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堂,海內外黃氏裔孫在宗祠正上方和上廳神龕上都懸掛著這樣的牌匾。而黃氏人家的大門額上,也書有:江夏世第、江夏世家、江夏黃氏、江夏流芳四個蒼勁的大字,「江夏」成了黃氏的代名詞。
為什麼黃氏要冠名「江夏堂」、「江夏黃氏」?這還須從古黃國、古江夏郡說起。
古黃國在河南潢川,建於夏初,歷經夏、商、周三個王朝,生存了1500餘年,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吞併。黃氏子孫以國為姓,除一部分留在黃國故地外帶著亡國的沉痛散居四方,其中一支遷居湖北江夏。
古江夏郡,始於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名武昌郡,東晉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復稱江夏郡。至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歷經八個朝代,共計807年。
黃氏亡國後,經過300餘年的風風雨雨,這支世居江夏的黃氏開始崛起,黃歇以其天才當上了楚國宰相,封為春申君,成為戰國四君子之一。各地黃氏以他為耀,紛紛聚集於江夏,結束了離鄉背井的艱苦生活,使長期分散的手足得於團圓。至此,江夏成了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黃氏稱江夏為第二故鄉,並以江夏郡「江夏」兩字為堂號,稱「江夏堂」。黃歇也被尊為江夏黃氏上始祖。到了東漢,大孝子黃香,名聞遐邇,才傾天下,黃瓊、黃琬位列三公,名震宇內,江夏黃氏臻於極盛,如日中天。經過輝煌燦爛的漢魏時代,自西晉末葉至隋末,社會大動蕩,漢民族大遷徙。黃氏出現兩支主宗分流:一支由江夏向東南遷至浙江金華,形成歷史上著名的金華黃氏;另一支自江夏先北遷河南光州固始,然後於隋唐五代遷居福建邵武,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邵武黃氏。之後,江夏黃氏不斷向外播遷。自峭山公送子下江南後,峭公裔孫徒步大江南北。至明清,隋著海上運輸的發展,黃氏裔孫形成龐大的黃氏群落,東渡或南渡海外,遷居港澳臺、東南亞及歐美各國。
黃氏裔孫慎終追遠,不忘祖先,凡居世界各地從江夏分支出來的黃氏以「江夏黃氏」為榮,懸掛「江夏堂」牌匾。所以,「江夏堂」的堂號遍布天下,「江夏黃氏」譽滿環宇。
黃氏從潢川,到江夏到全國到世界各地,走了四千餘年。在這漫長的生存、繁衍、演變、發展中,孕育了江夏黃氏精神。它是黃氏發展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也是吾黃氏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法寶。黃昌保教授把它寫出來了。吾黃氏追根溯源,敦親睦族,學習繼承江夏黃氏精神,團結全球黃氏宗親,共謀發展,為振興中華作出更大貢獻。現將江夏黃氏精神抄錄於後,以饗宗親。
一、 精忠愛國
以愛國為榮,這是國民應盡的責任和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無數的黃氏先賢,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輔佐朝廷政府,扶助君王國主,為國家的統一發展和強盛立下了汗馬功勞。如夏末的黃尹,是一位治國能臣,輔佐商湯滅了夏桀,建立殷商王朝,然後連任商湯、外丙、中壬、大甲四朝宰相,對商朝的確立作出了突出貢獻。商朝末年黃飛虎這批黃家將,為拯救人民於水火之中,首起義旗,討伐荒淫無度的暴君紂王,輔佐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成為周王朝的一代開國無勳;然後和姜太公幫助武王實行分封制和建立宗法制度兩項重大改革措施,使經濟得到大發展,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戰國時期的黃歇更是一位功勳卓著的朝廷重臣。楚懷王愛慕其外交才華,派他出使秦國。當時秦昭王正派大將白起聯合韓魏共同伐楚,情況危急,黃歇得知消息後即開展了卓越的外交活動,向秦王陳說利弊,促使昭王下令白起退兵,並派使者至楚立約結盟,從而使楚國避免了一場戰禍。後黃歇陪楚太子為人質在秦國九年,楚頃王病危,太子仍不得歸,黃歇又施展外交手段和致用計謀,使太子安全脫險回國。黃歇以其傑出的政治、軍事、外交天才當了宰相,封為春申君。他力圖革新,楚國國力復強,滅了魯國。秦統一六國後,黃景修宰相致力於發展生產,醫治戰爭創傷,使經過長期混亂的社會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黃灞則輔佐劉邦消滅暴秦,建立了漢朝,成為漢之開國大元帥。其妹黃貴姑,子黃廣統帥三軍抵抗北番,為保衛邊疆,鞏固漢室立下了赫赫戰功。以後,東漢的黃琬;唐代的黃峭山;宋時的黃龜年、黃中、黃公度;明朝的黃得功、黃道周,近代輔佐孫中山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元勳黃興,在抗日戰爭中,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了大量工作的國家副總理黃炎培,還有當代的黃繼光、黃克誠、黃菊等名臣、名將、名賢,精忠報國,抗敵禦侮,為祖國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孝道傳家
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維持國家昌盛的精神支柱。古人云:「百行之首,以孝為先」。所以,孔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矣!」把孝道當著為人處事的準則。而有四千餘年文化歷史的黃姓,則是公認的中國傳統孝道的典範。
東漢黃香自幼就能孝敬父母,九歲時,慈母去世,他傷心欲絕,哀啼哭泣。他把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全部傾注到父親身上。夏日則扇枕、驅蚊,嚴寒則以身溫衾,好讓父親入眠。他孝敬父母的事跡傳聞遐邇。當時江夏太守劉護,對黃香大加稱讚,並召他為門下弟子,勉勵黃香發奮讀書,為父母爭光。他聽從教誨,終於官拜左丞、尚書令,使家門榮耀一時。由於黃香仁孝的風範,漢章帝以「江夏黃童,忠孝兩全,天下無雙」的御書賞黃氏家族。黃香以其孝道典範編入《二十四孝》,並以中國孝子第一代表寫進了中國近千年的啟蒙課本《三字經》。從此,黃姓的「孝」,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黃香之子黃瓊,首定「孝悌」為黃氏家教,在多種黃氏家訓、族譜中都突出「孝」的地位,將「孝」作為家訓、族規的重要內容。陡偉黃氏有《族訓》云:「父母恩同天地,是報不盡的」。孝貴在及時,貴在真心,即父母在世時竭力孝敬奉養。粵西《武緣黃氏族譜》在「家訓」中云:「孝為百行之源,父母生兒,養育教誨,竭盡精力,人子能報萬一,若能以同氣以慰其心,則孝即在是矣。」湖南新修的《渠陽黃氏世譜》中,也都分別將「孝父母」和「敦孝友」列為黃氏各條家訓之首,曰:「為人子者,當內盡其心,外竭其力,供養適宜,溫飽安樂,事事順意,方足以報恩於萬一。」潮州黃氏譜更明確指出:「孝悌是黃姓的優良傳統。」至唐代,黃氏孝子從多,見於《新唐書•孝友列傳》所載就有資陽人黃升,貴溪人黃舟,邵武人黃桓,泉州人黃嘉獻等人,特別是安徽歙縣澤渡黃氏的始祖黃芮,割股作羹為繼母治病的事跡被上報朝廷,唐皇於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對黃芮家族旌表門閭列入國史。
宋代黃庭堅,史稱為天性篤孝,母病逾年,他堅持晝夜探親。雖官至太史,仍堅持每日親手為患病的母親洗滌便溺器物,從未間斷。母親仙世,他結廬墓下,為母親守孝。後人尊他為傳統孝道的代表,亦名列《二十四孝》。歷史上的黃姓所以忠孝輩出,正如明人顧清所說:黃氏「蓋純孝一脈,累世相承,所以根於心而發之事者,固有自也」。也就是黃氏宗族非常重視對族人的孝道教育和培養,把孝當作黃姓的傳家之寶,代代相承。
「孝」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其豐富的內容。中湘黃氏譜《家訓》中說:「第一層次的孝就是以自已的能力奉養父母,而孝的升華就是要立身行道,為父母爭光。」慈谿黃震在《束髮講義》中說:「始於事親就是孝」。而推之為百行,是孝也者,具體源於造化流行之粹,其用達於天下國家之仁,本來一貫,皆此物也。可見孝是人類行為的準則。「悌」就是友愛同輩,愛護卑輩和弱小,對人重團結友愛,不但團結本族,而且友愛他姓,和睦鄰裡,不仇眼逞兇。「孝悌無雙」是黃姓「江夏流芳」核心,是具體的優良傳統。當代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設也把「孝悌」當作重要內容來推崇。可見他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三、重教立身
儒,在春秋時期指熟悉詩書禮樂,在禮儀、教育等方面為奴隸主貴族服務的一類人,後泛指讀書人。黃氏所強調的立身,就是要求自己的子女及後代,通過讀書,達到:入世、入仕,建功立業的目的。黃氏一貫十分重視教育,注重子女讀書。史書表明,黃氏名賢,大多都是通過重教立身的。如江夏黃香雖然命中多舛,但他從小發奮讀書,夜以繼日,勤學苦練,終於博通經典,窮精道術,文章極好,譽滿京師,他就是從讀書開始,進入仕途,官至左丞,政績顯著,文章名聞於世,成為一代名儒。其子黃瓊,曾孫黃琬,出身於書香門第,致仕於儒學之途,也都成為當朝的宰相。
科舉制度確立之後,黃氏更重視教育,如唐朝的翰林院大學士黃侃裳,尚書郎黃禹錫,侍講學士黃震湘等都是進士出身。到了宋代,讀書之風日盛,宋朝奉大夫、新昌人黃仁靜生六子二女,六子均進士,官居顯職,二女婿均為尚書。諸暨的黃汝極,所生八子均有功名,而且五個是進士。長子、三子、四子三兄弟同榜高中南宋紹興甲戌(公元1154年)科進士。江西分寧的黃元吉一門十三個進士。黃孟伶七十歲中進士。江西豐城的黃均是北宋初上柱國將軍、大中大夫,他的九個兒子中,竟有三個高中狀元,九個兒子都當了尚書,一個女婿也是尚書,故有「九子十尚書」。豐城黃惟寅八個兒子,全部是尚書。
豐城的黃得禮,北宋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中狀元。他的六個兒子全是讀書入仕。其長子黃彥輔高中狀元,四子彥平榜眼,五子彥正探花,兄弟三人同科奪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貴冠,實是亙古未有。宋徽宗趙佶曾親自接見黃彥輔、彥平、彥正三個同胞兄弟,並御賜詩一首:
黃河曾見幾番清,未見人間有此榮。
千裡朱幡迎五馬,一門黃榜佔三名。
魁星昨夜朝金闕,皂蓋今朝擁玉京。
勝似狀元並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
黃氏注重科舉,狀元層出不窮,歷朝先後出了黃崇嘏、黃昊、黃仁穎、黃公度、黃裳、黃定、黃由、黃樸、黃觀、黃士俊、黃軒、黃思永、黃仁澤、黃風麟、黃得禮、黃彥輔等十八位狀元。
黃氏的儒學家風,培養出了許多進士、狀元,也薰陶出許許多多的大儒,著名的有黃庭堅、黃峭山、黃遵憲,畫家黃筌、黃公望、黃胄,小說家黃小配,學者黃公紹、黃道周、黃侃,科學家黃極清、黃昆、教育家黃家泗,思想家黃震,黃千,黃宗羲等。
四、開拓進取
人類歷史,就是謀生存,求發展的歷史。人類要在生存中求發展,就必須有開拓進取之精神。縱觀黃姓發展的歷史,自始至終貫穿一種開拓進取精神,就是一部開拓進取的歷史。
當初,黃氏祖先黃人,由華北燕山地區一個崇拜黃鸝鳥的狩獵小民族,向東南遷徙,進入山東半島,躋身於東夷之間。後來異軍突起,成為勢力,地位僅次於鳳鳥氏族,把氏族圖騰由鸝鳥改為金鳳凰,靠的就是一種在艱苦環境中不斷適應,不斷奮起,不斷改變現狀的開拓精神而求得發展。後來,黃氏又隨東夷集團的主支進入中原地區,開始以農耕為主的新生活,並建立一個以治理汾水聞名的「西黃」和一個善於玉器製作著稱的中原黃姓——潢川黃國。在這段社會大變遷中,許多群體都被淘汰了,唯有潢川黃氏堅持不斷適應,不斷發展的開拓進取精神,得以生存和發展起來。
當黃國被吞併之後,黃國遺民又是靠著他們的開拓精神,一部分在徵服南蠻百越的過程中,發展為著名的黃洞蠻。另一部分則留在黃國故地,在新的環境中作為普通族姓,頑強地生存下來,並演變發展成為秦漢時期著名的「江夏黃氏」。
在中華民族開拓東南的浪潮中,黃姓不斷向外拓展,一批又一批的中原黃姓成員(南蠻)率先向東南未開發的江南海濱地區移民,對我國閩、粵沿海地區的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黃姓在開發閩、粵、贛的過程中,自身又不斷壯大,成為今日黃姓最集中的地區。黃姓和其他氏族兄弟一起,共同開創了中華客家文化。
然而,他們並不滿足現狀,貪圖享樂,而是繼續居安思危,放眼世界,積極向外拓展,開闢新的天地。公元九五一年正月初二日,福建邵武大始祖黃峭山公,在丁財兩旺、富貴榮華的條件下,高瞻遠矚,以他驚人的膽識和偉大的氣魄,主動組織「十八子闖江南」,這一全家送子出徵,是前無古人的壯舉,更是黃姓傳統開拓精神最典範、最完整的體現。黃峭山公對子孫的教誨:「池內之魚,遠遜雲間之鶴。好男兒不必戀此一方故土,而應志在四方,放眼天下。」這與孔子的「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思想相比,又有新發展,再看送子出徵的「認祖詩」(也有說「別子詩」)更是千古絕唱:「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當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的字裡行間充滿著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精神,多麼的慷慨激昂,又是多麼的雄偉豪壯。字字句句激勵兒孫奮發向上,積極進取,開闢新的天地,勇奪新的勝利。從邵武出發,徙居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黃氏族群,定居港、澳、臺,播遷中華大地,跨越海外,開發東南亞,旅居歐美,遍布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