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縣奉家鎮上團村風景秀美,風情獨特,四面群山環繞,層巒疊嶂。遠山雲霧繚繞,時起時落,自在飄逸,好似人間仙境。當雲開霧散、晴空萬裡時,漫山鬱鬱蔥蔥,芳草依依,鳥語花香。紅二軍團舊址等諸多名勝古蹟就坐落在其中,溪流潺潺從村中蜿蜒穿過。勤勞的上團人祖祖輩輩依山伴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裡民風淳樸,特產豐富,幾百年來遵循古法手工製作的餈粑、臘肉、幹筍、豬血粑別有風味,讓越來越多的吃客、遊人尋香而來,魂牽夢繞……
(做餈粑 鄒雄華/攝)
上團餈粑
上團打餈粑(當地叫年粑)淵源流長,世代相傳,是過年必備的佳品,象徵豐收、喜慶和團圓。幾百年來,上團人家家戶戶打餈粑,一來用於給長輩拜年,祈福平安吉祥;二來用於來年田間地頭勞作時充飢。
上團餈粑與其他地方的不一樣,味道好、嚼勁足,糯米香味濃,糯米餈粑、小米餈粑、高粱餈粑、玉米餈粑用水浸泡,可以吃到來年4—5月份不變味。
上團打餈粑很講究,流程複雜、精細。選優質的糯米,將選好的糯米倒入木桶中,用山泉水浸泡24小時,將浸泡好的糯米於先天晚上倒出濾幹,於次日清晨上蒸,蒸到九分熟時起鍋,倒入石臼內,兩人用檀木大錘將其打揉,打餈粑講究 「快、準、穩、狠」。餈粑打好後從石臼中取出,在手上黏上小量的食用蠟和茶油,從餈粑上取下一塊搓成坨,然後壓扁,包上黃豆粉、芝麻、引子也就是蘇麻等佐料,一個熱乎乎的餈粑團就做好了。做好的餈粑5個一坨擺好,壓上木板和石頭防止變形,待餈粑完全冷卻一個晚上後即可。
(上團農戶家所掛的臘肉 鄒雄華/攝)
上團臘肉
上團臘肉有其獨特的味道,即不燻煙,又不用煤炭火烤,而是用山區雜木炭火烤制。木炭火烤的臘肉表面帶黃色,肉的裡面呈紅色,聞其肉香味濃厚,沒有煙火燻烤後留下的煙汙,也沒有煤炭火烤制後留在肉上的硫磺味,容易清洗,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上團製作臘肉很講究,殺年豬後馬上清洗乾淨,砍成4-5斤一塊,在肉熱的時候搓上粗鹽,再把肉一層一層放到大缸裡醃製24個小時,然後掛在房梁上。第一爐火必須用茶樹和玉米穗軸(玉米棒)大火燒烤,待肉的表面水分完全乾好後,改用木炭火烤20-30天,臘肉才算做好。食用時用溫水洗去表面灰塵,切好肉,炒、蒸、煮都行,其味美肉香,回味無窮,放置一年也不變質。
(上團豬血粑 劉新貴/攝)
上團豬血粑
上團豬血粑,又稱豬血丸子、豆腐圓子,是古梅山的傳統家常菜,始於清康熙年間,民間歷代相傳,至今有300多年歷史。每年十一、十二月份,家家戶戶都做。製作方法講究,把豆腐用布包好濾幹水份,取鮮熱豬血加少量食鹽拌勻,取肥瘦適中的五花肉剁碎,拌胡辣粉、魚香葉沫配作香料,將上述食材放於大盆中用手揉捏,揉到黏糊象粑一樣,然後做成丸子放於烘篩上,再移至木炭火上慢慢烘乾,火不可過大,以防空心。兩周後即成幹豬血粑。上團做的豬血粑具有鮮香爽嫩的風味和外形待徵,營養豐富、口感好、貯存、食用方便,或煎炒、或蒸食,佐酒下飯都相宜,是人們理想的膳食。
(上團自製的幹筍 劉新貴/攝)
上團幹筍
上團幹筍,天然美味,鮮嫩可口,是走親訪友饋贈的保健蔬菜。取之天然高山鮮筍,帶殼一起放在蒸鍋內蒸熟,剝去筍皮,用清水浸泡保鮮,再用刀將筍從中間切開放置烘篩上,用木炭火大火烘乾,封存乾燥處,食用時用溫水浸泡24時切片拌肉炒、煮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