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自姚秦鳩摩羅什始譯已來,經唐六祖慧能禪師推重講說,遂大行於中土。該經又以「四句偈喻」,最為著名,影響深遠。然此「四句偈喻」,只列喻體,未明本體,致使後世歷代祖師各抒己意。如隋智顗於《金剛般若經疏》中,即判此「四句偈喻」為止觀之說;又如唐慧能於《金剛經解義》中,謂「夢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泡者是煩惱」等雲。如此注說不一,世尊偈喻難明,故當溯本追源,以求真義。
一、源流略述
《金剛經》傳入中土以前,印度早有註疏行世。於今可考之最古者,為彌勒菩薩所說之「七十七偈」。此「七十七偈」乃彌勒菩薩於兜率天宮,為前來請益《金剛經》義之無著菩薩所講說。後無著菩薩轉授其弟天親菩薩,天親菩薩加歸敬二偈及結偈,以成「八十偈」。二人又本彌勒菩薩之偈,各自造論,以釋《金剛經》義。
唐義淨《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讚述》:「無著菩薩昔於睹史多天慈氏尊處,親受此八十頌,開般若要門,順瑜伽宗理,明唯識之義。遂令教流印度,若金烏之焰赫扶桑;義闡神州,等玉兔之光浮雪嶺。然而《能斷金剛》,西方乃有多釋。考其始也,此頌最先。即世親(即天親)大士躬為其釋。」
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仙論》卷一〇:「彌勒世尊,愍此閻浮提人,作《金剛般若經義釋》並《地持論》,齎付無障礙(即無著)比丘,令其流通。然彌勒世尊但作長行釋,論主天親既從無障礙比丘邊學得,復尋此經論之意,更作偈論,廣興疑問,以釋此經,凡有八十偈,及作長行論釋,復以此論轉教金剛仙論師等。此金剛仙轉教無盡意,無盡意復轉教聖濟,聖濟轉教菩提留支,迭相傳授,以至於今,殆二百年許,未曾斷絕故。」
故知此瑜伽行派之《金剛經》注論,傳承有繼,無有間斷,直達中土。
彌勒菩薩之「七十七偈」,今見於天親菩薩所造論釋,其漢譯本有二: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唐義淨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後凡引二譯本者,皆註明「菩提流支譯本」與「義淨譯本」以作簡別。無著菩薩所造論釋,即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二、義賅二派
印度大乘佛教分為「中觀學派」與「瑜伽行派」兩大系統。《金剛經》最早之傳譯者鳩摩羅什,為著名之中觀學派譯經家。其所翻譯之《金剛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致使後世將《金剛經》誤判為專門宣揚「中觀」思想之經典。
世尊講說般若之經,其義圓融,賅攝二派,乃一真大乘宗也。印度始有龍樹、彌勒菩薩依之造論,中土方有鳩摩羅什、玄奘各譯其經。後世學人,不能貫通其義,明徹般若三昧,妄生論諍,割裂二派,以成水火。
唐義淨《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讚述》:「瑜伽則真有俗無,以三性為本;中觀乃真無俗有,寔二諦為先。般若大宗,含斯兩意,致使東夏則道分南北,西方乃義隔有空。既識介綱,理無和雜,各準聖旨,誠難乖競。」
這種因對大乘佛教教義的不同理解而產生的矛盾分歧,致使《金剛經》在印度就有多種梵本流傳。現存六種漢譯本中,除鳩摩羅什是依中觀學派誦本譯出外,其餘五譯皆是依瑜伽行派誦本譯出。
三、六九之辨
關於《金剛經》中「四句偈喻」,六譯本經文如下: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南朝陳真諦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應觀有為法,如暗、翳、燈、幻、露、泡、夢、電、雲。」
隋達磨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見如是此有為者。」
唐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即《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七七〈能斷金剛分〉):「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唐義淨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其中,只有中觀學派譯本為「六喻」,而另外五種瑜伽行派譯本均為「九喻」。那麼,到底哪一種翻譯更符合梵本呢?
唐慧立撰、彥悰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帝又問:『《金剛般若經》,一切諸佛之所從生,聞而不謗,功逾身命之施,非恆沙珍寶所及,加以理微言約,故賢達君子多愛受持。未知先代所翻文義具不?』法師對曰:『此經功德,實如聖旨。西方之人,鹹同愛敬。今觀舊經,亦微有遺漏。據梵本具雲《能斷金剛般若》,舊經直雲《金剛般若》。欲明菩薩以分別為煩惱,而分別之惑堅類金剛,唯此經所詮無分別慧乃能除斷,故曰《能斷金剛般若》,故知舊經失上二字。又如下文,三問闕一,二頌闕一,九喻闕三。如是等,什法師所翻舍衛國也,留支所翻婆伽婆者少可。』帝曰:『師既有梵本,可更委翻,使眾生聞之具足。然經本貴理,不必須飾文而乖義也。』故今新翻《能斷金剛般若》委依梵本,奏之,帝甚悅。」
依玄奘「九喻闕三」之說,當知梵本實為「九喻」,而鳩摩羅什「六喻」之譯,乃失譯三喻也。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