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村的神奇巨變(大國小家·扶貧印記)

2020-12-17 西部網

作者:人民網記者 鄧志慧

2018年,彭水生家改造後煥然一新。井岡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2016年,彭水生家改造前的面貌。井岡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各地各方下大力氣解決貧困地區實際困難,幫助貧困群眾增收致富。一戶戶家庭,既是幫扶的受益者,也是不息的奮鬥者;一張張影像,記錄了他們的脫貧故事,見證著生產生活的滄桑巨變,也標註著時代前進的鏗鏘腳步。 即日起,「大國小家」欄目聯合人民網共同推出「扶貧印記」系列,通過對比新老照片、講述「小家」故事,定格脫貧路上的感人瞬間,展現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 ——編 者 「神山是個窮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穿的是舊衣服,紅薯山芋當主糧……」說起過去,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彭水生念起了流傳已久的順口溜。這是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過去的真實寫照。 位於黃洋界腳下的這個典型的「邊」「遠」「窮」小山村,貧困發生率曾達30%以上,人們居住的多為土坯房,一遇雨水便容易倒塌。彭水生一家,也因他的老伴身體多病,被識別為貧困戶。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2016年2月,在這個小山村裡,習近平總書記真摯熱情的話語,溫暖著在場每個人的心,陣陣歡聲笑語充滿整個山村。 為了不辜負總書記的囑託,彭水生暗自發誓要率先摘掉貧困帽子。發現來村裡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彭水生吃起了「旅遊飯」,他把家中土坯房整修成了農家樂,專門經營民宿。在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裡,他辦的餐館也掛牌開業了。 現在的神山村,青石路綿亙蜿蜒,白牆黛瓦的客家民居錯落有致,昔日的窮山村變成了美麗鄉村。村民們說,這幾年村裡變化特別大,歡笑聲越來越多。大家還把開懷大笑的瞬間拍了下來,組成了一面「笑臉牆」。 如今,彭水生還擔任了宣講員,給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講村裡脫貧的故事。「舊房變成新房,山區變成景區……」談起神山村的巨變,彭水生臉上洋溢著自豪。 小縮影,大時代。通過探索實踐「一戶一畝茶竹果、一戶一棟安居房、一戶一個農家樂、一戶一張保障網」的脫貧路子,這些年,神山村在井岡山精神的鼓舞下,闊步前行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9日 07 版)

編輯:樊婷婷

相關焦點

  • 神山村的神奇巨變(大國小家·扶貧印記)
    一戶戶家庭,既是幫扶的受益者,也是不息的奮鬥者;一張張影像,記錄了他們的脫貧故事,見證著生產生活的滄桑巨變,也標註著時代前進的鏗鏘腳步。 即日起,「大國小家」欄目聯合人民網共同推出「扶貧印記」系列,通過對比新老照片、講述「小家」故事,定格脫貧路上的感人瞬間,展現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
  • 神山村的神奇巨變
    一戶戶家庭,既是幫扶的受益者,也是不息的奮鬥者;一張張影像,記錄了他們的脫貧故事,見證著生產生活的滄桑巨變,也標註著時代前進的鏗鏘腳步。即日起,「大國小家」欄目聯合人民網共同推出「扶貧印記」系列,通過對比新老照片、講述「小家」故事,定格脫貧路上的感人瞬間,展現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
  • 神山村「神奇」何在?——井岡山深處覓答案
    新華社南昌9月22日電題:神山村「神奇」何在?——井岡山深處覓答案新華社記者胡錦武、賴星、馮松齡沿著中國南方羅霄山脈雄渾的曲線,鳥瞰五百裡井岡巍峨起伏,黃洋界下神山村的生活在眼前次第展開:竹林環抱村莊,白牆褐瓦的民宿點綴其間,遊人沿青石板路穿行,炊煙從農家樂飄搖而出。
  • 神山村「神奇」蝶變
    在井岡山深處、黃洋界腳下,坐落著一個叫做「神山」村的小村莊。這裡地理位置偏僻,山大溝深,山路十八盤,基礎設施落後。長期以來,這裡都是貧困村。2015年,全村54戶231人,人均可支配收入3300元,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1戶50人,貧困發生率22%。2016年2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神山村,看望慰問貧困戶、烈士後代,與當地村民一起打餈粑,互致新春祝福。
  • 井岡山市茅坪鎮神山村鄉村旅遊助力精準扶貧紀實(圖)
    神山村黨支部書記彭展陽回憶著2015年以前的神山村。過去,村民左炳陽正是一人守著一棟年代久遠的土坯房,家中3個兒子都外出務工了,一個人在家除了與周邊零星的幾個鄰居聊聊天、乾乾家務活,剩下的就是對孩子們的思念。
  • 井岡山市茅坪鎮神山村鄉村旅遊助力精準扶貧紀實(圖)
    神山村黨支部書記彭展陽回憶著2015年以前的神山村。過去,村民左炳陽正是一人守著一棟年代久遠的土坯房,家中3個兒子都外出務工了,一個人在家除了與周邊零星的幾個鄰居聊聊天、乾乾家務活,剩下的就是對孩子們的思念。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神山村「神奇」何在?——井岡山深處覓答案
    新華社南昌9月22日電 題:神山村「神奇」何在?——井岡山深處覓答案新華社記者胡錦武、賴星、馮松齡沿著中國南方羅霄山脈雄渾的曲線,鳥瞰五百裡井岡巍峨起伏,黃洋界下神山村的生活在眼前次第展開:竹林環抱村莊,白牆褐瓦的民宿點綴其間,遊人沿青石板路穿行,炊煙從農家樂飄搖而出。「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 神山村:「逃山」的青年紛紛回村
    她起早貪黑地挑著竹筷子去賣,又養過牛、羊、雞、兔,皆因缺乏經驗虧了錢,她家成了神山村最窮的人家。  四年前的農曆小年,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風雪來到神山村視察精準扶貧工作,站在黃洋界腳下的這片紅土地,他深情地說:「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總書記還曾走進彭夏英家,進行過一番細緻詢問。
  • 神山村,神氣起來了——江西井岡山市神山村脫貧調查
    新華社記者 萬 象攝   在井岡山深處、黃洋界腳下,坐落著一個叫做「神山」的小村莊。這裡山高坡陡、土地貧瘠、交通不便,曾是井岡山一帶典型的貧困村。2015年,全村54戶231人,人均可支配收入3300元,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1戶50人,貧困發生率22%。
  • 詩箋,神山村
    詩箋,神山村 文/李富玄 你是一個神奇的名字編篡村史 記載了風物靈志 偌大族譜 在神靈的氣息氛圍神山村一一
  • 井岡山下神山村:「空心村」蝶變「旅遊村」
    (中國減貧故事)井岡山下神山村:「空心村」蝶變「旅遊村」  中新社江西井岡山9月21日電 題:井岡山下神山村:「空心村」蝶變「旅遊村」  作者 吳鵬泉  在井岡山深處「窩」了大半輩子的神山村村民彭夏英,如今吃上了「旅遊飯」。臨近中午,記者見到彭夏英時,她正在廚房裡忙碌著給遊客備餐。
  • 井岡山下神山村:「空心村」蝶變「旅遊村」
    (中國減貧故事)井岡山下神山村:「空心村」蝶變「旅遊村」中新社江西井岡山9月21日電 題:井岡山下神山村:「空心村」蝶變「旅遊村」作者 吳鵬泉在井岡山深處「窩」了大半輩子的神山村村民彭夏英,如今吃上了「旅遊飯」。
  • 《厲害了,我的國》裡的大國與小家
    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生產總值增速穩居世界第一;藍鯨2號、蛟龍號、全國銀幕數量總和穩居世界第一;全世界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173項扶貧政策;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FAST;高速公路網總裡程世界第一……《厲害了,我的國》在宏大的視野中記錄中國發生的歷史性變化,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新時代畫卷。
  • 瑤山鄉裡校舍新(大國小家·扶貧印記)
    脫貧攻堅以來,荔波縣堅持做好教育扶貧,改善教育條件。今年3月,荔波縣實現脫貧摘帽。吳樹國說,現在孩子們更喜歡來學校上學,「希望能有更多孩子,從這裡出發,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 扶貧印記· 衡南|雲集響鼓嶺村:扶貧產業帶動發展 貧困戶增收有門路
    編者按:為展示衡南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智慧衡南推出「扶貧印記」主題報導,聚焦65個貧困村和部分非貧困村的扶貧故事,記錄精準扶貧以來的鄉村巨變,讓普通大眾跟隨記者的鏡頭,感受脫貧攻堅路上,奮鬥者們的別樣芳華和人與土地根脈相連的深厚情感。
  • 見證山鄉巨變!新華社聚焦貴州省烏蒙山深處消失的「貧困印記」
    扶貧幹部2017年走訪時發現,當地居然還保留著「花房」舊習。  因辦事公道、為人熱情,黃明舉在奢旮村苗族群眾中有較高威望,是當地的「小苗王」。據他介紹,過去,當地一些小花苗寨子旁,有一種似棚非棚、似房非房的「建築」,有的用土石壘成,有的用藤條樹枝編成,有的是土牆茅草搭成。
  • 觀古堡品民俗 文物扶貧為小飲馬泉帶來巨變
    mp4省文物局:觀古堡品民俗  文物扶貧為小飲馬泉帶來巨變河北省文物局對點幫扶村是小飲馬泉村,隸屬於蔚縣南留莊鎮,它東鄰京津,西倚山西大同,南接保定,屬丘陵區。面對這樣一個歷史文化及其厚重的小村子,省文物局駐村扶貧工作隊立足自身資源優勢,自2016年駐村以來,在全力開展產業扶貧的同時,把文物保護利用作為村子實現振興的抓手,全方位推進小飲馬泉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來源:張家口電視臺
  • 觀古堡品民俗 文物扶貧為小飲馬泉帶來巨變
    mp4省文物局:觀古堡品民俗  文物扶貧為小飲馬泉帶來巨變河北省文物局對點幫扶村是小飲馬泉村,隸屬於蔚縣南留莊鎮,它東鄰京津,西倚山西大同,南接保定,屬丘陵區。面對這樣一個歷史文化及其厚重的小村子,省文物局駐村扶貧工作隊立足自身資源優勢,自2016年駐村以來,在全力開展產業扶貧的同時,把文物保護利用作為村子實現振興的抓手,全方位推進小飲馬泉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來源:張家口電視臺
  • 扶貧印記·衡南|慄江鎮餘嶺村:幸福花開扶貧路
    編者按:為展示衡南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智慧衡南推出「扶貧印記」主題報導,聚焦15個村的扶貧故事,記錄精準扶貧以來的鄉村巨變,讓普通大眾跟隨記者的鏡頭,感受脫貧攻堅路上,奮鬥者們的別樣芳華和人與土地根脈相連的深厚情感。
  • 山裡娃家門口就能上學(大國小家·扶貧印記)
    古浪縣自2012年啟動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以來,先後投資2.6億元,在黃花灘移民區新建初級中學2所、小學12所、幼兒園14所,新增學位近1萬個,保障了搬遷家庭的學生入學需求。隨著移民區學校的建成,原山區60多所「袖珍」學校也得到調整,有效解決了山區教育資源分散問題,古浪縣基礎教育獲得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