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名山大川,我更喜歡樂此不疲地尋訪古村古鎮,透過斑駁痕跡,窺探歷史的脈絡。從江南水鄉的南潯、周莊,到高原古鎮麗江、沙溪,再到西北小鎮平遙、青木川,總能發現不一樣的驚喜,此次江西古村落流坑之行亦是如此。
流坑古村地處江西撫州樂安縣西南部,四面環山,綠水流淌其間。古村始建於五代南唐年間,距今已有近1100年歷史,董姓人家一直聚居此地。至明代中期以後,董氏家族轉而經商,控制了烏江的竹木商運,巨額財富讓流坑古村走向繁榮,也造就了其「千年第一村」的美譽。
儘管享有如此盛名,但與同樣遍布徽派建築的黃山古村宏村相比,還處於「藏在深閨無人識」的境地,也讓此地保持著安詳與寧靜。初到江西流坑古村,我站在東華山上俯瞰,烏江從崇山峻岭中逶迤而來,碧水嫋嫋,至村邊轉繞後西行,予流坑村以抱水枕山之勝景。
而鱗次櫛比的老屋與藍天白雲相互映襯,構成了古村詩意般的輪廓。烏江邊小孩子的嬉戲聲,村婦們家長裡短的嘮嗑兒聲,悠悠在江面迴蕩,給來訪的遊人留下一縷溫馨的青色遐想。
龍湖是流坑村的內湖,它將村子分為東西兩半。東部的房屋是村中的精華所在,它們保留著清朝建築之姿,200多座青磚灰瓦老建築高低錯落,一排排烽火牆昂首相望,古典而壯觀。
這些房屋以「七橫一縱」的八大巷為主體,間以若干小巷相通,宛如棋盤。在街巷的盡頭,東邊設碼頭,西設望樓,布局十分講究。據村裡人說,老祖先特意把街道設計成這樣,一是為了防禦外敵,二是為了接納江風。即使夏日站在小巷,也能感到陣陣舒爽的穿堂風。
在龍湖東岸穿行,發現明清古建築中有宏大的祠堂、雅致的書院、古樸的牌坊、小巧的民居等多種類型,既有單體建築,也有建築組群,完整程度在國內的古村落中極為罕見。於其中觀賞,就像翻閱著中國的古建築百科全書。
最為特別的一處,要數流坑肇修堂建築群。它位於流坑村中巷中段,為三棟古建築,自南到北依序為肇修堂、守正堂、日新堂,三堂前後連成一體。格局多為二進一開間,每堂都帶有前院,前院均有較為狹小的天井,作採光通風的用途,也寓意著「肥水不流外人田」。
走進三堂內,大門門楣懸掛的匾額,前堂東西木壁裱貼著慈禧、李鴻章等人的書跡,天井後月枋上的描金字等舊物仍保存完好。這處古建築群規模宏大,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非常難得。
可惜的是,建於南宋年間的董氏大宗祠曾是村中最大祠堂,後民國時期毀於戰火。如今只剩下五根高8米的花崗巖石柱和一些殘垣斷壁矗立在荒草中,也因此被稱為流坑古村的「圓明園」。仰望柱身,仿佛聽到了來自遠古的哀嘆聲,令人扼腕。
除了古建築尚存,流坑村千年煙火也生生不息,老宅裡仍有不少村民在居住,也是孩子們玩耍的天地。面對鏡頭,村民們總是有些羞澀,覺得沒什麼好拍的。我想說,這農家特有的氣氛,本身就如一幅畫,讓人有駐足停留的衝動。
自流坑沿烏江而下,藏著綿延十餘公裡的「中國第一古樟樹群落」。這些樟樹以香樟為主,夾著少數青楓,光是500年以上樹齡的就達到了三千多棵,最長的那棵位於流坑小學門口,樹齡已超過了1000年。
千百年來,這些樟樹一年比一年根深葉茂,在當地村落,無論白髮老人還是孩童,都把保護這片樟樹林當作一種使命與職責,它們見證了烏江的潮起潮落,默默注視著流坑村來來往往的過客和他們的故事。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