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時代,拿名字誆人不好使了。
曾經的南昌餐飲龍頭獨一處風光幾何,是城中最早的宴請聖地和海鮮酒樓,今天尚存不少分店,但巔峰已過日漸頹喪,只是在老南昌人心中頗有地位——以至於很久以前,首次聽說北京都一處時,還曾困惑是誰抄誰。
社會進步了,如今大家都知道獨一處在假虎威,類似的命名方法也日益少見,南方人也開始愛吃北方燒麥,皮薄餡多——都一處的燒麥舉國聞名,國家級非遺,甚至打響了「北京燒麥」的名聲。其實,老北京並沒有燒麥,都一處的燒麥壓根就不是北京的。
大順齋的歷史比都一處還久
1738年開業的都一處是商務部首批「中華老字號」,名副其實。剛開業時,這裡還叫王記酒鋪,掌柜的是山西人王瑞福,賣酒,也有些下酒菜,和燒麥半毛錢關係沒有,生意還成,但也沒太大名氣。據說,1752年除夕,京城美食大使乾隆爺去通縣微服私訪,回程到前門餓了(其實都去通州了,帶幾個大順齋糖火燒回來多好),偏偏大年夜並無餐廳開門,除了王記酒鋪——好像乾隆爺的大部分探店都發生在餓肚子的情況下,當然覺得啥都好吃,也就滿世界提匾——可當時王記酒鋪店小名微並無字號。因為當時京都只有這一處餐廳營業,乾隆就給起了個「都一處」,改天差人送了匾——有了皇上認證,好吃不好吃你也得來吃,此後都一處順風順水理所當然。
圖片來自新浪
乾隆提的這塊匾還有些故事——如今放在餐廳大堂,並非常見的長方形,是橢圓的,黑漆金字帶著蝠頭,蝠頭又像玉蘭花,如果是真的也是挺好的文物——有說文革時被當成四舊砸爛了,有說被刀劈了但是沒劈壞,有說被當時的大師傅藏起來並傳到了今天,1981年重開時掛在大堂的就是原來那塊。至於大門口的另一塊招牌,是為六十年代郭沫若來吃飯,丫看了乾隆爺的招牌不服氣,自己也提了一塊——還是吃得太飽了。
清末的前門大街
說回清朝。據說直到同治年間,賣酒的都一處才開始提供燒麥、炸三角等主食,也漸漸有了炒菜,只是仍沒有爆紅,依然仗著乾隆做生意。直到民國,掌柜李德馨花天酒地剋扣員工,大家不爽,燒麥多放料炒菜多放油,打酒多給,本想把買賣搞垮,誰知飯菜質量越來越好客人越來越多,陰差陽錯之下名冠京城。
動蕩過後,直到1981年,都一處恢復營業,賣的和原來差不多,燒麥和酒菜為主,魯菜也有,店門口擺有乾隆夜訪提名的銅像。和城中其他老字號一樣,有底蘊有特點的都一處是妥妥的中華老字號、國家一級酒家,燒麥也輕鬆拿下了商業部的金鼎獎(官方餐飲最高獎)和中華名小吃,2008年被收入國家級非遺(「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02年,都一處被便宜坊收購——順帶一提,如今便宜坊集團旗下還有八大樓之一正陽樓、做素菜的功德林、做小吃的錦芳和做涮肉的一條龍,整體水平比另一很愛收集(並摧毀)老字號的集團聚德華天好上不少。
圖片來自新浪
如今的都一處燒麥傳承人極其年輕。吳華俠,第八代傳承人,如今都一處的主廚,2008年被定為傳承人時年僅25歲——契機是奧運,吳華俠師傅用蔬菜汁做了五彩燒麥對應五環,拿下第八屆中國美食節金鼎獎。女性、外地人、年輕,全是老字號後廚中的弱勢標籤,能幹出名堂極其難得,佩服。
老字號的餐前小吃是……妙脆角?
今天的前門大街徹底淪陷,啥啥都不咋好吃,趕時間去了酒店附近的都一處,正值飯點生意火爆,但排隊沒幾分鐘順利落座——兩層樓,又只是吃燒麥,大部分還是趕時間的遊客,翻臺很快。
作為酒館的都一處曾以馬蓮肉作為大招牌——用馬蓮草(捆粽子的那個)綁好大塊五花肉,醬好後鬆綁放涼切片,肉凍夾著五花肉,頗好看,如今非常少見。吃來醬香馥鬱瘦肉不幹,肥肉脆彈火候很好,肉凍也濃厚不膩,馬蓮草的香氣淡淡的,古老正氣非常喜歡,必點。
絲瓜秧拌腐竹調味簡單,熗出淡淡的幹辣椒香氣,腐竹和絲瓜苗都偏硬挺,很一般,清口可點。
鎮店級別的都一處炸三角曾是城中最普及的街頭食物——五十年代還有很多販賣炸三角的獨輪推車,現炸現賣,但即便在那時炸三角也是都一處最牛逼——1935年,馬芷庠先生在《北平旅行指南》中介紹了北京名店名菜,都一處的炸三角榜上有名(而並不是燒麥)。炸三角是熟餡,醬肉+肉皮凍為主,加韭菜、香菇(講究的香菇要使肉湯發)、馬蹄拌勻,用半燙麵包成三角再炸——一半燙麵一半雞蛋面。上桌咬開並不流湯,融化的肉皮凍裹住餡料,鹹鮮溼潤鬆軟噴香,酥脆的外皮也炸出好看的焦黃斑點。
按傳統,炸三角的餡不算滿(容易走形),模樣甚至都不太三角——這樣才對路,如今城中個別老字號也有炸三角供應,但太三角甚至變成等邊三角,其實並不正確。
總算說到燒麥。前文說過,都一處的第一任掌柜王瑞福是山西人,燒麥也是純種的山西大同派,只是老字號加非遺,要求更多更規範——講究擀出直徑三寸、中間厚一毫米、邊緣厚半毫米的皮子,必須帶24個花褶,用到的特製擀麵杖(棗核槌、走槌等)都好幾種,再每張包入半兩餡料。肉餡要用前後臀尖,專門從肉聯廠定製,夏天三七冬天四六,再用高湯拌餡……
但和絕大多數老字號一樣,今天來都一處隨便點一籠燒麥,很可能是早早捏好蒸好歪瓜裂棗,除非多花些銀子擼菜單上最貴的——極品蟹黃燒麥其實價格還挺合理,但一看就板正精神現點現蒸——捏得規矩直挺飽滿好看,正當季的蟹黃表現很好(不保證平時也表現得好),結塊鮮甜,蟹油把燒麥映出淡淡金黃,肉餡本身也打得油潤多汁,點醋吃來妥實安穩至極。
同樣招牌但更為經典的精品三鮮燒麥便宜些,所以包得相應醜些草率些。三鮮即海參、蝦和豬肉,簡簡單單——只是除了把蝦剁進餡裡,還要再包進一顆完整的蝦仁。更平衡老練的餡料更能嘗到肉餡的肥潤豐厚和隱約的蔥油香氣,調味很準很棒,有沒有海參都好吃。
2009年,吳華俠師傅成為繼承人的第二年,風頭正勁之時研發了彩炫燒麥——用抹茶、可可、蛋黃、胡蘿蔔再加上白面,擀成五彩麵團,成為吳師傅的招牌菜。如今菜單上供應彩炫鮑魚燒麥,不知為何捏得亂七八糟,內餡其實和三鮮差不多,能吃到香菇、蝦和馬蹄的存在,鮑魚不說感覺不到,甚至原版三鮮的融合感更好——雖也好吃但比上不足,若非單純想見識一下五彩麵團可以不點。
都一處的燒麥已然軟嫩多汁,但畢竟扎紮實實有面有肉,吃多了還是噎,按常規是要一碗小米粥或綠豆粥順順——記得要安常規走,店裡的湯都不太OK,隨意點的薺菜豆腐羹太寡太淡,還沒粥好喝。
最近接二連三的風波簡直要讓老字號成為敏感詞,但都一處的發揮其實還可以——當然,魯菜肯定不如大飯莊,人多時偶爾燒麥亂捏(且便宜的燒麥更可能被亂捏),但至少普通食客也是能吃到良好狀態下的燒麥的,炸三角和馬蓮肉更是獨此一家,且都算好吃,值得專門兒來嘗嘗——店裡還提供燒麥體驗課程,由吳華俠師傅親自授課,又能做又能吃,還能觀賞傳承人的功底架勢,售價極度合理,已在下次進京的待辦清單之上。
探店時間:2020.10.6. 午餐
學徒評分:3.4
地址:北京市前門大街38號
電話:+86(010)67024578
實際人均:102CNY
評分細則:
5:那種毫無瑕疵、花見花開的
4.5:近乎完美,但說不出哪差了點的
4:非常好,比3.5分還要好的
3.5:較好的餐廳,想起來就吃吃的
3:一般的餐廳,湊合吃飽的
2.5:同類餐廳中偏弱的
2及以下:泡麵還蠻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