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一詞,《漢語大詞典》釋義為:「設在寺廟內或附近的集市,在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昔年,北京的春節風俗,無不言及廠甸、雍和宮、東嶽廟、大鐘寺、白雲觀、五顯財神廟、正陽門關帝廟等廟會。
要說老北京人沒出過城的大有人在,沒有逛過廟會的卻不多。「廟會」一詞,《漢語大詞典》釋義為:「設在寺廟內或附近的集市,在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昔年,北京的春節風俗,無不言及廠甸、雍和宮、東嶽廟、大鐘寺、白雲觀、五顯財神廟、正陽門關帝廟等廟會。
與正月底祈禱法會相聯繫
當年京城的廟會以白雲觀、大鐘寺、東嶽廟等最為著名。遊人「燒香,縱情宴玩」,尤其是正月初一,京城百姓湧向各個寺廟上香,無論佛教寺院,還是道教宮觀,人頭攢動、香菸繚繞,以在一元初始之際許下心願、討個吉利。老北京另外的廟會中心以妙峰山最為有名,據光緒年間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妙峰山)每屆四月,自初一開廟半月,香火極盛。」朝山之時,「人煙輻輳,車馬喧闐。夜間燈火之繁,燦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計之,共約十萬。以金錢計之,亦約有數十萬。香火之盛,實可甲於天下。」此景在民國時期依舊持續。敬香、祭祀已成為北京民俗生活中的一部分。
昔年,因為雍和宮是皇家寺院,每年都要在正月底舉行大願祈禱法會,並跳金剛驅魔法舞,所以,雍和宮的廟會是和每年的金剛驅魔法舞(俗稱「打鬼」)聯繫在一起的。
觀者呼擁 熱鬧非凡
在清末和民國年間,雍和宮內及門前設有集市。每至跳金剛驅魔法舞前,雍和宮牌樓院和昭泰門院熱鬧非凡,其中昭泰門院東西兩側有幾個大門與位於左右兩側的東書院和大西倉、小西倉、板子門等院落相通,這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廟會的通道。
在雍和宮廟會上,由於禮佛之需,最早只賣些香燭等供佛用品和食品。久而久之,挑擔叫賣者越來越多,賣大糖葫蘆、風車和京味兒小吃的比比皆是。紅豔豔的長串的糖葫蘆透著喜慶,而炸灌腸和艾窩窩等小吃最受歡迎。民間藝人也來此設場,五顏六色的剪紙,吸引不少姑娘來爭相挑選喜愛的圖案。叫賣聲此起彼伏,吃、穿、用、玩無所不包。對於孩子來說,最愛看的要數拉洋片,孩子們透過小玻璃鏡,看裡邊精彩、變幻莫測的畫面,主人邊說唱邊敲打鑼鼓,好不熱鬧。還有抖空竹,那聲音傳得較遠,觀者呼擁於此,圍觀喝彩。紅牆、黃瓦、古槐、逛廟會的人們,形成雍和宮廟會獨特一景。
官署帳幕搭滿昭泰門內外
在清代,雍和宮昭泰門外是廟會,裡面則是金剛驅魔法舞的壇場。這壇場設在雍和門外(後曾一度移至昭泰門外),石階之上搭有紅欄杆看臺,上置金漆桌椅。官署的藍布帳幕搭滿了雍和宮昭泰門內外。眾高僧及身著禮服、項掛朝珠的官員人等依序入座,兩側有樂隊侍立。
當時,這種大型的宗教樂舞,北京和內外蒙古等蒙藏佛教寺院都在例演,只是日期不同,故昔年京城流傳著「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在打鬼」的說法。當時,法舞共跳三日,第一日為「排練」,第二日為正式跳法舞日,第三日為「繞寺」。因為「排練」和「繞寺」的時間太早,故很少有人觀看,只有第二日,雍和宮內外人山人海。正如清《燕京歲時記》載:「打鬼本西域佛法,並非怪異,即古者九門觀儺之遺風,亦所以根除不祥也。每至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諸天神將以驅逐邪魔,都人觀者甚眾,有萬家空巷之風。」
京城17處廟會之一
在20世紀初期美國人西德尼·D·甘博先生所著的《北京的社會調查》一書中,講到雍和宮的法舞:「雍和宮又稱喇嘛廟,在北京二十多個喇嘛廟中首屈一指。那裡上百的喇嘛和寺僧,轉經輪和奇特的形象總是給外來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雍和宮是人們與藏傳佛教的唯一聯繫……廟裡每天都要舉行儀式,唱經、奠酒、撒米和反覆祈禱,都非常有趣。不過,每年陰曆一月三十日舉行的『打鬼』或『驅鬼』儀式最為奇特,令人嘆為觀止。地位崇高的喇嘛為此專程來到北京,人們穿上華麗的古代裝束,戴著奇異怪誕的面具,跳著奇特的舞蹈,而其他喇嘛則揮動著噼啪作響的鞭子驅退擁擠的觀眾,把一年來侵入廟中的所有鬼怪趕出去。」自嘉慶年以後,只有皇宮中正殿、雍和宮、黃寺、黑寺等寺院舉行這一儀式了。
據1931年的調查,春節期間北京開放的廟會共17處,其中即包括雍和宮。而每月初九、初十兩日的廟會首推隆福寺廟會和護國寺廟會規模最大,可並列為京城東西兩大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