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綠色之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發力的關鍵。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以「水」為筆繪就美麗生態畫卷,是當下中國正在經歷的巨變。九曲黃河孕育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進入新時代,在黃河文化蘊含的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偉大奮鬥、偉大團結、偉大夢想精神的滋養下,沿黃省區走出了一條人水和諧之路,美了家園、活了資源、富了百姓。
近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圓滿收官。央視網記者赴河南、山西、山東等地採訪,實地感受習近平總書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以來黃河流域各省區「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新舉措新成就。
「豫」見黃河之美 譜寫治水華章
黃河之險,險在河南。河南地處黃河「豆腐腰」段,河道寬淺散亂,河勢遊蕩多變,歷史上三分之二的決口發生在這裡。作為黃河下遊防洪工程體系的骨幹工程,小浪底水利樞紐根據幹支流洪水條件,及時採取蓄洪、削峰運用,有效緩解了黃河下遊洪水威脅,將黃河下遊防洪標準從60年一遇提高到1000年一遇。據悉,截至2019年10月底,小浪底水庫累計向下遊供水4970億立方米,平均每年供水248.5億立方米;其中通過水庫運用調節,累計向下遊補充供水1543億立方米,平均每年增加77億立方米,使黃河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更加均衡,黃河連續20年不斷流。
走進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滿目蒼松翠柏,讓人心曠神怡。這裡處於黃河中下遊分界線,是黃土高原的終點、華北大平原的起點,被譽為萬裡黃河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四十年前,邙嶺還是一片光禿禿的大土堆,渾濁的黃河從嶺下奔騰而去,一座大橋孤零零地屹立在河中。為解決城市工農業用水和市民生活用水,鄭州市政府在這裡建成了「引黃入鄭」工程——邙山提灌站,除解決了城市75%的用水外,該工程還擔負著沿途10萬畝農田的灌溉任務。現如今,經過幾十年的守護,荒山禿嶺換了新顏。景區成為鄭州市的「後花園」,同時也是阻擋風沙侵入城區的重要屏障。
無論是從「水患」向「水安全」的華麗轉身,還是從「水生態」向「水經濟」的持續邁進,書寫生態文明的「水樣本」,黃河流域河南段各地都在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奮力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
走「晉」千年熱土 叩問大河文明
踏足三晉大地,大河文明的足跡不勝枚舉。「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西周叔虞之命、春秋晉文之伯、戰國法家之祖、西漢民族之魂、三國關羽之忠、盛唐詩詞之韻、宋元戲曲之章、明清晉商之通……」公開資料顯示,這裡定義了最早的「中國」,這裡寫就了中華文明的開篇。歷史因文化而常青,民族以文化而延續,這是黃河水給予三晉大地最好的饋贈。
為充分展現世界四大流域文明惟一遺存的、連續不斷的華夏大河文明,讓世人感知黃河之魂,山西正在按照全域旅遊布局打造四條黃河旅遊線路。這不僅是觀光路,更是一條條扶貧路、資源路、產業路。以記者所到的黃河一號旅遊公路芮城段為例,芮城縣在公路沿線設立了36個農副產品收購點,輻射沿線萬畝蓮藕、蘋果、桃、杏、蔬菜和花椒等,為群眾提供便捷銷售通道,形成一個個微型生態特色農產品貿易區。同時,大力發展「農家樂」「採摘園」「體驗園」等,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真正讓沿黃路成為轉型路和富民路。芮城黃河一號旅遊公路的建成,將惠及全縣7個鄉鎮24個行政村24餘萬人,對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全域旅遊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月22日,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首次走出北京,在山西運城舉辦。從刀耕火種的石器時代,到如今無人機、衛星定位等高科技技術應用下的現代農業,再到產業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大河文明傳承至今、歷久彌新。
齊心「魯」力守護 造福兩岸人民
高青縣是山東省淄博市唯一的沿黃縣,位於常家鎮的常盛社區是高青縣第一個完成整建制搬遷的社區,常家鎮的開河村、五合莊村323戶1050名村民都搬到了這裡。為方便搬遷群眾生產生活,高青縣將灘區遷建工程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外遷安置社區向縣城或鎮政府駐地集中,五合莊村村民遷入的常盛社區住宅樓採取「6+1」模式,一層為車庫,便於群眾存放農機具等設施,2-7層為帶電梯住宅。同時,常盛社區選址在高青縣城規劃區以內,緊臨經濟開發區健康醫藥產業園,切實解決村民就業問題。社區東側就是學校,周邊醫、養配套服務完善。由此,五合莊村村民原來「上學難、就醫難」的問題如今「出家門」就能解決。常盛社區規劃既契合灘區村民對城鎮化生活的嚮往,又能最大限度增加搬遷群眾財產性收入,讓村民「遷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常家鎮位於山東省高青縣城北部,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腹地。近年來,常家鎮依託黃河旅遊資源,打造了黃河安瀾灣風景區、國際慢城、蓑衣樊村三大項目,著重發展種養、文化旅遊發展兩大主導產業。毗鄰黃河的天鵝湖溼地,原為一片黃河泥沙的沉沙之地。過去由於常年引水,溼地淤積嚴重。如今,昔日淤積沼澤地變得風景優美、空氣清新,被譽為「天然氧吧」,天鵝湖國際溫泉慢城也因勢而起。蓑衣樊村圍繞溼地休閒和鄉村度假主題,發展鄉村休閒觀光旅遊產業,村裡有近一半的農戶都參與到了鄉村旅遊產業中。2011年前後,該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過2000元,而現在人均可支配年收入達3萬元左右,「遊慢城、觀黃河、品美食」已成為一種新時尚。
奔騰河水向東流,氣象萬千滿目新。隨著沿黃省區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持續發力,「山河相依、人河相親、城河相融」的新局面逐步開啟,一幅幅岸綠景美惠民的幸福河新畫卷正在華夏大地上徐徐展開。
來源:央視網消息記者 田雨棣
_
_
掃描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