上加霜。
歐比佳、培芝、施嬰等皆曾登上黑榜
5月13日,江西省市監局發布的12批次食品不合格情況通告中,一款由湖南歐比佳營養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名為多能多有機嬰幼兒營養米粉(菠菜味)的產品,維生素A檢測值為5.79μgRE/100 kJ,嚴重低於標準規定的14-43μgRE/100 kJ。
後筆者經了解發現,近幾個月來,頻上黑榜的品牌還不在少數。譬如,同為維生素A檢測不合格的優+雙益營養米粉及萌童蓓壯鈣鐵鋅配方奶米粉、黃麴黴毒素B1檢出值為1.37μg/kg,高於《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要求≤0.5μg/kg的施嬰牌核桃蓮子嬰幼兒營養奶米乳、所含菌落總數不符合規定值的亨利元牌嬰幼兒營養米粉以及北京愛寶坊孕嬰童用品經營部銷售的,碘檢出值低於產品包裝標籤標示值80%的嬰幼兒多種穀物混合水果米粉。
據了解,從配方標準來看,目前我國嬰幼兒輔食涉及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主要有三種,分別是 《 GB10769—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嬰幼兒 穀類輔助食品》、《 GB10770—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嬰幼兒罐裝輔助食品》及《 GB22570-2014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輔食營養補充品》。
然而,即便是有法可依,但在市場監管不嚴加之行業自律性較差的雙重因素影響下,產品安全問題始終無法杜絕,甚至是愈演愈烈。對此,有業內人士稱:行業門檻過低直接決定了產品魚龍混雜的調性,口碑形象也在一次又一次的「事故」中不斷下滑,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行業認知不足、消費者教育匱乏
不只是市場監管不嚴,行業整體的認知不足加之消費者教育匱乏和產品自身壁壘也是造成輔食滲透率低的重要因素。
據了解,半歲以後的寶寶,成長所需的鐵99%都來自於輔食,世界衛生組織及多方專家也都建議嬰幼兒滿 6 個月後開始添加輔食。然而,在我國輔食的滲透率卻只有25%,且據艾媒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嬰幼兒輔食和奶粉銷售額的比例為1:7,而歐美發達國家相應比例為1:1,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斷層。
不單是整體行業認知不足,消費者對輔食的重視程度也遠遠不夠。數據顯示,我國人均輔食消費量遠低於歐美、東南亞等地區。另據筆者調研發現:相較於購買市場上的成品輔食,寶媽似乎更鍾情於自製輔食,他們認為二者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都是一些少鹽少油的麵條、米糊等。
對此,高美高創始人梁文琦表示:嬰幼兒輔食採用的配方以及營養素均是按照國家標準添加。因此,成品輔食無論是在原料、配方、工藝還是營養指數上均吊打自製輔食。
優兒樂輔食創始人潘全順也表達了相同觀點:兒科醫生和育兒專家都多次強調寶寶要同時食用奶粉和輔食,但是消費者並沒有充分認識到輔食的重要性,這說明教育普及的力度還不夠。
由此可見,在對輔食的認知上,消費者教育存在嚴重不足。並且不只是消費者本身,據了解,多數門店導購也不甚了解輔食的真正價值和意義所在,而且相比較輔食,他們更願意推薦提成高的各類營養品。
除此之外,為了保護嬰幼兒的腸胃健康,輔食在加工過程中均需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製作,也正因此輔食在口感上略為寡淡,不易對寶寶的味覺產生刺激,而這也是導致輔食滲透率低的原因。
嬰幼兒輔食的出路在哪裡?
可以看到,在多方因素的制約下,嬰幼兒輔食想要破圈難度極大。那麼,嬰幼兒輔食何以才能找到出路呢?
大致分為以下四點:
①必須加大力度激活市場教育,只有消費者真正認可輔食對寶寶的重要性,才能從根本上挖掘輔食行業的價值;②全方位整改行業亂象,抬高準入門檻;③國家加強扶持力度、專家給予正確引導;④注重品牌打造和口碑建設。
說到口碑的打造,這也正是國內輔食品牌的軟肋所在。據悉,截止目前,國內產值上億的輔食品牌一個都沒有,且大多數企業均將大量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到了渠道動銷上,缺少對品牌營銷、口碑打造的環節。
不僅如此,另還缺乏一套完整的營銷規劃。世界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曾說過:一家企業只有兩個基本職能,創新和營銷。能做到和創新並肩,由此可見營銷有多麼重要。
而缺乏營銷環節,進一步導致的就是同質化嚴重和瘋狂的價格戰,這是很不利於行業前進發展的。
實際上,在母嬰消費整體升級的紅利下,輔食的市場份額也是穩中有升的,不過要想成為奔湧向前的「後浪」,還得依靠多方的共同努力及其自身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