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5 07:40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戚祥浩 共享聯盟鹿城站 章志義 施寧寧 鄭範琦 攝影 華齡公益攝影義工隊
古樸的牌樓石門、石橋、戲臺……金秋10月,重新修復的溫州市鹿城區公園路掀開紅蓋頭,正式與先行完成改造的五馬街、蟬街連為一體。至此,整條步行街從原來的424米擴展為1400米,城市文脈與記憶在這裡被一一喚醒。「十一」長假,新五馬歷史文化街區日均人流量達22.4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86.7%,街區日均銷售額達1000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3%,創歷史新高。
老年人沉浸其中,年輕人極力追捧,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旅行團,無不宣告著,這條始建於東晉,已經有1600多年歷史的五馬老街青春正好。
新五馬歷史文化街區是如何進行活態保護的?在保護與發展間,如何拿捏好平衡點?這背後的故事,值得我們去探索。
逝去的歷史如何再現
修舊如舊 挖掘郡城文化精髓
從晚清風格的公園路漫步到民國風情的五馬街,再來到民國風與現代元素混搭的蟬街,遊客可以一路感受這個歷史文化街區的風情萬種:老條石鋪就的路面,亭臺樓閣裝點著百年瓦當,老香山、五味和、金三益,老字號招牌上寫滿了故事,在街頭演繹的古法造紙、活字印刷,更是古色古香、趣味十足。
而在過去,這條溫州知名的步行街曾備受詬病:有人吐槽路線太短,只用10多分鐘就可以從頭逛到尾;有人抱怨燈箱廣告混亂、單車橫衝直撞;有人不滿品類單一,路旁除了鞋子衣服店,別無其他經營業態。
2017年,溫州市委、市政府按照全域謀劃和歷史文化街區三年行動計劃總體安排,由溫州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指揮部指導鹿城對五馬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改造,重頭戲便是將蟬街、五馬街、公園路連為一體,以步行街慢行的形式,打造新五馬歷史文化街區。
蟬街人口改造前
蟬街入口改造後
五馬歷史文化街區必須改造,可怎麼改是大問題。在久浸時光的「主動脈」上動手術,考驗著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
第一步是拆整。鹿城區實施了全域24小時交通、店招、業態等嚴管措施,清理違規停車場、無序共享單車和違規廣告燈箱;緊盯紗帽河等10餘條背街小巷的綜合整治提升,並開展危房修繕、立面潔化、店招審批等一系列工作。而最大的挑戰來自蟬街,其沿線建築功能複雜、類型多,建築形態、材料與色彩等與歷史風貌相去甚遠。
「蟬街陸續拆除1300餘個防盜窗和雨棚、序化900多個空調外機、整治287家店面招牌……」五馬街道黨工委書記陳躍龍透露,改造勢必影響正常營業,為說服1500餘戶商住戶,街道反覆召開70餘場協調會,一遍又一遍上門做工作。
接下來,還原歷史韻味同樣是一項大工程。鹿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服務中心主任陳銑告訴記者,為挖掘溫州近1700年的郡城文化精髓,改造團隊累計整理涵蓋文史、繪本、照片、文集等各方面內容的文史資料1000餘本,從而為整體工程和文化節點打造提供了復刻依據。最終,從古城老街、坊巷制度、溫州開埠、歷史名人等角度切入,策劃編寫了街區文化腳本。
有了腳本後,陳銑和團隊成員及時聯繫古建保護志願者團隊,遍訪拆遷現場,把拆整過程中搜集的老舊建築材料重新用於歷史街區改造,有效實現歷史建築的異地重建。「我們盡最大努力利用老磚老瓦,一些老石條的歷史甚至達到了150年以上,歷史文化的沉澱在這些老材料上展現得淋漓盡致。」陳銑說。
而在許多「歷史文化記憶」都已消失的公園路上,改造團隊在有關部門和文史專家指導下,從文史資料中一點點挖掘逝去的文化元素,最終敲定「公園路十景」還原方案。
作為其中一景,新出現的戲臺、門臺,成為公園路的點睛之筆。設計團隊根據一張老照片還原城隍廟的風貌,設計了「南戲臺,北照壁」。「百年前,老百姓最重要的公共活動空間就在城隍廟和戲臺。如今,這裡又將成為市民日常的活動場所,讓人有種時空交錯之感。」改造團隊成員鄭源泓說。
人們在戲臺前觀看演出。
修舊如舊還體現在傳統工藝的使用上。「清水老磚牆採用溫州特有的平立砌;山牆面上採用溫州特有的古法瀝灰粉牆,將海裡的貝殼類動物燒製作為黏結劑;門臺、簷頭的修繕使用了適宜溫州溼熱氣候的溫州灰塑;雕刻採用了檀雕、磚雕。」陳銑告訴記者,整個改造過程中,採用了多種溫州明清古建築工藝,結構形制上基本採用魯班燕尾榫卯榫工藝。
淡去的鄉愁如何復活
多樣業態 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歷史建築修舊如舊後,如何更好地植入業態,從而觸動更多人的鄉愁記憶?成為了鹿城有關方面的新思考。
「一方面是寸土寸金的歷史文化街區,一方面是無法承擔高昂租金的文化特色產業。」陳躍龍說,如果過度追求街區的土地價值和商業潛力,盲目引進業態,將導致整個街區失去地方特色與文化傳承,陷入發展的死胡同。
伴隨著一場又一場的談判,街區全面推行「五禁三審批」機制,大力開展低端業態清退以及新業態引入等工作,累計淘汰低端業態商戶86家,在核心區域整合騰空2萬餘平方米的可利用商業空間。
讓很多老溫州人心心念念的五味和、溫州大酒家、大眾電影院、老香山、金三益回來了。「溫州大酒家的饅頭、五味和的魚生,還有大眾電影院每天傍晚叫賣二手票和橄欖的聲音,是幾代溫州人的共同記憶。」溫州市民劉金榮說,小時候,親朋好友來溫州,五馬街是必去的。有一個流傳頗廣的故事講到,有人想去五馬街買條褲子,結果東逛西逛,這也想買那也想買,結果反倒把買褲子的錢用完了。
如今,走進溫州大酒家,以溫州街巷名命名的包廂、透著古風的大堂,巧妙嵌入甌窯、甌繡、甌塑等經典甌文化元素,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整個街區文化氛圍提升了,倒逼我們也要打造特色品牌。」溫州大酒家總經理池趙煉說。
「為了在布局業態時擁有更大自主權,我們通過反覆做工作,不斷加大自持物業比重。」據陳躍龍介紹,在推進公園路改造過程中,政府拿到了97%營業房產權。他們利用街區資源整合過程中新增的商業面積,鼓勵和引導非遺傳承人共同參與街區商業運營,努力打造溫州「百工之鄉」的體驗平臺和展示窗口。
街區的非遺表演
「我們將公園路沿街非遺及文化體驗類業態佔比指標作為重要條款,納入政府與運營商的合作協議,並採取上門邀請、租金優惠等方式積極引入非遺類業態。」陳銑說,目前,公園路項目以平均租金5折以上的優惠力度,成功吸引了甌窯館等13家非遺及文化體驗類業態入駐,佔公園路總商業面積的20%。
與此同時,街區積極盤活閒置空間,打造溫州科舉文化展示館、大眾電影院通道文化長廊等一系列重要文化展陳點,讓新五馬歷史文化街區進一步成為展示溫州傳統歷史文化的形象窗口。
泰順禳神鼓、蒼南獅舞、褚氏太極……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五馬街頭的一幕,讓永嘉人鄒苗直呼溫州非遺家底原來如此驚豔。「各類活動隔三差五上演,讓這裡成為名符其實的網紅打卡點。」陳銑說。
網紅打卡點。
除了線下活動,線上也很熱鬧。街區推出「溫州三十六坊」微信公眾號,結合歷史商貿街區特點,定期推出歷史文化街區百年老店、百年建築的歷史故事,累計點擊量已超過200萬人次。
傳統的街區如何變潮
科技賦能 建設智慧治理平臺
走進新五馬歷史文化街區「五味和」店鋪,各個攤位前都豎起了一臺iPad大小的刷臉設備。記者買支雪糕,和顯屏「對視」一眼,再輸入綁定的手機號碼,不到10秒支付便完成了。
從推出全國首條刷臉支付商業街、全國首個「央信」多維碼誠信門牌,到引入全景VR技術打造旅遊體驗中心……眼下,古老的街區,科技感十足。
在五馬街34號,「一百·無料書鋪」被喻為街上的「最美書店」。無料書鋪得以入駐五馬街,得益於與國有企業一百公司的牽手,雙方採取聯營的方式,降低了無料書鋪的經營成本壓力。書店的設計既融入了現代的空間理念,又保留了原始的建築格局。店內設有小型展廳和文化展示區,並且承辦作家籤售會、小型講座或者團隊外拓活動,讓這裡充滿年輕人的歡聲笑語。類似「無料書鋪」這樣潮味十足的新業態,街區共引進了48家。
這些天,每當夜幕降臨,約上三五好友到五馬街「踩」魚,成為了小朋友軒軒的新習慣。「街區設置的燈光秀、3D互動投影等,成為他和其他小朋友經常念叨的遊玩項目。」軒軒的家人告訴記者。
在活動現場,時不時見到拿著手機拍來拍去的外國友人。溫州市、鹿城區兩級宣傳部門把新五馬歷史文化街區打造成為溫州國際傳播網紅孵化基地,通過舉辦「Young朋友in溫州」網絡國際傳播系列活動,培育打造國際網紅傳播隊伍。來自美國、南非的外籍主播們,向全世界即時傳播溫州美景、美食、文化,收到各國網友的互動點讚。
街區的表演活動。
8月5日,隨著五馬商圈「智慧大腦」「5G融媒體+應用實驗室」的揭牌投用,新五馬歷史文化街區正式進入了「智慧街區」時代。五馬商圈「智慧大腦」由鹿城區委宣傳部(網信辦)和鹿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服務中心聯合打造,融合政法、公安、行政執法、信訪、應急管理等多部門社會治理智慧平臺,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AI算法、5G及可視化等諸多前沿科技,動態感知城市社會治理全域數據,賦能智能城市應用。
鹿城區委宣傳部網信辦副主任朱麗華告訴記者,「十一」長假期間,針對驟增的人流量,區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服務中心利用五馬商圈「智慧大腦」數據平臺動態監測,熱力圖、流量監控等實時數據反饋,第一時間在人流量聚集的場域增派管理人員,同時叫停一部分演出、延長一些節目時間間隔,並在一些重要街區路口,實施「人牆」式導流措施,確保秩序井然。
插上智能化翅膀的古老街區,正迸發更大的青春活力。
【浙江新聞+】
科學統籌 兩手齊抓
溫州歷史文化街區建設與設計總顧問 徐放教授
老街區是城市各種積澱的集中載體,它的內涵和外延以隱性和顯性的雙重形式交織在老城的街區格局、建築形式、歷史事件、人物故事之中。伴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如何處理好它們在城市建設中的發展和保護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由於涉及問題的多樣性,問題之間關係的複雜性,每一個城市老街區的發展與保護的實踐都可能很不一樣。
從保護方面講,它既涉及街區和建築顯性的物質形態還原、修整,與文物維護、傳統建築修復緊密相關。同時又觸及街區和建築隱性精神內涵的挖掘、梳理和再現,與城市的歷史淵源、文化個性密不可分。
從發展方面講,它既涉及街區和建築物的改造和再利用,與城市特色營造、經濟發展模式環環相扣。同時又與居民生活習慣、生活理想與志趣連在一起。因此,在發展與保護中,不能顧此失彼。
溫州對五馬街、蟬街、公園路的改造,得益於天時、地利與人和。首先,決策層面對街區歷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很好地凸顯了地方文化的精髓。其次,文化、文物、建設、商業、運營、設計和社區等部門的同時介入和統籌共計,使得許多局部的問題在整體關係中得以協調。從而成功地解決了發展與保護所涉及的各種難題,為國內老街區改造這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啟發意義的工作思路和實施經驗。
(圖片由溫州城市大學華齡公益攝影義工隊提供)
160271882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